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传承人张忠华讲述传承往事 传承·线上展馆-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85830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传承人张忠华讲述传承往事 传承·线上展馆-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8583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传承·线上展馆

“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传承人张忠华讲述传承往事

2017-04-19 16:07 | 来源: 江城晚报

乌拉满族镇萨满祭祀。 (吉林市非遗中心提供)

  

  吉林省“乌拉陈汉军续谱祭祖典仪”代表性传承人、王学坛掌坛察玛张忠华,2017年4月17日下午1时于乌拉街满族镇弓通村因病逝世,享年78岁。

  因为他的存在与不懈努力,乌拉汉军旗香文化得以成为我市唯一进入国家级保护项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他的离世,意味着这一肇始于唐代东北、清代由东北汉军人传续下来、民国时期在东北空前风行的祭祀习俗的终结,无疑是这项国家级非遗项目的巨大损失。

  作为代表性传承人,张忠华察玛不仅晓知汉军旗香文化本身,他还是乌拉丰富生活与习俗的晓彻者。2015年1月,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作为这一国家级非遗项目的保护单位,以张忠华为核心,对这一非遗项目进行长达一个多月的抢救性挖掘与记录。笔者曾参与采访。

  张忠华察玛的灵魂尚未走远。为此,笔者特别对两年前采访记录中他对老老师傅王学、师傅张荣阁、父亲张荣武的亲闻亲历的讲述加以整理。这些讲述栩栩如生,以他生前独有的生命气息与智慧,仍能真切地带引我们进入这一非物质文化遗产根植的土壤与历史之中。

  以此专版,悼念并纪念张忠华察玛,愿他的灵魂一路走好。

张忠华“放太尉”时的神态定格。_副本.jpg

张忠华“放太尉”的一个瞬间。(网络截图)

  张忠华, 1940 年生于弓通村,毕业于永吉县卫生学校,曾在永吉县黄榆镇任乡镇医生,后辞去工作回到弓通村,以务农为主生活至今。

  他出生时,正值乌拉汉军旗香文化最后的高潮。同族张荣阁,作为著名掌坛人王学最出色的弟子,接替了王学成为掌坛人。张荣阁弟子众多,张忠华出生前,父亲张荣武和弓通多位张氏族人均拜张荣阁为师。张荣阁的弟子,以传自王学一脉扎实的功夫,成为这一文化最后的最具实力的传续者,经历并见证了汉军旗香文化最后的辉煌。

  张忠华作为张荣武的独子,8 岁时因病拜师,成为张荣阁最后一位、也是年纪最小的弟子。张忠华拜师时虽然年幼,入门不久烧香习俗即遭禁止,但这一文化如种子,深植在他的生命里。在乌拉积淀深厚的乡风民俗中,在弓通张氏同宗共祖又兼同门师兄包括父亲的言传身教下,他生命中的种子等待发芽。

  1985 年,在吉林省社会科学院的筹划下,弓通张氏家族烧了一坛太平香。这是汉军旗香文化经过 30 余年的沉寂几近湮灭时,第一次进行的恢复汉军烧香习俗的尝试,当时尚有多位功力扎实的老察玛健在。其时这些老察玛均已进入老年,张忠华时年 45 岁,正值生命的壮年。第一次烧香他虽不是主角,但烧香仪式不仅唤醒了他少儿时学艺的全部记忆和成长中对这一文化的体悟,同时从这些老察玛身上,也补上他当年学艺未完成的其他技能。随着老察玛们相继谢世,这一文化传续的使命,无论主观还是客观,都必然地落在他的肩上。

  张忠华作为王学坛掌坛人,经历过这一文化的遭禁以及重新复兴的全过程。这一原本濒危的文化,在现代文化背景下,已失去了它存在的土壤,某种程度上可以说,能够完整地传续到今天,与他坚定不移地坚守分不开。也正因为这份坚守,他不仅是这一文化遗产最有影响的传承人,还是中国乃至世界萨满文化领域均有影响的一位大师。2011 年由吉林市非遗中心推荐,经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专家组评审和经吉林省文化厅批准,张忠华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乌拉陈汉军续谱习俗》项目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张忠华讲述师爷王学及其传承脉络

