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长春公园” 长春历史上最早的官办公园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80651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消失的“长春公园” 长春历史上最早的官办公园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80651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消失的“长春公园” 长春历史上最早的官办公园

2019-01-24 08:54 | 来源: 长春晚报

  如今,位于绿园区皓月大路的长春公园是长春市内著名的公园,园内植物花卉、休闲娱乐设施均造福于市民,成为长春人茶余饭后的好去处。而在长春历史上,曾有一座官方修建的最早的公园,也叫长春公园,它与今天的长春公园却并无关联,这个公园的位置在哪?它曾经发挥了怎样的作用?

  长春虽仅有200多年的建城史,但在上世纪初,地方官就接受了现代化城市建设的概念,非常重视公园的建设。早在1909年(清宣统元年),长春商埠地的设计规划正如火如荼地开展,地方官就有意在商埠地内修建花园,但当时只是设想,并未付诸实践。根据分工,商埠地的规划建设由时任吉林西南路兵备道的颜世清管理,时任长春知府的孟宪彝也积极参与到“勘丈商埠及总督行台地址”的工作中,非常忙碌。但孟宪彝的过分参与,引起了颜世清的不满,于是以越权为由,报告给吉林巡抚陈昭常,结果,孟宪彝被贬到双城府去做知府了。

      比拼“西公园” 
     商埠地肇建“中国花园”

  民国时期,商埠地经过几年的规划建设,已经粗具规模。当时的中国官员,想与日本在满铁附属地正在建设的西公园比拼一下,就打算在商埠地内也建一座用于公共活动空间的公园,这座公园被称为“中国花园”,也称“长春公园”。这时,孟宪彝不但回到了长春,而且还官升一级,是他倡导了这个公园的建设。

  当时的长春公园位置,大致相当于今天东五马路东段长春新天地室内公园的位置,占地“28亩”,根据地图上所绘比例尺计算,“28亩”所用的单位是“小亩”,即15亩为一垧,换算一下,当时的公园面积约为1.9万平方米。据《长春县志》记载,在公园未建之前,此地原是回民茔地。清末,在长春北门外,今天东五马路与长通路交会的区域,曾是回民居住区。多数回民去世后就埋葬于此,这里距离清真寺仅400米远。民国初年,这里收归商埠地所有,商埠地开发时,由于这里是坟地,因此没有人在此进行开发,这里因此林木茂密,郁郁苍苍。在公园选址上,孟宪彝一眼就看中了这处距道署只有500米远的森林,当即“拟就森林地面创设公园一处,以供公共游览。”

  与长春士绅商议后,孟宪彝又呈准吉林省民政长(职能相当于省长,不久后又改称为巡按使)齐耀琳,于是开始划定界线,确立范围,大约是“南北五十丈,东西六十丈。”并预计在当年的夏天就可建成开放。从当时的地图上可以看到,这座公园的形状近似直角梯形。

  孟宪彝在完成了公园的规划立项和界线划定后,就在1914年7月升任吉林省巡按使了,他留下的位置则由当时的吉林省教育司司长郭宗熙接任。郭宗熙到任后,立即对公园进行丈量,“拟先修筑房舍七间,以资招人看守”。公园的修建,于1914年9月动工,是承包给建设公司的,工程项目包括了房舍、亭台、山水桥林等,并于6月13日交工;然后又经过栽种花草等,在7月末才全部完工并对外开放。

  建好的长春公园,周边是砖墙,上面“密列木栏”,西、南、北面临马路,三面各设园门。据记载,公园的东北方有秋千、铁杠、桌椅供游人休息;北部和东部的土屿与土岗上,都建有木亭,遍植榆柳。公园的南部,则建有一个长廊,这个长廊还有一个十分别致文雅的但不见官方文献记载的名字——九曲草亭。公园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位于园区正中间高地上的一座木亭,北檐下挂着公园的建造者郭宗羲所写的“凌飞亭”匾额;两旁的柱联颇具意境:“半池水荇能藏月;满地榆钱可买春”。因为公园中榆树最多,每到春末,落钱满地。凌风亭西侧还有假山、石洞和喷泉。而公园的西南,还有两栋建筑,则是园区管理机构——公园事务所了。整个园区,除了榆树,就是杨柳,花草有石榴、柳桃、海棠、月季、兰菊、玉簪、芍药等数十种,“四时皆有花开”。公园还引入了一些动物,如仙鹤、熊、狼、狐等,在当时很是轰动。

  此后,公园还不断地添设新设施,1922年,张作霖在全东北筹建无线电报和电线电话,在年末建成的高达50尺的信号塔,就矗立在公园里;1925年,公园的西邻修起了为东北军供应服装的吉林被服厂;1926年6月,长春开埠局还设立了“长春商埠通俗图书馆”,就设在园内北部的两间旧瓦房内,图书馆内设有桌凳及新旧书籍报纸,任人观阅。当时的报纸新闻评论说,这是“文明进步大有裨益,而该园亦添一番清雅不俗之事项,较诸从前设置说书场、洛子戏、饭铺等项差胜多”。这一图书馆的设立,也的确是长春文化发展、民智不断开启的标志。

