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金时期的“春水秋山玉” 国学堂-文化 曹淑杰 337142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辽金时期的“春水秋山玉” 国学堂-文化 曹淑杰 337142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国学堂

辽金时期的“春水秋山玉”

2021-05-10 15:28 | 来源: 长春日报

  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玉器有很多,它们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中华民族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辽金时期的“春水秋山玉”,反映的就是契丹、女真族的游牧生活和渔猎文化,充满了淳朴的山林野趣和浓郁的北国风情。

  博物馆里的“春水秋山玉”

  在我国很多博物馆中,都能看到“春水秋山玉”的身影,笔者在黑龙江省博物馆参观时就曾见过两件。其中一件是“双鹿纹玉佩”,外形呈三角形,边长约3厘米,正中雕刻着一对站立的鹿,体型较大、头上长角的雄鹿与体型偏小、头上无角的雌鹿相互对视。雄鹿上方还有一只飞翔的天鹅。此外,玉佩左右两侧各有一棵树,在天鹅上方围合,形成一个三角形。另外一件“天鹅衔莲花玉佩”,表现的是口衔莲花的天鹅在水中嬉戏的情景,天鹅腹部下方为水波纹和浪花。天鹅的羽毛、莲叶的叶脉和水波纹都用阴线刻画,雕工细致、层次分明。从藏品说明中可以得知,这两件玉器均出土于黑龙江省境内的金代墓葬。

  此类题材的玉器还有很多,专家将它们统称为“春水秋山玉”。可以看出,“春水秋山玉”的题材带有浓郁的北方游牧民族特征,多采用镂空透雕工艺雕刻而成,既有单面雕,也有双面雕。无论是题材,还是工艺,都与我们常见的古代玉器有很大的不同。

  “春水秋山玉”题材的来源

  “春水秋山玉”表现的内容多为海东青捕捉天鹅和鹿、虎、熊等山林动物。这类玉器多出现在金代,但它的题材内容来源于辽代的“捺钵”习俗。

  据《辽史·营卫志》记载:“秋冬违寒,春夏避暑,随水草就畋渔,岁以为常,四时各有行在之所,谓之‘捺钵’”。辽是契丹人建立的政权,“捺钵”一词是契丹语,意思是“行营”“行宫”。辽代皇帝并非常年居住在京城,而是随着季节的变化,在不同的地方居住,进行“春水”“夏凉”“秋山”“坐冬”活动。因此,形成了四季“捺钵”制度。“春水”活动偏重狩猎捕鱼,“夏凉”主要为了避暑,“秋山”活动更偏重于山林狩猎,“坐冬”则是到气温较暖的地方去躲避严寒。在四季“捺钵”活动中,辽代皇帝不仅春秋狩猎捕鱼,还进行政治管理,这种制度实际上是把游牧民族逐水草放牧的生活习俗引入政治管理中的做法。

  辽代皇帝的四季“捺钵”制度对后来的金、元、清各朝均有影响,尤其是金代。“捺钵”在金代文献中多被称为“春水秋山”活动,这些活动为“春水秋山玉”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金是古代北方游牧民族女真族建立的政权,其“春水秋山玉”中的天鹅、鹿等,都是金代皇帝“春水秋山”活动的主要猎物。其中,以海东青、天鹅等为主题的玉器被称为“春水玉”,而以山林虎鹿为题材的则被称为“秋山玉”。这些玉器没有过多的修饰,以粗犷的线条、简单的画面,生动地表现出金代女真族游牧生活的场景。

  金代建立以后,延续了辽代的“捺钵”活动,皇帝通常一年之中有部分时间不在京城,外出进行“春水秋山”游猎活动,并且带着大量随行人员,其中不但有负责保卫工作和参与渔猎活动的士兵,还有皇子、后妃和一些大臣。

  辽金时期的“春水秋山”活动

  辽代皇帝举行的“春捺钵”活动,到了金代得以延续,称“春水”活动。每年初春时节,北方的河湖还没有解冻,皇帝会借此机会进行钩鱼活动。钩鱼时,人们会在河湖冰面上搭起帐篷,并凿出四个冰眼,中间的冰眼凿透,用以钩鱼,外围的三个冰眼不凿透,用以观察。当鱼游到凿透的冰眼时,皇帝就会让人下钩钩鱼。鱼被钩住后会挣扎着逃走,但是鱼钩的尾部连接着一段绳子,钩鱼的人先放松绳子任其游动,等到鱼挣扎得没了力气,再拉动绳子,把鱼拽上来。每年“春水”活动中收获的第一条鱼被称为“头鱼”,当“头鱼”出水后,皇帝要举行“头鱼宴”。

