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代贵族男子的“指上乾坤”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839623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清代贵族男子的“指上乾坤”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83962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清代贵族男子的“指上乾坤”

2019-03-19 09:32 | 来源: 长春日报

  扳指,从弓马娴熟者的日常必备品发展到清代贵族男子的装饰品,它在满州贵族和八旗子弟的手上,参与和见证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王朝气象。明末,满洲贵族凭骑射武功统一部落,入主中原,当时,他们右手拇指上的扳指以质朴实用为美;清末,八旗子弟日益腐朽,不堪国用,此刻,他们手中的扳指以质地华贵、工艺精湛为美,其尊贵身份也许要靠小小的扳指来彰显,祖先尚武的传统在奢靡的欲望中已废弛太久。一兴一衰演绎着王朝的宿命,小小扳指由朴入奢见证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的兴衰。

  早期的韘

  扳指,古名“韘”。《说文解字》曰:“韘,射也。”说明它与骑射有关,韘在古代是套于右手大拇指辅助张弓射箭的一种工具,人们借它来保护手指。早期的韘一般用动物的骨、角制成,内衬柔皮,应当是与弓箭相伴而生的。人类早在远古时代就发明了弓箭,那时,射箭术是人们生产生活中最重要的技能。有了弓箭,原始人可以远距离地捕获野兽,射杀飞鸟,与自然斗争的能力大大增强。此外,人类历史上重要的发明大多会被用于战争,弓箭也不例外。

  考古学上,在距今约4000年前的墓葬中就出土了射箭用品,或许早期制作韘的材质难以在漫长的历史岁月中得以保存,因此,当时的墓葬中并没有韘出土。目前见到的最早的韘是距今3000多年的商代妇好墓中出土的玉韘。史载,商王武丁的妻子妇好是一位骁勇善战的女将军,这枚玉韘应为她生前佩戴之物。它下端较平,上端呈斜面形,中空,可套入成年人拇指,正面雕有兽面纹,兽目上方有一条横向凹槽,应为勾弦所用,兽目下方有两个穿孔。无论是骨韘还是玉韘,都较为光滑,为防止其滑落,在佩戴时需要用细绳穿过小孔,将其缚于手腕上。从妇好墓的随葬玉韘中,可以看出当时骑射技艺的重要和韘的流行。

  中原王朝的农耕文化,并没有给弓箭及其附属的韘提供更深厚的土壤,因此,韘在汉文化环境中,逐渐转为象征权力和装饰用的配玉,称为“韘形佩”。而活跃于我国北方的游牧民族,马背上的射击技术一直是他们赖以生存的技能,因此,韘作为实用器被传承下来。到了清代,韘以扳指的形式在满州这个以游猎、骑射为主的民族中广为流行。

  骑射与国势

  公元1644年4月,清摄政王多尔衮与明总兵吴三桂合兵,在山海关内外击败李自成的大顺军,此役的胜利,开启了清朝入主中原,建立统治全国的帷幕。此时,多尔衮率领的八旗军,几乎每人的右手拇指上均佩戴一枚扳指,防止拉弓时拇指被弓弦所伤。与此前中原地区出现的扳指形貌不同的是,满人佩戴的扳指呈小圆柱体,材质多为骨、角、革等。

  韘是擅长骑射之人的必备之物,也是满人尚武精神的集中体现。当年,清太祖努尔哈赤起事时只有祖辈和父辈留下的十三副甲胄,最后得以统一女真各部,勇武自然是最重要的因素之一。从女真族狩猎组织牛录制发展而来的八旗制度,集中了族中的勇士,为生产和战时所用。八旗官兵将作为生存技能的骑射用于战场,自然比当时仅靠练兵的汉族军士战力要强大很多,这也正是其得以入主中原最根本的原因。在此基础上建立的清朝,其尚武风格自然远胜历朝。

