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义与历史:“忠义千秋”的关公其实不知忠义为何物? 国学堂-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6258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国学堂

演义与历史:“忠义千秋”的关公其实不知忠义为何物?

2017-03-21 12:10 | 来源: 凤凰网

      大多读者对于三国人物的印象,主要都是来自于《演义》的描绘,虽然错了途辙,但同时也证明了一个事实,就是《演义》在实际的社会生活中的影响力和感染力,确实早已超过了作为正史的《志》。《演义》之深入人心和影响社会的程度,也早已不是《志》所能比拟的了。这是《演义》作者的不朽贡献。

  倒挂在情义悬崖上的关羽形象——忠义千秋的关公,何以不知忠义为何物

  《三国演义》里,有许多精彩的事件描述,但这些在《演义》中最精彩的部分,差不多都是“创造性”使用《三国志》等史料的结局,并不是严格依循历史的原型、原样。有的甚至纯粹就是虚构,历史上根本就没有发生过那些事情。先看关羽神将形象的塑造:

  《演义》第五回《发矫诏诸镇应曹公破关兵三英战吕布》中的“温酒斩华雄”一节,就纯粹是作者的虚构。

  《志•孙破虏讨逆传》:孙坚被董卓数次击败之后,再鸠合旧兵,与董卓“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阳人,是个地名,在今天河南汝阳西。《关羽传》(全称《关张马黄赵传》)中,也根本没有关羽斩杀华雄一回事。华雄显然是被孙权的父亲孙坚的手下杀死的,跟关羽一点关系都没有。而《演义》却故意张冠李戴,把这份不小的战斗业绩,挪移到关羽头上,并且大肆渲染,书写的精彩程度,简直令人拍案叫绝:

  忽探子来报:“华雄引铁骑下关,用长竿挑着孙太守赤帻,来寨前大骂搦战。”绍曰:“谁敢去战?”袁术背后转出骁将俞涉曰:“小将愿往。”绍喜,便着俞涉出马。即时报来:“俞涉与华雄战不三合,被华雄斩了。”众大惊。太守韩馥曰:“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绍急令出战。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众皆失色。绍曰:“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

  言未毕,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宏钟,立于帐前。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这段文字写得,撩人心肺不说,让人对关云长无限仰慕,对作者文字的使用,生出无限赞叹。要真正看出这段文字的妙处,还要把此段后面的很多部分看完,否则就看不出这里隐含的庞大纷繁的信息,就感觉不到这段文字,有如赠送给小孩子的“旺旺大礼包”一样,“香、甜、酥、粹、全”了。只有看完《演义》大部,才会真正知道这段描写的妙处。

  当然,如果你还只读到这里,也能感受它的震撼。这段描写的前提,就是华雄刚刚杀了孙坚的大将祖茂,斗志正旺,盛气凌人地率“铁骑”下关,把缴获来的孙坚的头巾,挑在长长的高竿上,用以羞辱和蔑视关东讨董的诸侯。

  接下去“袁绍背后转出骁将俞涉”,还没走上三个回合,“骁将”就“被华雄斩了”,“众大惊!”谁能不惊呢?韩馥说了:“吾有上将潘凤,可斩华雄。”好!去吧,快去快回,杀了华雄,挫掉董卓的威风!“潘凤手提大斧上马”,多么威风,多么自信,多么让人抒发郁闷,多么给人长志气!可是“去不多时,飞马来报”:“潘凤又被华雄斩了!”可不得了了,骁将被斩,大将“又”被斩,眼见讨董联军无人可与华雄对阵,主帅袁绍只能自我解嘲了:“可惜吾上将颜良、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惧华雄!”

  颜良、文丑,谁都没在当下,说了也只是给大家画饼充饥而已。

  “言未毕”甚妙,只用了三个字,就把场景的紧张交待得清清楚楚,文法紧凑。阶下一人大呼出曰:“小将愿往斩华雄头,献于帐下!”先看这用词:“大呼出曰”。不是“曰”,不是“呼曰”,不是“大呼曰”,而是“大呼出曰”。端的刚壮、勇敢!众视之,见其人身长九尺,髯长二尺,丹凤眼、卧蚕眉,面如重枣,声如宏钟,立于帐前。先闻其声之“大呼出曰”,再见其人之状貌:身长、髯长、眉眼、面色。若只是“大呼”而未“出”,大家就看不到这位“呼”者的样貌,此人既呼且出,众人方得一见:真正的豪杰状貌。好!

  绍问何人。公孙瓒曰:“此刘玄德之弟关羽也。”绍问现居何职。瓒曰:“跟随刘玄德充马弓手。”若此身微,敢出这般大言!还敢“大呼出曰”,简直是狂悖无理之极!于是有忍不住的了。帐上袁术大喝曰:“汝欺吾众诸侯无大将耶?量一弓手,安敢乱言!与我打出!”

