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长春村落集镇如何在蒙古王公放牧之地诞生?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919878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老长春村落集镇如何在蒙古王公放牧之地诞生?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919878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老长春村落集镇如何在蒙古王公放牧之地诞生?

2019-07-16 14:13 | 来源: 长春晚报

  1825年,原本位于新立城的长春厅衙署向北移至宽城子。宽城子,又名宽庄,自此成为长春厅的政治经济中心,这是长春建城的起点。而更早的时候,宽城子所在的区域是一幅怎样的图景?清代的长春地区是蒙古王公的放牧之地,在清廷严格的封禁制度下,宽城子是如何变身村落,又是何时出荒立市的呢?

  历史上的长春地区,在辽金时虽比较繁华,但元朝占领东北之后,实行的清除政策,使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商业与手工业也随之衰落了。尽管有明一代在长春设置了伊屯河卫,但由于人烟稀少,并没有有效的农业开发。

  清军入关后,大量人口随清兵入关,留在东北的人口很少,只有少数旗人和民人。清康熙九年(1670年),清朝设柳条新边,主要目的是保护清代皇室的发祥地,保护清室的东北三陵,也同时划分了满蒙之间的界限,既限制蒙古族向南流动,也限制流民逾边向北。为区别清代中期以后的流民,清代把入关以前就已居住此地,或顺康雍三朝到此的民人,称为陈民。柳条边新边建成后,旗人的村落都划在边内,而民人则零星地分布于新边内外,所以,今天长春附近的柳边外,当时只有极少的民人、旗人杂居村落,且户数甚少,他们从事自给自足的农业生产。

  宽城子肇始与蒙古王公招民开垦关系密切

  宽城子所在的地方,在清代属于蒙古郭尔罗斯前旗拥有的土地。郭尔罗斯前旗所拥有的土地面积辽阔,相当于现在吉林省松原市、长春市、农安县、德惠市、长岭县、乾安县的全部,以及九台、怀德等县区的一部分。作为龙兴之地,清朝对蒙古土地的管理非常严格。清乾隆十四年(1749年),朝廷对蒙古下达全面封禁令,加大管理力度,多次晓谕吉林将军,对游牧之地,严禁流民越界开垦。并派理藩院官员会同地方官员巡查,对违禁者绳之以法,相关规定非常严苛。

  据记载,清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郭尔罗斯前旗辅国公恭格喇布坦为增加财政收入,开始招民开垦,土地出荒,也是从这时起,河北流民开始大批进入长春地区。但毕竟是违反圣命,当时受到的处罚是相当严厉的,因此,一开始的开垦是隐秘的,小范围的。从1789年到1800年,以嘉庆元年(1796年)为标志分为两个阶段。前一个阶段是试探性的,后一个阶段因朝廷管理的放松,郭尔罗斯前旗呈现可以大规模公开化出荒招垦的条件。

  嘉庆帝即位后,在对待蒙荒问题上,比其父亲乾隆皇帝要温和、开明得多。对长春一带的出荒,已经开垦的土地,承认其现状。对未开垦的依旧严禁开垦,规定“再有流民入境,定即从严办理”。但因利益所致,地方官员对流民的监管,仍流于形式。从现有的史料看,嘉庆皇帝对吉林当事官员,并没有进行实质性的处理。嘉庆帝的态度更纵容了开荒行为,也导致地方官员对蒙公的放纵,使最初十年间垦民增加了七八倍。

  此外,于乾隆年间袭爵的蒙公恭格喇布坦锐意进取,他千方百计复兴郭尔罗斯前旗。年年加大对理藩院的进贡,赢得理藩院对他的赏识。还通过各种方式,发展草原经济,出荒开垦就是其措施之一。清乾隆四十九年,在理藩院的奏议下,恭格喇布坦复职扎萨克,再握旗政。他从袭爵后就加强与理藩院的联系,此时得到了回报,他借此增加自身在朝廷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也为其更大范围更深度地实行出荒政策,提供了权力上的保障。在朝廷压力减弱、内部权力得到巩固的情况下,恭格喇布坦招民垦荒,增加库府实力。自嘉庆元年开始,他在今长春及周边一带推行了大规模、半公开化的开垦。

  从史料上看,长春地区的大规模土地开发和流民进入,都是以嘉庆元年为起点。如《长春县志》记载,万宝山,清嘉庆初年垦民渐多;朱家城子:嘉庆初年始有朱姓到此耕垦。这种记载在《长春县志》中屡见不鲜。伪满时期的《郭尔罗斯前旗开放蒙地调查报告》,记载了对时任郭尔罗斯前旗扎萨克秘书苏宝麟的调查。苏宝麟也明确指出:郭尔罗斯前旗最先开放的是长春一带。《东三省政略》明确记载:长春府招垦时间为“嘉庆初年”,涌入的流民,除了直隶山东等地的,还有已经定居在盛京各地的二次移民。时间上分为两阶段。在空间上,整个长春地区也是分两次开发,由边墙开始,由南向北、东、西三个方向,呈扇形辐射扩大和纵深的过程。第一块区域,即为在长春厅成立时,先设立了四大乡;第二块区域的空间开发,即随着流民的增加,道光二年增设的农安乡及西夹荒以及沐什河夹信荒。由此可见,宽城子的确切肇始时间,应为清嘉庆元年,也就是1796年。