      市民游玩宴会 
       声援五卅运动曾在此集会

  在当时,长春已经有了日本附属地的西公园(今胜利公园),但建好后的公园,是中国人自己的公园,园内布局、风景更符合国人的审美观念,因此深受市民喜欢,每年春夏之交,游人如织,徘徊瞻眺,是“闹市中之清凉地也。”同时,园内甚至还有说书场、洛子戏等表演。甚至还有俄国人刀乌罗夫带领俄国10多名技艺家,在花园“内设一力艺大会”,进行商业演出。

  除了供市民游玩之乐,当时长春的同学离长、军人退伍、调动等叙别、照纪念相等,多会选择这个公园。作为长春老城和商埠之中唯一的大型公共空间,长春发生的多个大型集会,或在长的官绅军警学界的人物所举办的庆祝活动,也多选择在此。比如,1915年8月1日,为了庆祝驻长春的陆军第一混成旅长裴尧田旅被任命为吉长镇守使,当时的长春县知事彭华清和警察厅长姜伯桐,与绅商政学各界散发公启,决定在公园中“大开宴会”。1920年,中华民国的双十国庆那天,吉长道尹蔡运升带领社会各界,也是在长春公园集会。1925年,吉林督军孙烈臣在奉天病逝后,长春各界还在这座公园里,为其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有数千人到会。

  在昔日长春公园所举办的所有活动中,最有影响的当是1925年,长春学界和报界为声援上海的五卅运动而举行的大型集会,并由此引发的学生与警察的冲突。五卅运动发生后,省立二师正在举行驱除校长王庆尧的学生运动。随后,学生将这一活动改为对五卅运动的声援。据《盛京时报》记载,1925年6月13日,学界就准备悼念活动,但是被官方劝止了。在21日这天,以省立二师为主体的长春学生联合会和报界的人士,齐集在长春公园内,准备要摆放上海牺牲者的灵位,并发表演讲。长春警察厅下令警察“催令该会速行解散。因此学生全体反对,一时与警察口角,致起冲突”,导致一名巡警受伤。学生在被劝离后,又全体前往吉长道署声诉。孙其昌在了解学生诉求之后,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各学生先各回本校,二是传令各校提前放假,免滋事端;三是学生“绝不可以任意游行、沿街演说,但是可以募捐,接济上海学工两界之食用”。孙其昌的妥协,标志着这次示威游行运动的胜利,但随后苏金山等十一名学生被开除,一部分进步教师都被辞退。

      长春第一官办公园的
      维护与消亡

  为加强管理,公园还设有公园事务所,设主任一人,园役多人,负责平时的维修养护工作。但公园历来都是小商贩们的集聚之所,长春公园开放后,公园外周边的马路上,满是小贩摊床,秩序很混乱。而在公园内也时有不文明现象发生,比如军人在里面赌牌的,流浪汉上吊轻生的。在春夏之日,还有园内摆设售卖冰糕、纸烟零星食品各类摊床。1918年,郭宗熙提升为吉林省长后,这里就曾开始疏于管理而荒芜散乱。随着时间的推移,1924年前后,公园内已“无专人经理,遂至园亭荒芜,污秽不洁,虽有游人,并无清幽兴趣”。当时,对这座公园如何整治,很让当局者头痛,每换一任吉长道尹或开埠局的局长,均会对园务进行一次集中的清理和整治。虽然商埠局等官方机构对这座公园历年拨款补修,但总体来看,“终未达到完善地步”,以到“破漏不堪,游人稀少”。到了20世纪20年末,长春开始筹办市政,1929年7月,新上任的市政筹备处长周玉柄非常重视这座公园,特意“拨款若干,以资补修”。这次整修之后,公园的情景有了改现,“百花开放,每日赴该园游览者,大有肩摩踵接之势”。在第二年的夏天,公园管理方还不惜重资,以金票(日币)八十元的价格,购到了一对八哥鸟,这对八哥还“能说中日俗话,每日赴该园参观者,不绝于途”。就在1931年12月,长春公园还与“长春市立图书馆、商埠小学校、苗圃市场管理处”等市政公属所属的机关,要造报第二年的预算,可见其当时的地位。

  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长春进入日伪统治时期,这座公园被改称为新京公园。1945年长春光复后,国民党又改其名为长春公园。根据老长春人的回忆,直到上世纪50年代初,这个公园还存在,在夏天的时候,周边都是卖食品的小商贩,园内有扎大棚的马戏杂技演出,很像是一场庙会。后来,公园被其西侧相邻的3505军工厂(原来的吉林被服厂)圈占,这座公园历经半个世纪,见证了中华民国、伪满洲国的此消彼长,还见证了光复、长春的二次解放以及建国后的长春百废俱兴,最终它自己也消失于历史长河,只存在于史籍和少数老长春人的记忆当中了。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