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原游击队》与经典银幕形象李向阳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297185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平原游击队》与经典银幕形象李向阳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29718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平原游击队》与经典银幕形象李向阳

2021-01-13 20:29 | 来源: 长春日报

  在中国电影史上,《平原游击队》是留给观众深刻印象的影片之一。这部影片完成于1955年,距今已经65年了。进入21世纪,笔者在长影艺术处任职时,还时常接到询问李向阳扮演者郭振清下落的电话。在长影办公大楼被改造为长影旧址博物馆之前,一楼的走廊里张贴着为数不多的几张巨幅剧照,其中就有李向阳手持双枪的一幅。这幅剧照让光线不佳的走廊显得熠熠生辉。

  在郭振清的艺术生涯中,出演过不少重要影片,塑造过不少银幕形象,比如《六号门》中的胡二、《英雄司机》中的郭大鹏、《独立大队》中的马龙、《暴风中的雄鹰》中的华尔丹、《花好月圆》中的王满喜、《换了人间》中的鲁万春、《万木春》中的罗寿堂、《英雄儿女》中的团长,等等。可是人们见到他时,还是叫他“李向阳”;观众找他,也是找“李向阳”。老长影人提起“大郭”来,还会说起在买肉凭票的年代,他只要站到猪肉柜台前,售货员就会砍下一大块五花三层的好肉来,笑呵呵地送到他面前。倘若有人提出异议,售货员就会板起脸来说:“他是‘李向阳’,你是谁?你要是‘李向阳’,我也不朝你要肉票!”

  这就是《平原游击队》的影响和魅力。

  《平原游击队》的导演是苏里和武兆堤。

  所谓名师出高徒,苏里在给严恭和吕班二人当了几部电影的副导演之后,业务能力得到了上上下下的认可。1954年年底,国家电影局负责人陈荒煤交给苏里一个剧本,写的是一支平原游击队的战斗故事。原作是一部话剧,叫《游击队长》,由天津作家协会的邢野编剧,舞台演出效果很好,长影剧本创作所动员原作者改编成电影。话剧和电影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艺术形式,原作者一时不能适应电影剧本的写作,长影剧本创作所就请来了专业编剧羽山,两人合作,把电影剧本《平原游击队》写了出来。

  电影局领导知道苏里当过武工队员,杀过敌,立过功,有这方面的生活经验,又有艺术实践,就把这个剧本交给他拍摄,又派来苏里的老战友武兆堤做联合导演。

  没想到的是,编剧那边却闹起了意见。他们一看接剧本的这两位导演,一没资历,二没独立拍过有名的电影,就不太放心把剧本交出去。他们对导演提出的剧本修改意见置之不理,还建议苏里把剧本交给刚刚拍完《渡江侦察记》的上影导演汤晓丹。这种轻视导演的做法,让苏里有些生气,他憋着一股劲儿,决心把这部电影拍好。

  编剧不肯改剧本,导演只好自己动手,好在这两位导演对改剧本并不外行。他们知道,要想写好正面人物,必须先写好反面人物;如果反面人物是个草包,正面人物也英雄不起来。于是,他们在加强主要人物李向阳形象的同时,也把松井作为一个重要人物来刻画,把他写成一个“中国通”,有一定的文化,又给这个人物加了一个道具——曼陀林(一种小型弦乐器)。

  剧本由武兆堤改出一稿。然后,苏里和武兆堤、赵心水一起创作分镜头剧本。赵心水是苏里选定的副导演,毕业于中南军区部队艺术学院戏剧系导演班,1952年分配到东影(长影前身)。他们三人每天都到北京的中山公园,拎着水壶,带着茶叶,有空椅子就坐椅子,没有就选一处僻静的地方席地而坐,茶叶一沏,就谈剧本,谈镜头。分镜头剧本完成后,苏里开始写导演阐述。

  如果把一部电影比做一项工程,那么导演就是总设计师,分镜头剧本是这项工程的蓝图,导演阐述则是工程建设的指导思想。导演要对未来影片有设想,有设计。它应该是什么风格?把握什么样的节奏?演员如何把握表演?摄影、美术、服装、化妆、道具等方方面面怎么统一起来?都要依据导演阐述。

  对于主人公李向阳的认识,苏里在导演阐述中写道:“强调造型、化妆及使用道具的真实;李向阳不但有勇敢机智的性格,而且在他和周围人物的联系中,在斗争发展过程中,性格是多方面的。如在司令员面前的腼腆、天真;在母亲面前的顺从、温柔;对队员的热爱,对敌人的仇恨……”

  分析了主人公之后,苏里又分析了次要人物,如侯大章、郭小北、钱大友等,接着又分析了反面人物松井。苏里在导演阐述中写道:“松井是既残暴又狡猾的刽子手,在他和李向阳的矛盾当中,应突出他刻板、墨守成规的性格,进而衬出李向阳的机智和灵活……不应仅拍他凶暴的一面,而应通过他善于伪装的特征,在剧本规定的情境中,逐渐揭露出他狰狞的面孔和内心的空虚。”