  二袁兄弟心说:“骁将”、“大将”都被华雄斩了,就凭你“自称小将”,其实连将都不是,马弓手一个,最多相当于副排长,而且还不是官封的,是刘备自己任命的,还说去斩华雄?纯心捣乱,想把我们的人都丢尽了不成?自己要是实在想死,回家抹脖子不就完了,上这儿来咋呼什么?这是你有资格咋呼的地方吗?

  曹操急止之曰:“公路息怒。此人既出大言,必有勇略;试教出马,如其不胜,责之未迟。”

  还是曹公了得,不愧是奸雄!奸雄知人的本领确实非同凡响!可是奸雄是怎么看出这个人了不得的呢?就因为他“既出大言”,所以就判断他“必有勇略”吗?世间“出大言”的咱们见多了,可真有本事的却很少见到。哟呵,看来奸雄是长了复眼的动物哇,哈哈!其实奸雄只不过是从他的样貌和气质中看出来的。云长一亮相,奸雄就看出了这是个非凡的人物!不是奸雄的人,眼力有限,是看不出这种效果来的,因为他们都是平常人,所以眼力也就都很平常了。看不出人的内质,就只能去看人的地位、身份、财产和家世了。那曹操为什么不告诉袁术自己判断的真实依据呢?他能听懂吗?!

  袁绍曰:“使一弓手出战,必被华雄所笑。”

  列位看官,咱们且看这位联军的盟主,心里想的是什么?首先想到的是怕被人笑话,而不是怕失败!这就是四世三公的天生特点,太重视名分,却经常忽视人的本领。咱们先放下两袁兄弟的担忧和不满,再听奸雄接着说。

  操曰:“此人仪表不俗,华雄安知他是弓手?”

  还是奸雄灵动,不拘一格,难怪后来下求贤令时,不在乎被推荐者是否曾经“盗嫂受金”。

  关公曰:“如不胜,请斩某头。”操教酾热酒一杯,与关公饮了上马。

  好个奸雄!简捷明快,热一杯酒,“与关公饮了上马。”管这个小小的马弓手,直接就叫“公”了,奸雄果真有绝活儿!关公曰:“酒且斟下,某去便来。”出帐提刀,飞身上马。好个关公!说得既轻快,走得也麻利。

  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振,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众皆失惊。

  这瘆人的鼓声是敲给在场的袁绍、袁术们,以表示大家对关羽的担心吗?怎么可能!区区一个马弓手,两军阵前,谁会把他的生死当回事?挨杀是很正常的,几乎没有疑问。只是众诸侯想着这华雄太厉害了,联军肯定完了,所以才失惊心跳!另外告诉大家一个秘密,这鼓声是敲给我们听的,您听到了吗?

  正欲探听,鸾铃响处,马到中军,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上。其酒尚温。

  天哪!怎么会是这样呢?所有在场的人几乎都会这样想,包括刘备,他也没有意识到:自己的二弟云长竟然这样了得!还是关公讲信用,说好“某去便来”,果真刚去就回来了,真是遵守时间的模范。

  如果我来拍电视剧,会在此时先使刘备落泪,拥抱关羽,然后再让奸雄高兴,接着再由张飞大叫。当然,小说要是我来写,或者电视剧要是我来拍,“三英战吕布”的场景,肯定不会再要了。既然已经“温酒斩华雄”,何必又“三英战吕布”?哥三个打不赢一个吕布,多此一举不说,抖了吕布的威风,还消损了关公在此前“温酒斩华雄”的英武气概。这种写法是很有问题的,当然这是题外话。不过“三英战吕布”,其实跟“温酒斩华雄”一样,都是出于《演义》作者的“创造性”虚构。

  咱们回到当时的现场:刘备和袁绍、袁术们,甚至连关羽和曹操,恐怕都早已忘了那杯酒了。可是作者记着,而且记得清清楚楚:“其酒尚温”。因为这是作者放在那里的特殊标记。作者还提醒我们这些无论多少个世代以后的读者们:记着,千万记着!记不住这杯酒,就是没看懂这段故事,就是没看懂这段文字!这个故事不是写关羽的,就是写那杯酒的!那可不是一杯普通的水酒,也不是什么茅台、五粮液所能比拟,那是一杯神酒,神得一个重大历史事件都发生完了,它却竟然还没有凉下去的神酒!那杯酒可不是世间的等闲之物所配喝的,官多大,钱多厚都没用。只有关公——这样的盖世英雄,才配喝那杯酒啊。

  就在这则简短的故事里,颜良、文丑的头颅,也早被关公预支了;就在这则简短的故事里,关公永垂青史的将神地位定了;也就在这则简短的故事里,后来两袁和曹操之间的胜负,明眼人早就看清楚了。同时,就在我们进入完全欣赏这段故事的状态里的时候,我们的审美水平和文学鉴赏水平,也跟着陡然大增了!

  这就是经典作品的伟力,这就是《三国演义》的魅力。你若是有心人,你就能体会作者的用心,你就会慢慢懂得,什么叫做“文心”。世间一切事,关键在于有心。光长眼睛不长心,那是没用的。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