  乌拉汉军旗香文化的来历与传承方式,历来是学界关注的焦点,亦是备受争议的课题。张忠华作为这一文化代表性传承人,这些问题也是笔者两年前访谈时的重点,他的讲述或许是破解其中一些问题的钥匙。在此以口述实录的方式记录如下——

  张忠华:都传坛班有王学(xiao)、廖学(xiao)、常学(xiao),是上三坛。实际上这是三个有名的掌坛人。一个是王学,他本人名叫王禄。王学住在大口钦这边喇有个屯叫桦树嘴子,再早叫桦树村;一个是常学,叫常文长。常学待的那个屯,去大郑不是有一个水泥桥吗,就在那个水泥桥半拉,那儿叫小常屯;有个廖学,廖学传下来这个名,本人叫啥咱也不知道,没见着过他们的人。

  我知道历史上就只有王学、常学、廖学,再没别的称“学(xiao)”的了。这咱(现在)都说这三学是上三坛,还有下五坛谁谁谁。它们是怎么个关系,我不知道。我们是这样称的,称“本坛八坛”。那些很早很早以前的事儿,谁也说不清了。要我说我们这行是怎么传的,我就这么说:当地有这三个师傅,三个师傅就搁他的师爷、他的师傅那学的,他们又往下传。传到我,我就知道,我的师爷姓王,我的师傅姓张,是我本家大爷,我的大爷传给我。

  俺们老张家是顺治八年来的,我们是在辽阳入的旗,后来到了沈阳,以前这里不会有这种文化,有汉军旗人的地方,才会有这种文化。过去的神本子都很少,这文化都是口传。

  我的师爷就是王学,他传了我师傅,还传了很多人。他是跟什么人学的我不知道了,我就知道他是我师爷。以前乌拉的坛班多去了,四外都有。你比如老胡家、韩屯的,老沈家、常屯的,有老曾家、老汪家等等。王学比较出名,在这些领坛的当中,是比较拔高的。王学以后比较有名的就是俺们家。

  咱们汉军察玛和满族的不一样,要说满族和汉军旗的区别,满族的察玛都是一族一户的。这一族一户的察玛没了,就得扣香,办谱就只能嗑哑巴头,不许你外请察玛。咱们这汉军旗呢,只要你和我一样,都是汉军旗,不管你是张王李赵,住山南海北,都可以请我,我都可以为你服务去。那当啊,这屯有个老韩家,烧香没请俺们,请西边三道岭子的,也姓张,领坛的叫张大脑袋,到这儿烧香。香烧到最后,甩腰铃没响了,剩下的腰铃子儿没超过五个。腰铃子儿都让人拽下去了,腰铃没子儿了能响吗?让我们这坛人给拽下去了。那就是说啥呢,在佛爷手心里你打能耐,上我这嘎达来显摆?张大脑袋那坛什么来历、跟谁学的不知道,我们不是一家,是离我们这儿挺远的一个屯子的。

  成为萨满不是有三种吗,一个是师传,一个是家传,一个是神传。家传是我父亲传给我,这是一个。要不我怎么说我是三个都占了呢,我还有师傅,还抬神了,抬神就叫神传。

  我1940年生人, 8岁时开始学,后来就解放(新中国成立)了。解放了,学这些东西都算牛鬼蛇神,扫除了,不允许你干了。你别看小,那小孩学东西多咱也不忘,后来逐步地往里悟。尤其弓通这地方,这个地方对这方面一直吸引力很强。不要说那些会的察玛对这文化始终忘不了,过去农民春天送粪啊啥的,赶着老牛车,抱着鞭子,边赶边唱神歌。不用说唐王征东,整个的祭祀,对当地的坐地户,特别是姓张的,影响力非常大。只要是懂点事的,还有那老人,都好念这个,都会念几段。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