  苏里的导演阐述,洋洋洒洒如行云流水,足足写了2.4万字,快赶上剧本的长度了,可见他对影片何等用心。当时有苏联专家在长影考察工作,看了苏里的导演阐述,大加赞赏。

  人物写好了,还得找到合适的演员才行。谁来扮演李向阳呢?苏里想到了在《六号门》中有过一次合作的郭振清。当初,他为《六号门》选演员时,曾想在搬运工人中发现演员,因为他们熟悉搬运工人的生活。他跑遍了京津地区搬运工人集中的地方,但效果不太理想。工人不懂表演,尤其是电影的表演还有特殊的要求。于是,苏里就把目光转向了剧团,尤其是剧团里那些工人出身,或者具备工人气质与体格的人,即使不能演主角,也可以演配角。为此,他准备了两套演员班子。这时候,天津话剧团演出话剧,吕班和苏里就去看演出。郭振清在这出戏里有一个角色,吕班一眼就盯上他了,苏里也说这人行。摄制组约郭振清见面,苏里一下子就看中了电车工人出身的郭振清,他那棱角分明的脸很有亲和力。苏里觉得《六号门》里的胡二就应该是他这个样子。事实证明,《六号门》的成功和郭振清的精彩表演不无关系。

  郭振清生长在天津的一个贫寒家庭,为了生活,他不得不在未成年时就当起了电车售票员,生活在社会底层并接触了各式各样的人物。天津解放后,他到华北职工干部学校学习,毕业后分配到天津市总工会文工团当演员。苏里请来郭振清出演李向阳,松井则由方化扮演。美术师在长影的一大块空地上搭建了李庄外景。在厂领导审查了重场戏之后,摄制组便开机了。由于分镜头分得比较细致,导演阐述写得很详尽,组里各部门的创作思想也比较统一,导演又熟悉游击队的生活,拍摄工作进展得十分顺利,有一天竟拍了五十多个镜头,这在当时甚至破了纪录。

  影片拍摄完成后,苏里携片到电影局送审。审片人员坐在前边,导演坐在后边。

  影片中有这样一段情节:李向阳、侯大章、郭小北三人进城,在小饭馆了解敌人情况,刚好进来两个汉奸。李向阳向侯大章一使眼色,走到门口望风。侯大章机灵地向汉奸暴露了李向阳的身份,然后就给他们上了一堂政治课,说:“现在的国际形势是这样的……”影片放到这里,前边一位审查人员说:“这是什么戏,太虚假了!怎么能这么拍?”苏里一听,在后边站起来说:“怎么不可能,我当年就是这么干的!”

  个别人认为某场戏拍得不好,并没有影响影片顺利通过。《平原游击队》在全国上映后,立刻引起强烈的反响。机智勇敢的李向阳成为银幕上家喻户晓的英雄;阴险凶残的松井,也成为银幕上日本侵略者的典型形象。这两个人物也是这两位演员塑造得最成功的银幕形象,以致人们见到郭振清都叫他“李向阳”,而“松井”也成了方化的代名词。一部影片能留下这样两个性格分明的人物,足矣!

  苏里和武兆堤也因这部影片一举成名,奠定了他们在导演界的地位。

  后来,《平原游击队》的故事被改编成京剧《平原作战》。1971年,根据广大群众要求复映了4部影片,《平原游击队》便是其中之一。1974年重拍几部旧电影,其中又有《平原游击队》。

  苏里对重拍此片不以为然,认为费力不讨好。加之他正和袁乃晨联合重拍《战洪图》,分身无术,重拍此片的重担于是落到了武兆堤的肩上。武兆堤对此事也不热心,可是又不能不完成任务,于是就联合常甄华一起组建了创作班子,副导演选定了从电影学院毕业的王安达。武兆堤让副导演按照上级的意见修改剧本。作为重拍片,改好剧本固然重要,找好演员更为关键。老版本的李向阳扮演者郭振清前来试戏,但此时的“大郭”已经五十开外,人胖了,动作也就迟钝,演游击队长有些勉强。他们只好派出人马,四处寻找能够扮演李向阳的演员。副导演王安达几乎找遍全国,到厂里试戏的演员有近百人,最后决定启用青岛话剧团的李铁军,虽说仍不理想,可也没有比他更合适的了。而松井呢,试了七八个专门演反派的演员,都不如方化。方化的年龄虽然大了一些,可是也没别的办法。就这样,黑白版《平原游击队》的一班人马几乎全换了,只有方化还演他的松井。

  影片拍成了彩色片,可是上映之后并没有取得预期效果。凡是看过黑白版的观众都说重拍片不如以前的好。影片上映不久就撤了下来,后来也很少有人提起。不过,重拍《平原游击队》发现了一个很有前途的女演员,那就是后来多次获奖的宋晓英。

来源:长春日报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