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修培训让“非遗”更接地气 传承·线上展馆-关东文脉 曹淑杰 2638600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研修培训让“非遗”更接地气 传承·线上展馆-关东文脉 曹淑杰 263860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传承·线上展馆

研修培训让“非遗”更接地气

2018-04-17 14:42 | 来源: 长春日报

  吉林省黄龙戏·新城戏非遗传承人培训班汇报演出中,黄龙戏《兴国皇太后》令人耳目一新。 毕馨月 摄

  近日,经国家有关部门审核批准,吉林艺术学院成为2018年度吉林省唯一承办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培训计划的高校(以下简称“研培计划”),将在今年陆续开展东北二人转、黄龙戏的研修培训活动,助力中华优秀非物质文化遗产真正走出深闺,在现代生活中“火”起来。我市高校获此殊荣,得益于前不久多个这类非遗研培班的成功尝试。

  研修培训

  在日前结业的吉林省黄龙戏非遗传承人培训班中,66名学员参训,为吉林地方戏曲立剧种、育传人。在指导教师之一、吉林艺术学院戏曲学院吉剧系主任刘巧云看来,短期培训虽然看似“理论与技能实践的‘速成’”,但将优秀师资派往农安、松原等地传授黄龙戏和新城戏,切实提高了这类地方戏曲传承人的基本功。

  陈玉秋是满族旗袍制作技艺的省级传承人,她报名参加“满族刺绣与满族服饰制作技艺”培训班,通过研修培训,拥有超群技艺的陈玉秋学会了运用分割线原理,创新满族服饰的款式。

  通过深造“设计理论”获益的还有草编传承人。过去,他们只是用苞米叶编筐、草帽等生活用品,也曾深陷“技术遇上设计”的困惑。当老师引领他们更新视觉理念后,一根藤条、一缕苞米叶都变了模样,从过去的生活日用品摇身一变,成为被市场认可的家居艺术品。

  融入生活

  一旦接了地气,还能叫“非遗”吗?这是横跨“朝鲜族服饰”及“草、柳编手工艺”两个研修班的学员陈小葵的最大疑问。可当她经历了“创新设计”的洗礼后,不但“非遗”保护的概念清晰了,还明白了“非遗”必须依靠创新传承,更应该主动融入现实生活、寻求世人关注。

  在一系列旨在让非遗走出“深闺”的研修活动中,一群“手里有绝技”的传承人以普通学员的身份,主动适应社会发展,努力学会为各自的传承项目寻找扎根的土壤和生存的空间。这也正是国家开展研培计划,提高中国传统工艺设计、制作及衍生品开发水平,从而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现代社会能够可持续发展的初衷。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