  清代皇帝在紫禁城君临天下,深知要“世守神器”并非易事。清代统治者沿用了明代的政治制度,重用汉族知识分子来管理国家;另一方面,他们认为“骑射国语,乃满洲之根本,旗人之要务”。顺治帝规定,十岁以上的亲王及闲散宗室,每隔十天到校场进行一次骑射演习。延至康雍乾历朝,国家升平,昔日的骑射技艺不再是生存的必备技能。清前期几代帝王均热衷行围,秋狝冬狩。他们希望藉此延续自己的骑射传统,保持八旗子弟的强壮体魄。可见,猎场行围对清代皇帝来说,绝不仅仅是政务余暇的消遣,它被赋予了更深层的意味。在他们眼中,这与国势息息相关。

  贵族的饰品

  作为骑射用具的扳指,在清代帝王和上层社会的喜爱和推崇下,开始在全国范围内广泛流行。清代早期的扳指,制作、加工相对简单,普遍使用木、革、角来制作。随着清代政权的日益稳固,生产方式的变化,加之受汉文化的熏染,扳指开始选用美玉宝石来制作,其赏玩的用途渐渐超过了实用功能。尽管使用率降低,但它并未淡出人们的视野。为满足人们不同的审美需求,在制作过程中开始使用抛光、镶嵌、雕刻等各种技法,工艺日益精湛。扳指在材质的选用和工艺的发展方面,体现出了满汉文化交融的审美倾向。

  这种倾向在康熙时期已经出现,但康熙皇帝使用的扳指,仍以革、角质地为主。到了乾隆年间,深受汉文化影响的乾隆皇帝爱好广泛,扳指也是其深爱之物。汉文化中常以玉比君子之德,因此,乾隆对玉扳指情有独钟。而且,他佩戴和使用过的扳指上,往往雕山刻水,有的还题诗其上,颇有汉族文人诗书画一体的韵味。此外,对扳指的喜爱在乾隆留下的近60首“咏韘”的御题诗中也得到了体现。在这些诗中,他一再提到骑射乃立朝之本,果敢、勇猛是骑射民族的特质,警告子孙万世都不要忘了这个根本。乾隆皇帝到了70多岁时,还坚持到围场狩猎,想要给宗室王公、八旗子弟做个表率,但此时王公亲贵们的面貌已非当年,随着统治日久,骄奢之心已替代了求治之心,他们对扳指的喜爱背后,早已不是对骑射传统、尚武精神的推崇。

  清代中期以后,不少王公贵族的弓马技术大为下降,生活骄奢淫逸,他们佩戴的扳指主要作为日常把玩的饰品,制作材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出现了玉石、翡翠、玛瑙、珊瑚、水晶、玻璃、金、银等多种材质的扳指。由于清代帝王对扳指十分喜爱,所以常将制作精美的扳指赏赐给王公贵族及有功将士,以示恩宠,帝王赏赐的扳指自然成为荣誉的标志。随着把玩扳指成为当时社会的一种时尚,各种名贵材料制作的扳指逐渐成为贵族身份的象征,被各阶层竞相追捧。

  清代中期以后流传至今的扳指数量较多,尤以玉扳指为最,仅北京故宫的藏品就有上百件,民间则更多。清宫传世的玉扳指,均是作为皇族亲贵的饰品或玩物而把玩的。这些扳指,表面光滑圆润;有纹饰者则精雕细琢,图案和文字意蕴深远,堪称上品。上世纪60年代,当清末大太监李莲英的墓葬被打开后,一枚高2.5厘米,直径3厘米的翡翠扳指在50余件精美的陪葬品中显得格外引人注目。这枚扳指质地细腻,色泽莹绿,无论是用料还是制作,均堪称极品,晚清宫廷生活的奢靡由此可见一斑。

  3000多年前,商代名臣箕子见纣王进餐时必用象箸,就担心他的日益奢侈会导致王朝的衰落和败亡。箕子之言,一语成谶。而在清代近三百年的历史中,扳指从朴素的实用器到奢华的装饰品,见证的又何尝不是一个封建王朝的兴衰呢! (作者张所宇 为长春文史研究者)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