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上河图》回归之谜(下)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118527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清明上河图》回归之谜(下)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11852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清明上河图》回归之谜(下)

2020-04-27 16:27 | 来源: 长春日报

  1950年春的一天,一个步履匆匆的年轻人出现在长春站的站台上,他的手里紧紧攥着一个包裹,快步登上了开往沈阳的列车。这个年轻人名叫杨树森,解放初年在长春市公安局工作。60多年前的这次沈阳之行令老人记忆犹新。他在《护送国宝<清明上河图>到沈阳始末》一文中回忆了当时的情形:

  我是1947年参加地下工作的,长春一解放我就到市公安局一处工作,我们的工作都是独立的、秘密的,同事之间互不打听、互不通气。有一次,处里开会,有市委转来东北局的文件:长春是伪满首都,溥仪曾经把他从宫里盗出来的大大小小3000多件文物,都折腾到长春来了。“8·15”后失散了,带到大栗子沟一部分,以后又带到苏联。溥仪还曾经想把金银财宝给斯大林,换取一个政治避难。因此,东北局命令我们长春市,要把这个列为一个重要案件来侦破。而且,这个时候,据说从关内已经过来很多文物贩子,想办法把溥仪带到伪满新京的宝贝搞走。我们国家100年来,已经损失很多很多国宝了,今后不能在我们人民政权下再损失了。东北公安部特别指出:防止文物出境,溥仪带的都是国宝。

  ……

  1950年的春天,我20岁,赵鼎处长(已过世)找我谈活:组织研究决定派你到沈阳出差一次。你要穿便衣去,咱们局里已经给东北公安部打电报了,票也买好了。那时候军政人员出门,买火车票还得有护照。给我买的是伪满日本人那时候的“亚细亚特快”,这个特快比咱们现在的软包还高级,进屋,地毯,换鞋,有拖鞋……另外,市公安局和铁路公安处联系,给我一个单独房间,不放另外人。领导告诉我:小鬼,你记住,你拿的这个画,比你的生命都金贵,因为它是不可再生的国宝,不能有任何一点闪失。你就是出去,也要把这房间锁好。告诉乘警,他们也很认真、警惕。而且我吃饭,人家乘务员都送过来。因为铁路公安处给我一个专间,我一路上都没有出那个屋,寸步不离。

  到了沈阳,东北公安部的汽车接我。我递上那个护照和介绍信,给我送到东北人民政府文化部……

  接待我的是一个四川人,三四十岁吧,叫杨仁恺……我后来才知道,这个杨仁恺,他本人就是国宝,专门搞文物鉴定的。他用扩大镜一看,边戴上白手套,边用四川话跟我说:小鬼,你们长春市公安局是立了功的,你晓得不,这是国宝啊!他说:我们这也不能留,我们得很快上报到东北人民政府,派专人送到北京,不得有任何损坏……

  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播的《清明上河图》我看了,好像前些年在《北京晚报》上也读过,说是哪个地方又出个《清明上河图》,但是我认为那些都不是真品……只有溥仪的那个是真的,经过我手送的。

  杨树森的回忆,让我们知道了曾经发生的一些历史片段,主要有以下几点:

  1.1950年春,这是个重要的时间节点。

  2.长春市公安局破案收缴了《清明上河图》,怎么破的案,杨树森不清楚。

  3.杨树森去沈阳,将《清明上河图》送交到东北文化部,亲手交给了杨仁恺先生,还得到了他的表扬和肯定,说长春市公安局立了功,送交的是国宝。

  至于当时送的是哪个版本的《清明上河图》,文中没有提到,但杨树森几次强调他送的是真的,这倒是符合当时的情况,因为杨树森并不清楚有多少种版本,但他知道那是溥仪的东西,是从伪满皇宫中流散出去的国宝,所以他才认定,只有他送的那幅是真的。

  1950年冬,杨仁恺在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中鉴定收缴的溥仪字画时,发现了《清明上河图》真迹。由于送交的国宝字画肯定有一整套严格的交接程序和收藏的固定且集中的地点,所以从长春送交的《清明上河图》应和大栗子等地收缴的国宝集中保管在东北博物馆,那么杨仁恺先生所看到的3幅《清明上河图》中,应该包括杨树森送交的那幅。

  《清明上河图》的发现与回归

  1949年7月7日,东北博物馆(今辽宁省博物馆)在沈阳成立并开馆,成为新中国第一个开放的博物馆。东北博物馆的大部分展品,为东北人民银行拨交、东北民主联军缴获的溥仪的名贵书画、珠宝翠玉饰品。

  杨仁恺先生负责对从各方收缴来的大量字画进行整理鉴定,有些书画作品保存完好,有些已经破损。在众多书法名画中,他独具慧眼地发现了《清明上河图》。

  历来,以张择端之名流传的《清明上河图》繁多,杨仁恺先生过目的就有十余件之多。1950年秋,从东北人民银行拨交来的一批《佚目》书画尚未整理,良莠杂存、玉石不分。当时,杨先生在东北博物馆临时库房里整理书画作品时发现,其中有3件名为《清明上河图》的作品。杨先生当时以为,这些都是过去常见的“苏州画片”一类的东西,根本没想到会出现奇迹。

  当杨仁恺先生打开一幅残破的画卷时,顿时惊呆了!画面呈古色古香的淡褐色,画中描绘人物、街景的方法,体现着独特古老的绘画法式,杨先生随后对这幅画卷进行了认真的研究和细致的考证。这幅长卷气势恢弘,笔法细腻,人物、景物栩栩如生,上面虽然没有作者的签名和画的题目,然而历代名人的题跋丰富、详实,历代的收藏印章纷繁复杂,仅末代皇帝溥仪的印章就有3枚之多。尤其是画卷之后金代张著的题跋中明确地记载:“翰林张择端,字正道,东武人也,幼读书,游学于京师,后习绘事,本工其‘界画’,尤善于舟车市桥城郭,别成家数也,按向氏《评论图画记》云,《西湖争标图》《清明上河图》,选入神品,藏者宜宝之。大定丙午清明后一日。”难道这就是被历代皇家、贵族争相收藏的稀世神品——北宋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吗?

