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土崖子曾有座青云寺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041187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白土崖子曾有座青云寺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04118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白土崖子曾有座青云寺

2020-01-19 09:15 | 来源: 长春晚报

  来自榆树的民间记忆——白土崖子曾有座青云寺

  解放前,榆树五棵树的白土崖子屯有座青云寺。史料记载,青云寺始建于清咸丰二年(1852年),毁于1947年。这座存在不足百年历史的寺庙曾一度香火繁盛,在民不聊生的年月里,这座寺庙在当地百姓眼里还挺“富裕”。伪满时期,榆树县城的官员也有到寺庙里休养的。

  百姓记忆中的青云寺

  今年85岁高龄的薄兆贵老人,年幼时就住在青云寺的西侧,小时候的他经常到寺庙里玩,因此对那里印象深刻。据他的回忆,当年的青云寺坐北朝南,门前有松花江,寺庙距离松花江畔仅有100多米,背靠30多米高的白土崖子。这个寺庙占地面积约3000平方米,建筑面积约200平方米。大门前有两根旗杆,两棵大柳树,大柳树直径接近1米,据说这两棵柳树是寺庙初建时一位高僧所栽。

  青云寺四周都是沙土打的围墙,高高的门楼下是朱红的大门,大门两侧挂着对联,上联:利锁名缰,笼络许多好汉,下联:晨钟暮鼓,惊醒无限痴人。门楼正中是“青云寺”三个大字。走进寺院是五间青瓦房,正堂奉供的是关羽,关羽塑像左边是关平塑像,右侧是周仓塑像。

  再往里奉供的是观音菩萨和十八罗汉等诸神佛像。正堂前有三间廊坊,里面奉供着山神、土地和龙王塑像,塑像均活灵活现,栩栩如生。西侧是三间寮房,是和尚和勤杂人员居住、做饭和用餐的地方。青云寺院内置有钟鼓楼,其实就是个简易的亭子,亭子下面设置钟鼓。当值的和尚每天敲钟打鼓,声音能传出很远,江南对岸的村民听得清清楚楚。

  当年青云寺的人文景象

  据曾经在白土崖子屯居住过的老人讲,当年的青云寺里居住着三个人,一位是住持和尚,俗家姓何名广才。当年白土崖子屯的何家是当地的大户,在当地很有影响,当地百姓熟知的何家盘道就是何氏家族开辟的,何家墓地的旋坟在当地也很有名。建青云寺时,何家捐了不少银两。另一位和尚俗家姓朱,人们叫他朱和尚,没人记得他的名字。还有一位姓黄,是居士兼勤杂人员,负责打扫寺院和烧菜做饭。黄师傅厨艺相当出色,做出的饭菜很受欢迎,能把素菜做到极致,初一、十五和庙会期间,许多人都争着去青云寺吃斋饭。

  迄今还有老人记得,当年的青云寺很富裕。寺庙初建时,官方就拨给八垧多农田,还划给寺院一片柳条林子。寺院通过将农田出租给农户得些租金,卖柳条子会有一些收入。当年,常有一些外地的和尚云游到此讲经说法,一住就是十天半月,吃住都由青云寺负责。青云寺的香火繁盛,当年每逢初一、十五,善男信女进庙烧香拜佛,四月初八、十八、二十八庙会更是人山人海、车水马龙。

  伪满官员到青云寺疗养

  伪满时期,榆树县城的官员听说青云寺环境清净优雅,又紧靠着松花江,江南还有大沙滩。不少伪官员夏天就到青云寺疗养。用马车拉着大米、白面轮流到青云寺住上十天半月的。每当这些人来了,寺庙就要腾出好的房间给这些官员住,黄师傅每天给他们做饭烧菜,做好后用担子挑到江边,再坐船到江南的大沙滩上,这些人吃饱喝足后就在沙滩上晒太阳,就是现在说的日光浴。

  1947年,青云寺被拆除后,寺里的和尚都散去了。农村成立人民公社、生产大队和生产队后,何广才又回到生产队里居住,直到终老。1964年,生产队从坎下搬到坎上,住户也逐渐都迁了过来,屯名仍叫白土崖子。后来五棵树镇在原白土崖子屯建立社会福利中心,这里成为孤寡老人的生活家园。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