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繁华一时的长春商埠地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74077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曾经繁华一时的长春商埠地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74077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曾经繁华一时的长春商埠地

2018-10-09 08:54 | 来源: 长春日报

  1905年12月22日,在日俄战争中胜出的日本与清政府签订《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规定开放“奉天省内之凤凰城、辽阳、新民屯、铁岭、通江子、法库门;吉林省内之长春(即宽城子)、吉林省城、哈尔滨、宁古塔、珲春、三姓;黑龙江省内之齐齐哈尔、瑷珲、海拉尔、满洲里”共16处为商埠,长春位列其中。1906年,长春“奉命”开埠,并于1907年1月14日举行了开埠仪式,但并未立即有所行动。

  宣统元年(1909年),由吉林西路兵备道颜世清主持编制《长春商埠地开发计划》。商埠地最初划定的范围,东起长春城东门外伊通河西岸;西到城西北门,经城后堡到头道沟,再到二道沟上游;南自长春北城壕北侧;北至二道沟。商埠地本应直接与宽城子车站接壤,占地10平方公里有余。可是,由于日本“满铁”抢占了头道沟大片土地,长春商埠地面积大量“缩水”,主要由大马路、二马路直至七马路、大经路、永长路、长通路等16条马路和燕春茶园东胡同、郝家胡同、康宁胡同等34条街巷组成。

  1909年5月,长春设立开埠局,颁布《开埠局租建章程》,进行地籍测绘,标明地物、地权界限和道路、广场、街坊、公园规划设计,特别是“满铁附属地”与城北之间的商埠大马路两侧的路网、街坊和建筑。

  1909年,在日本“满铁”势力不断向南吞噬土地的情况下,时任吉林西路兵备道颜世情不得不在靠近“满铁附属地”的高地上修建了道台衙门,以遏制“满铁”势力的扩张。

  1912年,由商人马秉虔﹑解富之﹑刘乃刚等人集体租赁商埠局市场建设地基,合伙开办了一家大型综合市场——长春商埠地老市场,这也是商埠地最早的市场,其建设风格仿照长春老城区永安市场﹑北京天桥市场。市场的范围在当时的大马路以东,三马路至四马路之间。当初,为了聚集人气,盘活市场,先是在东三马路北建了燕春茶园,在路南建了平康里妓院区,然后在燕春茶园西侧胡同搭建数百间前店后宅的商品市场,市场内经营日常用品及花鸟鱼虫等,是当时进城卖粮农民必去的场所。

  1918年,在商埠地四马路与五马路之间,今新民胡同两侧,相继又开设了一些休闲娱乐场所。当时的一些民间技艺和外来艺术在这里争奇斗艳,如评书、戏曲、杂技、拉洋片等,应有尽有。此外,当时这里还建有“六国饭店”,名为“六国饭店”,实为夸大,主要经营的就是一些普通百姓消费的大众饭菜。这里还有一些长春老字号,“回宝珍饺子馆”当时就开设在新民胡同,老市场西北角临街是经营茶叶的老字号“东发合”和经营针头线脑、日用小百货的老字号“振兴合”老店。

  商埠地老市场是砖木结构的平房,临街的部分用于营业,后面的部分用于居住,家家房屋相连且大多使用煤炉,如使用不当极易造成火灾。1920年8月,老市场突发火灾,大部分建筑毁于一旦。虽然日后进行了重建,但规模与繁荣程度大不如前。随着其后大马路的逐步繁荣和新市场的开设,这个商埠地最早的老市场也随之逐渐破败,后来逐渐变成了旧物杂货市场。因为市场内也私下贩卖盗窃的赃物,后期也被称为“小偷市场”。

  长春开埠后,民族工商业迅速兴起。经过近十年的建设,商埠地内共建有商号1488户,银行、钱庄88户,医院、茶馆、戏院62户。可谓商号密集,店铺林立,车水马龙,兴盛一时。这里成为当时长春市民休闲娱乐的一个好去处。到1922年,商埠地人口已增至54000人。

  1929年,长春开埠局与长春市政公所合并,成立长春市政筹备处。

  长春沦陷后,日本侵略者为了强化经济掠夺和殖民统治,鼓励发展商业。1934年,中国商人在四马路一带建起了当时最大的泰发合百货商店(解放后为长春市百货一商店)。这一时期,这里还聚集着振兴百货商场、天顺昌洋服店、享达利钟表行、泰和大药房、鼎丰真、稻香村等商业企业。商埠地原有的一些著名文化娱乐场所,后来在名称与布局上做了一些调整,如昔日的燕春茶园改为平安电影院,后改称长春电影院,原来的爱国茶园改称新民戏院。沦陷时期,商埠地电影院放映的大多是外国片,尤其以日本影片为多。1937年以后,商埠马路和南北大街的商贸活动日渐衰落,到抗战胜利前,大部分商号由于缺少货源,纷纷倒闭。抗战胜利后,商埠大马路和南、北大街的几家大商号重新开业。1948年10月,随着长春的解放,长春商埠地重新回到人民的怀抱,步入了新的发展时期。1948年10月至1952年,大马路的私营店铺,登记注册的有150多家。近年来,随着党和政府对大马路(含南、北大街)商业街进行多次整顿与改造,这条百年老街焕发出新的生机。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