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成馆胡同:长春城内最早的回族聚居地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98805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西成馆胡同:长春城内最早的回族聚居地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298805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西成馆胡同:长春城内最早的回族聚居地

2019-10-30 14:26 | 来源: 长春晚报

  长春城内最早的回族聚居地,是清道光五年(1825年)长春厅从新立城迁至宽城子时,居住在长春堡的回民韩岐山随之迁居宽城子,在当时西双桥子河西的西成馆胡同落脚后逐渐形成的。因此,西成馆胡同一带成为长春城内最早的回族聚居地。

  市内第一代回族人口落户西成馆胡同

  西成馆胡同位于长春旧城城西,今南关区民康路一带。据《长春县志》记载,西成馆胡同“南越二道街达太平桥,北通三道街。”胡同西面的西河沟是长春城外黄瓜沟下游自然形成的长春城外壕沟,胡同走向与西河沟流向近似。西三道街西面聚宝门外,西河沟上建有木结构双桥,为西双桥,也叫“双桥子”。西双桥外为双桥西街,也称西岭。西双桥内为西三道街,西成馆胡同北口就在西三道街聚宝门内。

  迁居长春老城宽城子的韩岐山来自山东省泰安府韩家寨,除韩家外,入城的还有尹、马、戴、回等姓氏,人称“山东帮”。这些回族居民是长春市内第一代落户的回族人口。他们所从事的职业多集中于牛羊屠宰、皮革加工和清真小吃等行业。其中皮革加工业俗称“皮行”,皮行有白皮、黑皮、毛皮和红皮之分,回族人主要从事白皮加工,即马具的皮革加工制作业。当时,回族居民开设的皮铺主要有三合水、三合成、东金家、西金家等。

  从山东泰安县韩家寨来的李姓回族,据其后裔李洪顺回忆,大约在清嘉庆八年(1803年)前后,其曾祖父迁入长春堡,1853年其祖父李金城迁入宽城子西三道街。1898年创办泰和斋果子铺,制作和经销回族糕点,当时颇有名气。河北省青县来的回长春也是著名业户,在新民胡同开三合顺饭馆,其风味焖饼闻名全城。还有青县辛集人回宝珍,1924年从营口经哈尔滨转迁到长春,在新民胡同开“回记饺子馆”,“回宝珍饺子”至今仍闻名省内外。

  长春最早的清真寺和最早的回族小学

  西成馆胡同内建有长春最早的清真寺。据《长春市志•民族志•宗教志》记载,长春清真寺创建于清道光四年(1824年),最初在西三道街(西成馆胡同)捐建有平房一间半、草房三间,围墙四十丈。之后有回族居民在东三道街捐平房六间作为基金,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在铁岭屯即后来的长通路修建了新的清真寺。随着铁岭屯清真寺的建设,铁岭屯附近吸引了大批回族居民定居,铁岭屯以及后来的长通路、光复路成了比西成馆胡同更大的回族居民聚居地。

  西成馆胡同还有一所清真小学,这是长春城内最早的回族小学。据《长春县志》记载,本城回民于前清宣统三年三月创办清真小学。由牛马捐项下提拔,常年经费二千二百余元。现有高级一班、初级一班,学生一百零六人。校址在西三道街西成馆胡同。

  在伪满“新京”规划中消失的胡同

  东北沦陷后,随着“新京首都规划”建设的实施,西成馆胡同不复存在。当时的西成馆胡同北起西三道街南至西头道街,与城外西河沟相向而行,西河沟外为五虎屯;西成馆胡同东侧紧邻九圣祠胡同和三义胡同。

  1935年伪满“新京”市政当局为翻修南关区民康路,拆毁了一些房舍,不少西成馆胡同的回族居民迁至二道河子一面街南面,形成回族居民小聚居区。现在的西三道街以南的一段民康路就是原来的西成馆胡同。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