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815910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81591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查干湖冬捕的民间文化记忆

2019-02-12 14:12 | 来源: 长春日报

   在查干湖冬捕过程中,最令人惊叹的是那些千奇百怪的渔具,其中有许多是在考古资料和出土文物中存在的东西,如今在这里却实实在在地可以见到,可以触摸,可以使用。

  麻 网

  一切捕鱼活动都离不开网。过去在查干湖,渔民使用的网叫麻网。麻网是用麻纤维编制而成的。麻,是北方平原上一种常见的植物。

  秋季,渔民们把麻割下来,成捆地运回去,投进村里的大水坑去沤,俗称“沤麻”。关于沤麻,查干湖一带流传着这样的歌谣:“身穿绿袍头戴花,我跳黄河无人拉;只要有人拉出我,一身绿袍脱给他。”这首有趣的民谣说的正是麻的生产过程。麻经过沤发,外皮会从秆上脱离,这就是皮麻。再经过干燥、捶压、梳理等工序,才能提取出可以使用的“麻”,并将其打成捆或卷。然后还要把麻披纺成细线,缠在线桄子上备用。

  查干湖冬捕时使用的网格外大,一个网就能装一车,称为“一趟网”。这样巨大的网全靠渔民自己在平时织完。过去在查干湖渔村,几乎家家院子里、炕上都摆放着经车子、线桄子什么的,勤劳的渔家妇女和老人几乎一年四季都在忙着织网。

  如今有了棉线网和尼龙网,材料和工艺的发展,使渔网更加精细、漂亮。于是,这里的家家户户都成了古老的“网文化博物馆”,随便走进一户人家,你都能够发现精制的网线和织网工具。

  大掏小掏

  查干湖冬捕要用很多绳,但是在这里,绳不叫绳,叫“掏”。大掏,就是大绳。冬捕时,一个网有两根大掏,每根长500米,还有诸多小掏。

  大掏是吃力的绳索。冬捕网下到冰底,连鱼带网往上拖,再加上绳吃水后加重,总共有上万斤的分量,所以大掏的质量非常关键。从前,大掏往往由渔村里的打绳能手绳匠来打制。如果网队太多,绳匠被抢来抢去不够用,就只好到镇里请绳匠来打大掏。

  在查干湖四周的集镇上,遍布着各种老字号麻绳铺,如老扶余的吴家麻绳铺、镇赉的曹家麻绳铺等等。这些铺子都有宽敞的门市和后院,一座座麻垛足有几房高,许多年轻的“小打”整天光着膀子在院子里打绳。可是,从前“打鱼的”多数都是穷人,请不起绳匠,只好自己从小学习打绳手艺,查干湖渔村里就有许多出名的老绳匠,无数大掏在他们手中“诞生”。

  冬捕之后,天虽然寒冷,但大掏仍要搬到院子里晾晒,以免发潮,纤维腐烂。

  各类小掏(小绳)则要由渔家的女人们完成。过去渔村里家家房上都挂着纺锤,女人们就算在烧火和哄孩子睡觉的空当,也要拿起纺锤打麻绳,然后把一捆捆细麻绳积攒起来,留着给男人做鞋和织鱼网。再就是通过纺车来纺麻,纺成绳,用来编织鱼网、打大掏。

  旗和灯

  在茫茫的查干湖冰面上捕鱼,旗和灯这两样东西是万万不可缺少的。冬季捕鱼是一项互相协作的集体活动,鱼把头指挥大家行动,全靠旗和灯。

  祭湖醒网仪式过后,马车或爬犁便拖着高高的网垛来到冰面上。冰面茫茫无际。鱼把头手握一杆大旗坐在头一架马车或爬犁上,他调动自己的各种感观在冰面上搜寻。一旦选好合适的“卧子”,他就会大喊一声:“插旗!”