  老长春一带所辖重要村镇多形成于嘉庆年间

  从1800年长春厅设立到1889年长春变为长春府,随着大量人口进入,今天长春地区的乡镇村屯大量不断出现。据记载,当时长春有五大乡,抚安、恒裕、怀惠、沐德、农安。《长春厅舆地全图地》附文说:到“同治三年,查大小集镇村屯五百余处。”这张地图上用椭圆圈起25处地名,以示其重要。《长春县志·舆地志》,重点记述了长春府管辖的十大村镇。可见,从同治三年(1864年)到1924年《长春县志》截稿,有60年的历史,可见这十大村镇在长春厅范围内重要性没有发生变化,仍旧人口稠密,是最为繁华的居民点。《长春县志》对这十镇的开垦立市时间,有详细记述:

  新立城:(1800年)因长春厅设立而兴起。

  东卡伦:在长春治所东六十里,于清嘉庆二年设置,在十镇中为最盛。

  万宝山:在治北八十里,清嘉庆初年垦民渐多,自集为市,互易有无,仅有摊床、担贩小本营业。

  朱家城子:治东北百一十里,前清嘉庆初年始有朱姓到此耕垦,有土城,故名。嗣以垦民日多,于嘉庆十三年立集市场焉。

  包家沟:前清嘉庆年间,始有包姓到此耕种,嗣以人烟渐密,遂立集焉。

  小合隆:清嘉庆年间,垦民渐多,遂立集市。

  小双城堡:地属夹荒,于清道光七年招垦设镇。

  翁克:清咸丰年间立集。

  烧锅店:清嘉庆六年立集市,嘉庆二十年,有山西人发武某设立瑞兴当,二十二年增设瑞兴烧锅,因改今名。

  西大岭:嘉庆年间设集。

  上述重镇,有8处是清嘉庆年间形成的,两处分别为道光和咸丰年间形成。形成于嘉庆年间的8个村落中,东卡伦、万宝山、朱家城子形成于嘉庆初年。这说明,从1791年至1795年,出于对乾隆帝的惧怕,蒙公出荒私垦并不是大范围的,只有嘉庆帝继位后,他才加大力度,长春地区才大规模出荒,垦民大量进入,由此形成了10个规模相对较大的村屯。此外,宽城子与万宝山、朱家城子、小合隆、东卡伦,小双城堡,离近者不过20公里,远者不过50公里,可知宽城子亦应和十大村镇一样,诞生于同一时代,都是蒙地放荒的产物。而宽城子因其优越的地理位置,早早地被流民占据,是越边流民最早的落脚点。

  史料记载了宽城子的准确出荒立市时间

  清代长春厅所辖的十大村镇,其立集设镇的时间在《长春县志》上都有记载,唯独长春厅治迁入地,没有记载宽城子的创设时间。宽城子最晚在清嘉庆元年就已出现。这是有明确的历史文献记载的。

  据《长春厅舆地全图》所附文字的记载:长春厅在吉林省城西北隅,距省二百八十里,即宽城子。所属境内系郭尔罗斯公地。始于嘉庆元年出荒。地图上也明确标明“长春厅即宽城子”。

  创刊于1906年的《盛京时报》对长春出荒时间也有明确记载。1908年的《盛京时报》记载:“长春自嘉庆元年开垦立市,交易公平,买卖信实,决非别城可比。同治四年马贼纵横,吉林、奉天两省尚被贼匪攻破,长春专赖商铺之力,养勇挖壑修城门,市面赖以保全。”《盛京时报》的这条消息,直接给出宽城子的开垦立市时间为“嘉庆元年”,与《长春厅舆地全图》所记载的长春出荒立市的时间完全相同。记载中所说的“立市”,应该是设立集市,开始商业交易。这种交易,并不只是宽城子村民之间的交易,而是周边村屯都会来这里进行买卖;还会规定具体的交易日期,比如逢三、六、九的日子。《长春县志初稿》在书写“十大重镇”时,都具体写有人们赶集的具体日期,或二五八,或三六九等。

  《长春县志》中记录这十个镇子,有五个存在着垦民聚集、再设立集市过程的时间段。如万宝山,“清嘉庆初年垦民渐多,自集为市”;朱家城子,“前清嘉庆初年始有朱姓到此耕垦……嗣以垦民日多,于嘉庆十三年立集市场焉”;小合隆,“清嘉庆年间,垦民渐多,遂立集市”。而宽城子,却没有“垦民渐多”、“垦民日多”这一时间过程。参考其他村镇的立市过程,可以得出结论,宽城子应该早在嘉庆元年之前就已存在了,不管是人口数量上还是商品经济的潜力上,都具备了“立市”的基础,不可能在嘉庆元年建屯,当年就“立市”。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