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辽塔话沧桑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02946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千年辽塔话沧桑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02946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千年辽塔话沧桑

2019-12-31 15:02 | 来源: 长春日报

  农安,俗名龙湾,曾被称为夫余府、扶州、黄龙府、济州、隆州、隆安府、开元路、龙安站。“农安”之名当由“隆安”转音易字演变而来。元惠宗至正二年(1342年),将开元路治所由农安迁至咸平(今辽宁开原)。此后,农安一带成为蒙古人的游牧地。明代,农安仅被设为开原北陆路的一个驿站——龙安站。

  农安辽塔位于农安县城黄龙路与宝塔街交会处,约建于辽圣宗太平三年(1023年)至太平十年(1030年)。塔,是佛教的象征和产物。辽代笃信佛教,辽圣宗时期,经济、文化、军事等各方面都发展到鼎盛阶段。随着佛教的盛行,辽代在兴建城堡的同时,通常要大兴寺院和佛塔,农安辽塔就是在这种特定历史环境下修筑而成的。

  农安辽塔的名称很多。基于民间传说,观其雄姿名谓“宝塔”,念其历史悠久而称“古塔”,因与佛门相关曰“佛塔”,考其建塔年代则名“辽塔”。随着建制的兴废和地名的变化,“宝塔”“佛塔”前又常常冠以“黄龙”“龙湾”“隆安”以至“农安”二字。围绕这座塔,民间还有“牛拉塔”“金马驹”“压龙脉”等种种传说。

  农安辽塔为八角十三层密檐式实心砖塔。由座、身、刹三部分组成,通高44米,造型雄伟、挺拔高耸。

  塔座呈八角形,边长7米、高1米,平整坚固,承托塔身。

  塔身基部东西直径8米,南北直径8.3米,由不同形制的青砖、平瓦、筒瓦、猫头瓦、水纹瓦等建成。塔身分十三层,第一层高13米,边长5.15米,周长41.2米。其它每层高17.5米,层层收分。第一层上半部修有大小相同、等距间隔的4个龛门、4个哑门。门上均有长120厘米、宽40厘米的拱式眉额。龛门均宽140厘米,高20厘米,进深160厘米。各层塔檐下均为砖造的仿木方椽,排列整齐。每层塔脊均有泥塑的脊兽。塔刹与塔身的衔接处,8个斜坡戗脊塑有各种兽类,狮子在前,龙马居中,戗兽尾随。戗脊两侧各有四条凸起直线圆筒瓦,筒瓦一端砌有圆形瓦当,瓦当周围刻有双重套环,中间刻有“喜”字图案。戗脊的尽端,镶一铁环,挂有风铎,13层共挂104个。风铎内镶衔三翼状铎舌,铎舌上焊有十字形铎锤。

  塔身上面是塔刹。塔刹的基础部分是三层敞口仰莲,上置鼓腹细颈宝瓶,瓶上是铜制镀金的“圆光”,内为车轮形的卷曲花纹。“圆光”之上铸一铜制镶金仰月,月牙向天。仰月留有双层空边,中间雕刻云卷。仰月之上镶有5颗宝珠,第2颗宝珠上面有一宝盖,其顶端是两颗宝珠呈葫芦形连在一起。宝盖上焊有4条铜链,分别垂挂在塔脊的铁钩上。精美匀称的塔刹,使古塔显得越发雄伟、挺拔。

  农安辽塔在悠悠岁月中历经沧桑。由于战祸连绵、风雨剥蚀、虫鸟叼啄,古塔到新中国成立前已剥落成两头细中间粗的棒槌形,塔身岌岌可危。

  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加强了对文物的保护,1953年,吉林省人民政府拨款对农安辽塔进行了第一次修缮。修缮过程中,工作人员在第十层的中部发现一砖室,内置铜质释迦牟尼佛像、观音菩萨像、双面阴刻佛像银牌、瓷香炉、木盒、银盒、绞釉瓷盒、布包等。

  1982年,有关部门在1953年修塔工程的基础上,对农安辽塔又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修缮,1983年10月竣工,使千年辽塔恢复了原貌。

  1991年又由国家文物局拨款对辽塔进行了必要的维修加固。

  农安辽塔是我国分布最北的一座辽代佛塔,该塔位于农安古城之内。据考证,农安古城为辽代黄龙府故址,因此,农安辽塔对于研究辽代地理、行政设置等均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塔身天宫中的释迦牟尼像、观音菩萨像、双面阴刻佛像银牌以及瓷香炉、绞釉瓷盒等也都十分珍贵。另外,该塔对研究辽代佛教艺术也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

  (作者王义学为长春博物馆研究馆员)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