  每个冬捕的网队都要有6杆大旗。当鱼把头选好“卧子”后,会吩咐插旗的先在“卧子”的四个角插上旗,圈出一个长方形的范围。剩下的两杆旗,一杆插在下网眼处,叫“下网旗”,一杆插在出网眼处,叫“出网旗”。

  旗往往是红色的,因为颜色鲜明,易于辨识。旗的作用是指挥下网出网。冬季湖面上经常雪雾升腾,有什么事如果喊话、做手势既听不清也看不清,但只要旗一摆,就知道“有情况”。旗有旗语,一出事,用大旗“发话”。下网大旗往左边晃,是告诉“小股子”们提防左边;往右边晃,是注意右边冰下的情况。出网时,用出网旗指挥跟网的和马轮,也有一套“摆旗”的规矩和手法。这叫“旗指挥”,也叫“旗语”。执旗的人在冬捕时固定执旗,领网把头要时时注意旗帜,以便掌握运网情况。

  贪黑作业时,白天的6面旗就换成了6盏灯。太阳一落山,冰面上就起风了。渔民们用的灯是用铁壳子做的,比较像马灯,从前也有木制的,上面带盖,防雨又防风,因此得名“风灯”,又叫“气死风”。只要这种灯在冰天雪地里一亮,老北风也拿它没办法。风灯的位置和白天插旗的位置一致,只不过通过蒙上红布或绿布,可以变幻出红绿两种颜色。看到红灯,运网工作要立刻停止,这时准有地方刮网、卡网什么的;绿灯亮起,就可以恢复正常作业了。

  执掌旗、灯这样重要的事,一般由鱼把头亲自负责或者指派专人。

  冰 镩

  冰镩是由当地铁匠专门打制的破冰工具,由镩头、木把和提手三部分组成。一个大冰镩有二三十公斤重,这样才能“走冰”“杀冰”。冰镩的尖端十分锐利,闪着像冰一样的寒光。

  当鱼把头选好了“卧子”,四周插上了旗或举起了灯,头道工序凿冰眼便开始了。先由四个人凿一个大冰眼,这叫“下网眼”。这个大冰眼凿在头旗或头灯的位置,一般为两米长、一米宽。由两个人用冰镩破冰,这叫“把镩的”。他们在前边凿,后边跟着两个人,用“冰蹦子”往外掏冰。在凿大冰眼的同时,凿

  小冰眼的工作也开始了。一趟网,小冰眼要凿出400个,由16个人去凿,一面8个,还有4个使“冰蹦子”的人跟着掏冰。

  冬捕时,冰镩凿冰是十分壮观的场面。你看吧,在风雪弥漫的冰面上,到处是“咔咔”的凿击坚冰的声响,银色的冰块和白色的冰沫随着冰镩的起落在空中飞舞跳跃。晴天时更是绚丽,太阳的光芒透过晶莹的冰块,时而折射出闪闪的光柱和亮点。从不同角度看凿冰,就像到了神话传说中的“万宝坡”,遍地的奇珍异宝在闪闪发光,真是奇妙极了。

  整个凿冰过程要持续4个多小时,接着才开始下网。

  扭矛走钩

  在查干湖,如果通过无人机或从四周高坡上鸟瞰冰面,凿开的冰眼就像一条巨大的苍龙伏卧在冰面上。前边的出网眼是它昂起的头,后边下网眼飘荡的旗是它的尾,而两旁排列整齐的400个小冰眼恰似它的无数条劲足……这是一张镌刻在历史年轮上的巨幅图画,而“作者”就是巧手的查干湖渔民。接下来,他们就要装饰这幅图画了,装饰的方式就是让自己走进图画中。

  首先要下网。大网从下网口的大冰眼处慢慢顺下。网前头的总纲上有两根大长杆,俗称“串联杆子”,每根12米至13米长,由它们串带着网的两端,各沿一排小冰眼往前走。下网后,整个网在冰底慢慢张开,两根杆子步调一致地在两排小冰眼下向前运行。这时候,手拿扭矛、走钩的“小股子”们上场了。他们通过一个个小冰眼来控制冰下的杆子,使它们不歪不斜,照直朝前走,进而带动整个网顺利运行,这就是扭矛和走钩的作用。

