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奇官马山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450835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传奇官马山 长春文史-文化 曹淑杰 345083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长春文史

传奇官马山

2021-09-18 16:47 | 来源: 吉林日报

   在距吉林省永吉县县城口前镇西南部9公里处,有一个小村名字叫做官马山。官马山幅员面积9.1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480公顷,共有人口924户2840人。小村庄被吉桦路分隔开来,官马山西枕松花江支流五里河,南依吉林地区第二高峰肇大鸡山,地理位置优越,农业生产发达,还盛产黑木耳。喜欢历史的朋友都知道官马山,爱国将领冯占海正是在这里“打响吉林抗战第一枪”。日前,记者从省内相关史学专家口中进一步了解了与官马山相关的历史传奇,尤其是爱国将领冯占海的抗战故事。

  乾隆驻跸放御马

  公元1754年,长天大野,绿海无边,夏天还未走远,但北方已秋意浓浓,层林尽染。乾隆皇帝东巡队伍从吉林城班师回京。“千骑万乘,雷动云从”,像在东北大地上刮过一道劲风。从5月6日开始第二次东巡,到11月11日抵京,前后长达4个月,是乾隆4次东巡中时间最长的一次。官马山村就是他此次东巡回程第一站,八月初十日丁巳(9月26日),“是日驻跸喀木尼庄大营”。《起居注》将这里写作“喀穆呢庄”。喀木尼为满语,是关、隘、口的意思,意思是从两山的树木封山、封路而使这里成为隘口所致。喀木尼庄就是口前镇南的官马山村,地处五里河(清康熙年间称为“七弩浑河”)东岸,地面开阔。因村南面路的东西各有一山,相距千米左右,山虽不高,但两山恰似两门柱,清朝时这里少有人家,夏天高大的树木长满山头和河谷,远远望去,犹如树封住了山谷之间的门,传说乾隆趁着夜色在那里一看,就随口说,这不是关门山吗?屯借山名为关门山,后被叫走音改成官马山。也有说因为乾隆在此驻跸期间放过御马,遂称官马山。

  而乾隆当时的驻跸地呢?被当地人叫北城棱子,就在吉桦路道左侧,在现今官马山村北边三社的一片玉米地里(原官马山村老学校附近),现在还能看到棱子的痕迹,在官马山大桥上也可以清晰地看到四四方方的轮廓,那一片土地的面积是足够驻扎千军万马的。据村里老人说,棱子原来很高、比较明显,像个土墙,但随着岁月的磨蚀渐渐萎缩。近几年受口前7·28特大洪水影响又有很大破坏,现在只留残址。当时是按八旗方位驻扎,搭好许多布帐篷,内里是皇帝和所带嫔妃所住。当天乾隆到达官马山时,地方官员和先头部队已做了大量准备,所以传说中的“一夜起土城”就来源于此。

  乾隆帝的征程未远,历史车轮滚滚向前,清光绪年间官马山名为兴让社,宣统年间名为诚忠乡,中华民国十九年(1930年)名为永吉第七区德治乡。当时的永吉县(吉林县)县城在吉林市,除管理城关区域外,还下辖10个“区”:官马山这个如今的小村庄居然和曾是一区的乌拉街、二区的其塔木地位平等,永吉县城口前当时只是它下辖的一个村庄。现在的官马山村3社就是老街里和七区的核心。

  “官马山在清末民初就是当地较大的集镇,南北街长二里多地,沿街的大车店就有四五家,还有成衣铺、饭馆、杂货铺、靰鞡铺、木匠铺、酱醋房、糕点铺、药店、菜园子、理发店、豆腐房等数十家,旧时还有学校和私塾,西河边上还有水磨房,是用水磨磨香料的。总之一个小乡镇上应有的都有了,一时兴旺异常,一到秋冬季节从桦甸下来拉山货的大车,络绎不绝。”(摘自江汉力老师文)

  历史上的官马山管辖着从吉林郊区的小白山、黄旗屯起,到南边和桦甸交界的肇大鸡山一带的地域。

  冯占海誓师抗日

  1931年9月18日沈阳柳条湖畔的一声巨响,拉开了中华民族14年艰苦抗战的序幕。由于东北军的“绝对不抵抗”,数日内,东北全境沦陷,吉林副司令长官熙洽公开投敌。当时,吉林省城驻扎着张作舟步兵旅和冯占海卫队团两支部队。20日下午,熙洽命令省城驻军张作舟步兵旅北撤乌拉街、卫队团冯占海南撤永吉官马山待命。