  数百年来始终隐藏在传闻中的宋代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真迹,竟会在这个偶然的时间、偶然的地点被意外发现,令杨仁恺先生大为出乎意料,他顿时“目为之明,惊喜若狂,得见庐山真面目,此种心情之激动,不可言状”。

  至此,杨仁恺先生才真正了解到,“苏州画片”的作者根本没有见过《清明上河图》原作,只是参照历代文字记载构图铺陈而成的。比如,《清明上河图》东水门前的虹桥为木结构,而“苏州画片”则为石头建筑;人物衣着、民房、铺面的形制等,也都与“苏州画片”大相径庭,尤其是船只写实描绘技巧生动自然,已达到出神入化的境地。

  3件《清明上河图》中既然已经发现了真迹,其余两件自然便是赝品了。然而,另外一个奇迹又在杨仁恺先生面前出现了:两件作品中的一件竟然是仇英的重彩工笔《清明上河图》,并具名款。该作品参照了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的构图形式,但描绘的是苏州社会生活现实内容。由此揭开了“苏州画片”的奥秘:明代苏州坊间所绘制的《清明上河图》,原来都出自仇英此图,于是仇英临本也就成为衡量《清明上河图》真伪的条件之一。

  杨仁恺先生将这幅画卷的照片,发表于东北博物馆编印的《国宝沉浮录》中,立即引起了国内外专家学者的高度关注,时任国家文物局局长郑振铎先生将这幅长卷调往北京,经专家学者进一步考证、鉴定,确认这正是千百年来名闻遐迩的《清明上河图》真迹。遗失多年的稀世国宝,于1955年终于入藏北京故宫博物院。

  追寻稀世国宝的踪迹

  《清明上河图》的发现和回归,已经画上了圆满的句号,但历史研究从来都是求真、求实的,所以在本文的最后部分还是要梳理、分析一下大栗子收缴的《清明上河图》和长春上交的哪一幅才是张择端的真迹。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根据故宫所存的档案资料,公布了“溥仪赏溥杰皇宫中古籍及书画目录”,记载了溥仪赏给溥杰4幅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

  1.宣统十四年十一月十三日(1922年12月30日),溥仪一次赏给溥杰30幅书画,其中包括“仇英仿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一卷”。

  2.宣统十四年十一月十八日(1923年1月4日),溥仪一次赏给溥杰35幅书画,其中包括“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一卷”。

  3.宣统十四年十二月二日(1923年1月17日),溥仪一次赏给溥杰30幅书画,其中包括“谢隧仿明人清明上河图一卷”。

  4.宣统十四年十二月八日(1923年1月24日),溥仪一次赏给溥杰30幅书画,其中包括“张择端清明上河图一卷”。

  杨仁恺先生所著《国宝沉浮录》一书的第八章“故宫已佚书画总目简注”中,介绍了5幅《清明上河图》及收藏处。

  1.北宋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著录。真迹。原藏原东北博物馆,后上调转故宫博物院。

  2.张择端《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初编著录。明代苏州片。辽宁省博物馆藏。

  3.明仇英《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重编著录。真迹。辽宁省博物馆藏。

  4.清谢隧《仿明人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三编著录。真迹。原在天津金石山房处。

  5.清罗福旼《清明上河图》,《石渠宝笈》著录。真迹。“国兵”王恩庆交出,故宫博物院收藏。《佚目》外物。

  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公布的“书画目录”中,溥仪赏溥杰的书画中有4幅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而在杨仁恺先生的统计中则为5幅,为什么会多出一幅呢?因为在故宫博物院所存的“溥仪赏溥杰书画目录”的登记之外,还有一些书画已流散出去,但没有登记,也就是没有记入账册。杨先生统计的第5幅也许就是这种情况。但其流传的来龙去脉清晰,是伪满宫廷禁卫军王恩庆从伪满皇宫小白楼抢出去又上交的清代罗福旼的《清明上河图》,并已入藏故宫博物院。以此来看,很显然也是溥仪从北京故宫中盗运出去并收藏在伪满皇宫的。其余的4幅,与记载完全吻合。张择端所画的那幅收藏在故宫博物院,仇英画的那幅和明代那幅“苏州片”收藏在辽宁省博物馆,清代谢隧仿画的那幅原在天津。

  溥仪从紫禁城中盗运出去的5幅不同版本的《清明上河图》,其流传过程和最后的收藏之处基本清楚,但张择端那幅真迹,溥仪带到通化大栗子了吗?是在那里收缴的吗?还是从伪满皇宫流散出去,由长春市公安局收缴并上交的呢?对此,目前尚未发现详实、准确的资料和记载,有的只是个别当事人的回忆,暂无佐证,还不能令人信服地解开这一谜团。

  但是,不论这个谜能否解开,毕竟张择端的《清明上河图》已经完好无损地回归了,这是国宝的幸事,也是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的莫大幸事。

  (作者王文锋为伪满皇宫博物院研究馆员)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