  扭矛有一个巨大而好用的把,便于扭动冰下走歪了的“串联杆子”。走钩是在冰下“带网”的一种工具,它和“串连杆子”一起带网,校正路线,使杆子径直朝出网口处运行,直到大掏拖网被送到出网口处。这时,网已在冰下水底形成了对鱼的彻底合围。

  马 轮

  当带网的大掏露出出网口时,固定在冰面上的马轮开始发挥作用了。

  马轮由轮、轴两部分组成,上下两个轮盘,中间是筒套,套在轴上,轴棒固定在底座的爬犁架子上。加力之后,上下轮和筒套一起转动,用来拖网,又叫“绞掏”。由于它是用马来拖拉的,所以叫“马轮”。马轮现在使用金属材料制作,从前则完全是木制的,选材往往是榆树、柞木、色木、桦木等硬质木材。马轮的上轮盘处有“插眼”,便于插“套杆子”来套马。一个轮盘处可安四五个“套杆子”,也就是说最多能拴四五匹马。马的多少,主要视网中鱼的多少和重量来定。

  冬捕时,马轮发出“吱吱扭扭”的响声,加上赶马轮的人的吆喝声和鞭花在空中的炸响声,组成了一首奇妙的冬捕交响乐,在寒冷苍茫的查干湖冰面上飘荡。

  卡钩和抄捞子

  鱼出冰,就像秋天农人收割庄稼。

  出网眼是一个三角形的大冰眼,可以根据鱼的数量随时扩大。随着马轮的转动,网缓缓地露出水面。网两侧的“小股子”们抄起不同的工具开始忙碌:有使大钩子的,主要用来处理网“吃重”的地方;有使小钩子的,也叫“小套子”,他们时时搭起冰上刚出水的网,往马轮的方向“送”,同时要不停地“打卡”。卡,是指一种叫“卡钩”的东西,作用是把网和掏卡好,防止“小套子”松开后往回拖。

  这个时候,出网口处是最有趣的地方了。随着网缓缓出冰,一群一群的银色大鱼争先恐后地翻出冰眼,领网的指挥出网口处的“小股子”们手持“抄捞子”和“鱼叉”不断地舀鱼和叉鱼。有时一下子能抄起两三条大鱼,往上一扬,鱼在空中不停地扭动,落在冰上后又上下跳跃,带起的水滴在空中结成冰粒,掉在冰上,像银豆一样闪光,真是精彩极了……

  接下来,“小股子”们开始“装网垛网”。就是把打完鱼的大网一层一层地仔细码起来,“垛”在一旁的大车或爬犁上,准备拉向下一个“卧子”。

  鱼爬犁

  爬犁又叫“扒犁”或“扒杆”,是过去生活在冰雪环境中的人们的重要运输工具。东北冰雪期长,而户外山川沟野之间雪又特别大,往往填

  没了“道眼”,而爬犁不挑道路,只要有冰雪,便可以在其上滑行,靠的是人力拖拉或动物牵引。

  查干湖渔民人家的爬犁叫鱼爬犁,主要用于冬季捕鱼。鱼爬犁是一种带“槽子”的爬犁,大小工具装在里边,飞跑起来不至于掉到槽子外。还有专门的马轮爬犁。马轮是捕鱼时拖大掏的工具,它的轴就固定在马轮爬犁上,便于拖走。冬捕时,马轮爬犁上悬挂着横杆和套索,有时也把旗子插在爬犁上。在呼啸的北风中,马轮爬犁上的套索被刮得飘起来,好像一面面古老的战旗在硝烟弥漫的战场上猎猎舞动。