  冯占海在撤出吉林前安排徐文田营长带领两个连留下负责警卫,自己率步兵3营、骑兵营、炮兵营、迫击炮连、重机枪连以及通信连3000余人撤到官马山一带,司令部就安在官马山陈家大院内。熙洽为了防止冯占海起义,第一次派永吉县长关荫轩持他的亲笔信到官马山劝降,被拒后,派杨沛然送来第二封劝降信。再次被拒后,他不甘心又派吉海铁路总办艾乃芳持他亲笔信来到官马山,信里极尽威逼利诱之能事。冯占海在官马山三次拒绝熙洽的劝降,体现了一个中国人的铁骨铮铮和浩然正气。经过深思熟虑和精心准备,临近10月下旬(学者陈友谊考证的时间)的一天,在官马山老营盘(现部分被朝阳水库淹没)的贺家大院屯(现永吉县北大湖镇向阳村贺家屯),冯占海召开了抗日誓师大会,这是“九一八”事变后全国第一时间整建制公开宣布抗日的武装队伍。

  冯占海对着官兵和群众发布了慷慨激昂的抗战宣言:“兄弟们,倭贼兴不义之师,侵我奉天,占我吉垣,屠我同胞。值此国难民危之际,熙洽逆贼不图报国,反倒认贼作父,引狼入室,东北父老同胞正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凡我中国军人理当效命沙场,报国为民,虽洒血捐躯亦不为憾。从即日起,我团官兵誓举义旗,抗倭讨贼,义无反顾!占海自知才疏责重,还望全团将士、东北同胞同心协力,誓死御敌,光复河山,驱逐敌寇!”

  冯占海的演讲,不时被掌声打断,官兵们高举钢枪,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声:“驱逐敌寇,还我河山”……官马山上空响彻着中华儿女不屈的吼声。

  从此,冯占海开始为抗战转战四方。

  永吉地委的记忆

  1945年,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中国人民以巨大的民族牺牲换来抗日战争的胜利,中国又面临两条道路的抉择,东北成了国共两党争夺的焦点,中共中央派大批干部来到东北。11月,东北联军驻梅河口司令员万毅派两支部队驻在口前和官马山,辖永吉、磐石、桦甸、蛟河、舒兰、敦化、吉林市六县一市的永吉地委设在了官马山,地委机关驻在河东刘秉坤的三合房土墙大院内。刘家是三合房,土院墙,院内比较宽敞,可停放3至5辆汽车。地委办公室设在正房西屋,警卫员住在西厢房,地委的几位领导袁任远、蒋克诚,刘俊秀等办公、住宿在此,直到1946年5月搬离。据在地委工作过的老红军危秀英回忆说:“永吉地委机关设在吉林市南部永吉县的官马山乡,在那里我们吃住在老百姓家里,办公在老百姓炕上,条件十分艰苦。”

  地委在官马山虽短短几个月时间,却为老百姓办了很多事情,深受穷苦百姓的拥护。对永吉地委的工作成绩,是有口皆碑的。袁任远等地委领导,对待老百姓和蔼可亲,遇事主持公道,替百姓做主。地委在官马山团结葛子英和葛子恒等在民国时期当过团总和商会会长开明人士和上层人物,依靠他们,维护地方的治安。

  永吉地委根据广大穷苦群众的要求,召开千人大会,斗争了伪满时依仗日本人的势力,克扣剥削群众的“配给商”梁兴洲、张文等,没收了他们的金银首饰等物品,分给贫苦群众。

  在组建口前区中队时,真心拥护共产党的广大贫苦农民争先报名参军,在物资条件困难的情况下,送的军鞋又多又好,把区中队看作是人民的子弟兵。

  1946年春节,地委的领导袁任远、蒋克诚、刘俊秀等都没有外出,和群众一起过的年,除夕夜,他们还按习俗到房东家和老百姓家拜年,祝贺新春。如今,欢声笑语和鱼水情深已成为遥远的记忆,但却永远铭记在官马山人民的心中。

  墓园背后的故事

  提到官马山,就必须提到一个人和一座墓园,在村东山玉米地旁边,青松围绕的他塔拉家族墓里,长眠着清末民初的一位著名人士——魁升。墓园采取天圆地方的整体设计,魁升墓前立着的碑额、碑身都是花岗岩材质,碑额为九孔透龙式雕刻,碑身高2.2米,碑身正面碑文为“奉天吉林两省省长魁公星阶之墓”,周边浮雕游龙图饰。墓前还有两座碑,其中一通碑额上刻有“永垂不朽”,碑阳上书“万古流芳”,另一通碑额上刻有“徽音宛在”,碑阳上书“永丰式碑”。皆为关东书圣成多禄书法。墓地曾在文革期间被破坏,在近年被唐氏后人修复。

  魁升,字星阶,汉姓唐,系满族他塔拉氏次支十三世孙。其先祖于康熙年间由宁古塔迁至吉林,为满洲镶红旗。他塔拉氏是最早参与开发与兴建吉林城的家族之一。

  自七世祖始,家族迁至吉林南山大关门山(官马山),魁升生于斯葬于斯。魁升一妹嫁给成多禄,成多禄第一次出山,入盛京将军依克唐阿幕,亦为魁升强力推荐。魁升举贤,也成就了吉林历史上一大名家的辉煌人生。他和成多禄是人生知己,与宋小濂、徐鼐霖等亦为挚交。

