蒙古族长篇叙事琴书:陶克陶胡 传承·线上展馆-关东文脉 曹淑杰 214184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传承·线上展馆

蒙古族长篇叙事琴书:陶克陶胡

2016-07-06 | 来源: 松原文化网

蒙古族长篇叙事琴书.jpg

《陶克陶胡》可一人自拉自唱,也可以多人演唱(网络图片)

《陶克陶胡》这首琴书、民歌可以清唱,也可以用乐器伴奏演唱,有一人自拉自唱,也可以多人演唱,由乐手伴奏。伴奏乐器有四胡、马头琴、三弦等。

其主要作品有蒙文记录文本,汉译本的民歌集、小说、好来宝和音乐歌曲磁带、光盘等。

经过郭尔罗斯几代文化工作者的精心挖掘,目前可以整理的民间文学陶克陶胡的传承谱系如下:

第一代:孝兴阿(1876年9月—1951年11月),蒙古族,陶克陶胡笔贴士。

第二代:康哈日巴拉(1898年2月-1969年12月),蒙古族民间艺人。

第三代:白音仓布(1900年2月—1991年5月),汉名吴耘圃,蒙古族著名琴书艺人。

第四代:苏赫巴鲁(现年73岁),包广林(现年70岁)、唐森林(现年62岁)。

陶克陶胡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其主要特征首先表现在作品是蒙古族民间艺人口头创作而成。又经过无数优秀民间艺人的整理、加工,既具有广泛的群众性和民间传承性,又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琴书和民歌产生初期,在人们的口头一代又一代传唱。建国后,一些专家学者对这首叙事琴书、民歌进行了汉译,从而使其声名远扬。在长期口头传唱中,每一位蒙古人都是艺人、歌手,人们在劳动中传唱,在饮酒时高歌,所以这首长篇叙事琴书和民歌产生了多种异文和不同的演唱风格,但主要故事情节是相同的。

其次,民间流传的长篇叙事琴书和民歌《陶克陶胡》,主要用蒙古语演唱,演唱方式繁多,可以独唱、合唱、自己拉琴自己唱;单人演唱,群体伴奏,一人演唱,众人伴唱等,还有好来宝的形式说唱。文学作品《陶克陶胡传》、《陶克涛胡》经文学爱好者整理出版后,成为本区域民间文学的代表性作品,深受人们喜爱。

最后,民间文学作品《陶克陶胡》的挖掘、整理成果显著。1990年白音仓布演唱,特木尔巴根翻译,包广林整理的汉文版《陶克陶胡》一书,由吉林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苏赫巴鲁,伯音都楞编著的蒙汉文版《陶克涛胡传》由内蒙古少儿出版社出版,1993年,宝音朝古拉,孟和伯拉,阿尔斯楞编著的《吉林蒙古民歌》辑入了这首民歌,由内蒙古少儿出版社出版。1996年被编入盒式录像带《哈达奶酒敬亲人》出版。1997年,在《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音乐磁带编入了这首民歌,由内蒙古音像出版社出版。1997又年被编入《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出版。从2000年以来,在《郭尔罗斯蒙古族民歌集》等几十种光盘和编著中出版发行,2004年8月内蒙古电视台音乐部落栏目,录制了民歌《陶克陶胡》并向全国播放。2008年4月,中央电视台《民歌世界》栏目录制了讲述陶克陶胡的故事和演唱的这首民歌,同年11月,在中央电视台音乐频道全国播放。《陶克陶胡》蒙古族长篇叙事琴书、民歌及文学作品,从诞生以来一直深受人们喜爱,传唱至今已经成为中国民间文学宝库中的经典之作。

陶克陶胡在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中体现了重要的民间文学价值。作品《陶克陶胡》产生并深深扎根于民间,富有明显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民族特色。琴书和民歌都是蒙古族历史上产生最早的语言艺术之一,《陶克陶胡》这篇叙事琴书和民歌集中了蒙古族语言的精华。曲调跌宕起伏、气势恢宏,音韵铿锵,语言生动形象,并运用了“比”“兴”“借喻”“旁描”“对仗”等手法,既有很高的民间文化价值,又极具蒙古族民歌的音乐价值,具有极大的艺术感染力。

同时,关于陶克陶胡的民间作品是蒙古族叙事琴书和民歌中赞英雄的代表作,其寓含蒙古族英雄主义的民族精神,具有民族学、历史学研究的特殊价值,已受到国内史学界的极大关注。此外,陶克陶胡是蒙古族民间文学中一张具有代表性的“名片” 他本人早已被人们认同为反抗封建势力和反对军阀的蒙古族英雄人物,这对加强民族团结,构建和谐社会起到了积极作用。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