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编达人徐春红“传统+时尚”闯新路 传承·线上展馆-关东文脉 曹淑杰 245065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草编达人徐春红“传统+时尚”闯新路 传承·线上展馆-关东文脉 曹淑杰 245065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传承·线上展馆

草编达人徐春红“传统+时尚”闯新路

2017-07-11 10:55 | 来源: 长春日报

  ↑徐春红带领的团队制作的草编艺术品。

  →徐春红正在制作新近研发的蒲草坐墩。 毕馨月 摄

  一提徐春红,朝阳区乐山镇乐山村的村民们都会情不自禁地为这位业务精干的党支部副书记竖起大拇指;而在十里八村的乡亲们眼中,她的另一个身份更具传奇色彩——徐氏传统草编技艺第三代传人。

  被丢弃一旁的玉米叶、秸秆,在她手中都会变废为宝;捆绑物品的绳子,在她一番摆弄下就成了精美的草帽……日前,记者走近徐春红和她的“草编世界”,听她聊散溢着原始清香的“艺术人生”。

  小时候与草编结缘

  “我小时候胳膊上挎的土篮子、脚上趿拉的草鞋,都是奶奶用废弃的玉米叶做的。那时家家生活条件都不太好,大人们就地取材为生活所用,并未考虑过什么艺术含量。”38岁的徐春红三言两语就将自己与草编结缘的故事和盘托出。当年,鸡窝是自家“扭”的、草帽是自家编的,玉米叶垫在脚下当“鞋垫”冬暖夏凉。

  徐春红在幼时就开始试着用剩下的料编小兔、小鸡,虽然奶奶没教她技巧,但小春红硬是凭借对小动物的直观感受编出了惟妙惟肖的草编小件。

  要说艺术的灵感是与生俱来的,徐春红并不否认,但在天赋之下,这位草编达人也付出更多勤奋。在徐春红家里,大到置物柜,小到烟灰缸,草编艺术无处不在。用她自己的话说:“草编在我家从来没消失过,只不过是从过去满足基本生活需求,发展到如今实用性与时尚美感兼备,这就是随着时代的进步,人们对美的追求也在提高。”

  草编培训“撬”动创意

  徐春红脑瓜特别活,2002年走出校门便创办了羊毛衫厂,因为有草编的手艺,她织出的羊毛衫竟成了出口热销品。

  2014年,长春市妇联组织开展手工编织培训。在众多学员编制的作品中,徐春红的“处女作”两双草鞋、一个包包可谓亮眼。“老师奖励给我一捋50米长的精绳,我回到家就‘扭’出个草帽。”

  此后,徐春红就像上了瘾,如痴如醉地带领赋闲在家的姐妹们编起了各种生活用品。也正是在那一年,徐春红兑出了经营状况尚佳的羊毛衫厂,专攻草编艺术。“我对草编的记忆与热爱在那时被彻底点燃了,为了传承奶奶、妈妈留给我的草编技艺,将这门艺术发扬开去,我有信心拼一拼。”

  起初,跟徐春红学草编的人心里很忐忑,颈椎枕、小草框、钥匙扣……这些东西能有市场吗?这些质疑与疑问在2015年一次庙会上找到了答案——

  “我们做的草编产品被抢购一空,还收到了订单。”

  生动课堂“搬”进田间

  “长春市巾帼草编加工基地”“长春市职教中心田间大课堂”——走进徐春红的草编创作室,这两块烫金牌匾与人们正在从事草编创作的忙碌场景相映成趣。“绑玉米叶之前得先把它弄湿,但又不能太湿;缠叶的时候想不出现难看的接头,全得靠手上的活儿……”坐在小凳上,徐春红向姐妹们演示如何编坐墩才能既耐看又结实,精益求精的态度令人赞叹。难怪在长春市首届草编大赛上,她带领的团队能取得团体第一名、斩获5个单项奖中的4个。

  最近,徐春红和姐妹们刚从山东学习归来,编织技能得以提升、产品研发也获得不少启发,最大的收获是取到了“真经”——打破了人工制作模具过于耗时的瓶颈,“我打算进一套模具设备,这样会大大降低草编产品的成本。”

  新研发的蒲草坐墩、草编书立套装及茶凳……在一个接一个的展会邀约中,徐春红借这个开在自己家院子里的“田间大课堂”,实现三赢——传承艺术、走草编产业化之路和带领村民致富。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