  魁升在清代从黑龙江镇边军粮饷处仕途起步,后赴黑龙江任善后局财政总理,又任黑龙江全省善后局督理兼文报局总理、升平煤矿总办。这就是魁升被家乡人称作“唐总理”的缘故。直到任奉天省财政司司长,官居三品。民国期间当过黑龙江财政厅厅长、奉天政务厅厅长、代奉天省省长、吉林省省长等,直到民国18年(1929年)被聘为吉林省政府顾问。

  魁升重修《吉林他塔拉氏家谱》,为吉林满族诸姓中体例最完备的谱书。此谱书是了解东北满族源流迁徙、宗族制度、家规祠墓、信仰等重要资料。他性格温和宽厚,长于理财之道,政绩突出,官声颇佳。凡吉林耆老一提及魁省长,无不知晓。他为人刚正不阿,坚持主张抵抗外辱颇具民族气节。1931年“九一八”事变后,日伪当局多次请他出山任职,都被魁升严词拒绝。由于爱国情殷和心情郁闷,他于翌年病逝,享年71岁。

  浩气长存山水间

  官马山在解放吉林时是重要的战场。在黎明到来之前,一位英雄牺牲于此,他就是口前区委书记兼区长尹青荣。

  尹青荣1919年出生在山西省左权县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1937年参加了八路军,1939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抗日战争胜利后,随部队来到东北。

  1945年11月,尹青荣出任口前区委书记兼区长。他带领区委干部和区中队,团结群众,开展反奸清算和减租减息,在较短的时间内,便打开了工作局面。东起大青山,西至白炭窑,南到大平岭,北至二道河,都留下了他的足迹。群众都亲切地称呼他老尹同志,但当年他才26岁。

  1947年3月上旬,在官马山附近,他被国民党口前乡副乡长李亚东从背影认出,这个地头蛇在反奸清算中吃过尹青荣的“苦头”,一直怀恨在心。他带人拦截住尹青荣,把他送到官马山警察分驻所。在审讯室里,敌人用香火烧脸、用烧红的铁桶烫胸脯,尹青荣昏厥过去。一桶桶凉水泼过后醒来,已是遍体鳞伤的尹青荣,还是3个字“不知道”。敌人又改用封官位诱降,依然不能奏效。气急败坏的敌人,在抓捕他的第5天的夜里,将折磨得奄奄一息的他用马爬犁偷偷地拉到官马山的小北沟杀害,时年28岁。

  官马山人民于1952年1月19日在其殉难的地方竖起木碑,刻着“尹青荣烈士永垂不朽”一行大字。1964年8月1日又重新将刻有烈士生平的花岗岩墓碑竖立在吉桦公路旁。

  2010年,一名叫于洪江的官马山村民,用自己的生命换回120人生的机会。当天早晨,特大洪水袭击永吉,水情危急,村里紧急组织村民转移。于洪江听到三社还有100多名居民没有撤出来,二话没说,开着自己的拖拉机就去救人。

  他的车是个大拖拉机,后面接了个斗子,每次能载10多个人。于洪江开始一车车往外救人。一直拉了8趟,共救出120多人,此时已疲惫不堪的于洪江松了口气。这时他听说里面还有13个人没被救出,二话不说又开着拖拉机回去。到三社的路口时,水已经越来越大,没到了膝盖。他没有犹豫,继续往里开,把13个人接上后快速往回来。可是,无情的洪水挟着巨浪,掀翻了拖拉机,除了4人生还,其余的10人全部遇难,其中就有于洪江。

  至今三社的被救村民,提起于洪江都泣不成声。了解于洪江的人说,以于洪江的性格,遇到那种情况谁拦也拦不住他。“让他再选择一次,他还是会选择救人”。于洪江是一位平民英雄,也是勤劳质朴的官马山人的代表。

  几百年的画卷徐徐翻过,如今的官马山正走在富村裕民乡村振兴发展的路上。这是一块神奇的土地,发生过那么多波澜壮阔荡气回肠的故事和传奇。

  *江汉力,原名姜汉力。吉林省内较有名气的民俗学者、满学研究者。现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吉林省作协会员等职务。从1964年开始,他在全国多家报刊发表文章,先后在《人民文学》等报刊上发表民俗理论、民俗考证、东北方言、小说、杂文、散文、诗歌等体裁文章累计800余篇,300余万字。21世纪后,曾参与《吉林满族风俗》《老城旧事》《话说乌拉》等书籍的编写和统稿工作。近几年,出版了《吉林龙潭陶瓷简史》《康熙乾隆东巡吉林乌拉》等著作。对民俗学、东北方言、明清史、地方史等领域均有涉猎、研究和著述。

  参考资料《起居注》等

来源:吉林日报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