  柳 具

  柳具,是指查干湖捕鱼人使用的柳条编制的渔具。柳树有极强的存活能力,成片地生长在东北平原的江边沟岔。从前有“插柳成林”的说法,是指折一段柳枝插在泥土里,很快便会生根,繁育成林。沟沟岔岔处生长的柳树往往不高,但枝条特别茂盛,被称为“柳条通”(柳丛之意)。大量生长的柳枝又直又软,很有韧性,特别适合用来编织筐篓。于是,柳条就成了渔民们用来编织捕鱼、装鱼工具的最好材料。

  柳编渔具中,最常用的装鱼工具有鱼篓、鱼筐和泡筐。还有大量常用的捕鱼工具,比如“箔”就是用大量柳枝编出的一种捕鱼工具。还有一种“蹲”,也是东北渔民比较常用的柳编鱼具。用柳条编一个一丈多高的篓子,压在水里,外露一尺多高,以防鱼儿蹦出来。“蹲”往往被放置在鱼较多的流口和江湾子处,捕到的鱼又多又好。还有“罩”,也完全是用柳条编成的,大致为长方形,一头大一头小,一头为方口,扣在水中使用。

  苇 具

  苇具,顾名思义,就是用芦苇(俗称“苇子”)制作的捕鱼工具。这类工具在东北的捕鱼活动中也是十分常见的,使用的材料便是查干湖一带生长的无边无际的苇子。

  古老的嫩江穿过八百里瀚海,浩浩荡荡地向远方流去,两岸留下来的不光是大片的白碱土、湖泊和草甸子,还有一道独特的自然景观——苇海,当地人称为“苇塘”。从前,查干湖一带到处都是苇海。苇子,是一种生长在潮湿地带的植物,根部在水底泥中串连,不需要人工栽培,全靠自然生长。

  割苇,一般在秋末冬初、大地封冻的季节。每年临近此时,靠苇塘的渔民们便早早地来到集市上的铁匠作坊打制割苇的推刀。推刀是一种一米多长的宽刃大刀,背上有“鼻儿”,上面拴绳,前边用人拉,后边有人扶刀架。推刀在平滑的冰面上滑动,刀刃所过之处,苇子就齐刷刷地被割下来了。

  从苇塘拉回的苇子堆在家家门前的空地上,剩下的便是女人们的事了。查干湖的女人们聪明而勤劳,她们为了好好利用男人们从冰雪中辛苦割回的苇子,早早地打好了“麻经”(一种编帘常用的细麻绳),磨好了绳刀,开始用苇子加工各种渔具。天气晴朗的日子里,女人们在苇堆中间开辟出一块空地,开始劳作,四周是山一样的苇垛,挡风又朝阳。这是冬日里一块热闹的乡村场地,妇女们常常把孩子带来,让他们坐在剩苇和碎花上,然后麻利地挥动双手,铺绳、投苇、勒经、上卷,编起渔具来。

  查干湖简直就是北方的白洋淀,这里的渔民既是捕鱼人,又年年护苇、用苇。他们在冬季把苇子编成各种用品卖到周边地区,而他们自己也一直用苇具来捕鱼。

  冬季捕鱼,用苇量十分巨大,冰上、车上、鱼店,到处都要用到苇子和苇帘子,渔民们平时捕鱼也离不开苇编渔具。须笼,便是一种下在泡子边上的捕鱼工具,用整根苇子编成,就像一条龙,弯弯曲曲地卧在沟沟岔岔或苇根丛里,鱼儿来到浅水处就顺着须笼的一头钻进去,越走越深,再也出不去了。从前捕鱼用的“箔”也用苇子编成,后来被柳枝代替。还有一种深秋初冬时使用的捕鱼工具叫“陷”,也叫“迷魂阵”,从前是用苇子编扎而成的,后来也用柳条、竹竿、高梁秆等来编扎。

  此外,在查干湖一带建造房屋和江边的“网房子”也少不了苇子。用苇子苫的房盖厚实、整齐、压风撑雪,既经济又实惠。

  (作者曹保明 为吉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省文联副主席、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