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谁最早在长春传播马列主义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873062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是谁最早在长春传播马列主义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87306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是谁最早在长春传播马列主义

2019-05-09 08:48 | 来源: 长春晚报

  1921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党的成立。2016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后的第95个年头。近一个世纪的风雨,在党的领导下,中华大地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为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2016年,本报“老长春”将推出大型专题报道,以党在长春的革命和建设工作为中心,发掘那些老长春历史上鲜为人知的人和事。

  早在1918年,与俄国毗邻的东北就受到社会主义思潮的影响。当时,侨居俄国归来的华工、在长春发行的进步刊物均成为传播马列主义和十月革命的载体,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希望。从1924年开始,党为长春派来了第一位共产党员,长春第一个党的地下通讯站和长春第一个党支部也相继建立。中国共产党早期在长春的活动,如同点点星火,照亮了长春的夜空。

  俄国十月革命后,位于中东铁路和南满铁路分界点的长春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受革命思潮影响较大。从1918年开始,长春便出现了一些来自俄国的报刊和书籍,这些出版物影响着长春的工人阶级。当时长春的进步报刊上,时常有刊载马列主义的文章出现;一些学校的课堂上,进步教师也开始讲授马列主义。那么都是哪些人最早在长春传播马列主义思想呢?记者采访了长春市政协文史专员张贤达。

  华工归国带来十月革命的火种

  张贤达介绍,1918年5月,社会主义革命思潮被4万多名侨居俄国的华工陆续带回祖国,而占归国华工总数近一半的长春地区,自然较早地受到这股思潮的影响。这些华工有的亲身参加了俄国的十月革命,目睹了革命带来的巨大变化。他们中的不少人带回了许多俄国当时的报刊和书籍,这些书籍在中国流传后,给中国工人以很深的影响。华工回国,不仅壮大了长春的工人队伍,而且还成为马列主义的宣传员,促进了工人阶级的觉醒。此外,1919年6月24日的《大东日报》刊发了一则报道,其中还提到“江北阿穆尔省当局派华工协会会员李子馥、张玉绅、李国思等12人,赴中国各省宣传”。

  主流报刊带给人们精神洗礼

  当时的长春,有哪些媒体为马列主义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呢?张贤达介绍,当时在长春,宣传马列主义的报刊主要有《大东日报》、省立二师校刊《吉林二师周刊》和《秋声》《盛京时报》等。以《大东日报》为例,该报是当时长春订户较多、影响较大的地方报纸,经常刊登揭露帝国主义和资本主义罪恶的文章,同时宣传民族解放的理论。1926年1月6日,该报刊登的《弱小民族应如何解放》一文中,阐述了列宁关于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是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的一部分,应该把民族区分为压迫民族和被压迫民族,全世界无产者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的思想。而此类文章在该报出现的频率并不低,可见其具有强烈的政治倾向性。

  新知识分子为成立党的组织打下基础

  五四运动后,一批接受了新思潮的知识分子来到长春,他们以高校为据点,宣传十月革命、马列主义,这些参加过五四运动的知识分子让长春高校的课堂不再沉寂,让学生们的思想勃发出生机。这些人中,有党的早期领导人之一、恽代英的弟弟恽代贤,有后来担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的楚图南,有当时深受学生欢迎的刘旷达、周建标等进步教师,也有老同盟会员何月波等。

  上世纪20年代初,恽代贤和夫人葛季英一起到长春的省立二师任教,葛季英成为当时二师唯一的女教师。他们为长春的知识界带来了《向导周报》《新青年》《奔流》等进步书刊,还培养了韩守本、肖丹峰等一批长春最早的共产党员。恽代贤积极组织学生运动,在当时的长春非常有号召力。1924年,恽代贤联合几位爱国教师召集几个学校师生举行示威游行,纪念“五九”国耻日,为此,他被学校开除。但他播下的革命种子,已经在省立二师开花结果。1925年,当上海发生震惊中外的“五卅惨案”时,长春的知识界迅速团结起来,以省立二师为核心成立了“沪案后援会”,以声援“五卅运动”。显而易见,进步知识分子的宣传和革命活动是卓有成效的。

  省立二师的进步教师中,刘旷达也很有代表性。他接受马列主义较早,1920年夏,他就在成都参加了马克思主义读书会。1924年,他到北京大学当旁听生,老师周子文常利用课堂宣传共产主义运动和马列主义思想。1925年,刘旷达来到长春。在省立二师工作后,他利用各种机会积极宣传唯物主义。1926年,在长春中日教育界自强学校的年会上,刘旷达演讲《唯物主义警钟敲响了》,以此传播进步思想。与此同时,他在长春从事的革命活动引起了当局的注意,他开始被通缉和追捕。当年年末,他不得已离开长春。以省立二师为核心的进步教师,利用课堂传播马列主义的做法为党组织在长春的建立以及长春的革命奠定了组织基础,培养了新生力量。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