  等到冰雪融化时,皇帝一行人便开始猎捕天鹅。侍从们密集地站立在湖区周围,如发现天鹅,便会敲起扁鼓,摇动旗帜,天鹅受惊后会乱飞,皇帝这时便放出海东青去擒捕天鹅。海东青是一种体型较小的猛禽,也叫“鹘”。等到它与天鹅搏斗,双双坠地时,侍从们就会立刻跑上前去猎捕天鹅。每年“春水”活动中捕获的第一只天鹅被称为“头鹅”,皇帝为此也要举行“头鹅宴”。

  据史料记载,辽代皇帝往往会利用举行“头鱼宴”和“头鹅宴”的机会,接见各部族的首领或使者,以安抚各部族。《辽史》记载的“罢舞头鱼宴”就描述了辽代末年,天祚皇帝在“头鱼宴”上命令诸位酋长起舞助兴,遭到女真酋长完颜阿骨打拒绝的历史故事。

  每到秋季,契丹皇帝还要举行“秋捺钵”活动,主要是到山中猎鹿。金代也沿袭了“秋捺钵”活动,称“秋山”活动。对于“秋山”猎鹿,金代学者赵秉文在诗中有这样的描述:“霜林枫叶动秋山,谁道呦呦物性闲。”这句诗描写的是女真人“呼鹿”时的场面:捕猎人员先隐藏在山中的水源旁,半夜时鹿来喝水,人们便吹起用桦树皮做的角,模仿鹿鸣,引来鹿群,这时皇帝便会带人进行围猎。值得一提的是,这些以渔猎为生的北方民族当时就意识到,自然资源并不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因此,皇帝在围猎时,往往只猎取个头较大的雄鹿,而把幼鹿和母鹿放归山林。

  金代皇帝不仅继承了辽代皇帝的“捺钵”习俗,还加以弘扬,这为“春水秋山玉”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和灵感,于是带有海东青、天鹅图案的“春水”玉,以虎、鹿为题材的“秋山”玉应运而生。

  “春水秋山玉”名称的由来

  雕刻有山、林、水、天鹅、鹿、虎等图案的“春水秋山玉”,是辽金时期玉器的代表。而“春水秋山玉”这一名称的由来,则跟北京故宫博物院的玉器专家杨伯达有关。

  北京故宫博物院当时收藏着一批既无定名、又无断定年代的玉器,它们中有一些带有海冬青捕天鹅以及鹿的图案,充满了山林野趣和北国风情。玉器专家杨伯达对这批玉器十分关注,他先从考古资料中寻找类似器物,归纳整理后发现,这些玉器很可能是辽金时期的作品。他为此专程到东北地区进行考察,发现了辽金时期的铜天鹅,其造型与故宫玉饰件上的天鹅十分相似。杨伯达初步认为,这些玉器应该琢制于辽金时期。接着,他又查阅了《辽史》《金史》等史料,发现了有关辽金皇帝举行“春捺钵”“秋捺钵”(“春水秋山”)活动的记载。而这些活动的猎物就包括天鹅和鹿。在专门记录皇帝政事的《本纪》和《舆服志》中更是提到,金代皇帝的玉带上有“春水”和“秋山”玉饰,这些玉饰上就有天鹅和鹿等图案。于是,杨伯达将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的这些玉器命名为“春水秋山玉”。

  黑龙江省博物馆收藏的“双鹿纹玉佩”“天鹅衔莲花玉佩”等玉器都是典型的“春水秋山玉”作品。除此之外,中国国家博物馆、故宫博物院等一些博物馆里也收藏有这类玉器。它们虽然题材内容大体一致,但每件作品的形式却并不重复,充分体现了玉匠高超的琢玉技艺和对自然界的敏锐观察力。

  在金代,玉器十分珍贵,尤其是“春水秋山玉”,基本上被皇室贵族阶层所垄断。这充分说明了金代统治者对“春水秋山玉”的推崇和喜爱。“春水秋山玉”自辽金时期开创以来,因其具有浓厚的生活意趣,而被元明两朝加以仿效。

  来源:长春日报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