话说蒙古族“拜火节” 吉林非遗-文化 曹淑杰 292593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话说蒙古族“拜火节” 吉林非遗-文化 曹淑杰 292593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吉林非遗

话说蒙古族“拜火节”

2019-07-24 15:58 | 来源: 松原文化网

  俗话说∶“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在中华五十六个民族大家庭中岁时节日丰富多彩,民风民俗相互交融,节日文化源远流长,民俗遗产弥足珍贵。其中,在汉族广大地区广为流行的“祭灶节”,即小年节,就与蒙古族的“拜火节”是同一天,且习俗相互影响,流传至今。
  在远古时代,人类认为万物皆有灵性。所以,把天地、日月、雷电、山林、水火等都奉为神灵。汉族人早在远古时代就祭火、祭灶,并于秦汉时期把每年腊月二十三约定俗成为“祭灶节”,供奉“火神”、“灶神”,祈求“火神爷”、“灶王爷”于升天之日“上天言好事,下界降吉祥”。这一崇拜和习俗,恰与蒙古族的“祭火节”日期相同,习俗相近。
  蒙古族人认为火是天地分开时产生的圣物,自古以来亦崇拜火。他们认为火与生活密切相关,火有毁灭一切的威力,火可以驱邪避恶,是清纯圣洁之源。《出使蒙古记》一书中记载:“他们相信万事万物是被火所净化的,因此,当使者、王公或任何人来到他们那里时,不论是谁,都要被强迫与携带来的礼物一起在两堆火之间通过,以便加以净化”。由于对火的崇拜,蒙古族人平时禁止用脚踩火、跨火,但每逢远客到来或娶新娘进门,都要让他们跨火而过,以祛除污邪。
  由于对火的敬仰和崇拜,蒙古族人早以形成了“祭火”的习俗,并形成为“年祭”和“月祭”两种习俗。年祭为每年的腊月二十三,月祭为每年的初一、初二举行,并逐渐把年祭约定俗成为“拜火节”。在祭火仪式开始时,全家人都要到蒙古包外,向火神敬献诸种“得吉”,即将食用的酒、肉、奶品和饭菜的首份或第一口供奉给火神或放到火堆里。之后,全家人要在长者的带领下向火神磕头,祈求火神保佑和恩赐。其次,大家一起诵念祭火词,祈求“闪光的火神”,赐予“肥美的牛羊、美好的生活”。最后,还要唱专门的《拜火歌》:“在永存的敖包上/燃起正腾的火/燃烧吧,永生的火/有火就有生活”!正是这种虔诚的崇拜,使得蒙古族人在给继承财产的幼子起名时都要加上“斡惕赤斤”的字样,就是继承阿爸最珍贵的遗产——火,即为“守灶人”,以期香火永传,世代永续。
  在“圣诞节”、“情人节”等西方节日之风日盛的今天,汉族的“祭灶节”与蒙古族的“拜火节”习俗和中华其他节日习俗一样,也在不断被淡化、简化、同化、有的甚至面临着消亡的危险。希望我们,特别是青少年朋友们都来了解它、抢救它、延续它、丰富它,让中华最富人情、人性、人本文化的岁时节日,深深扎根于民众之中,并不断发扬光大,万世永存!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