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百年前的“人像摄影师” 国学堂-文化 曹淑杰 3438023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四百年前的“人像摄影师” 国学堂-文化 曹淑杰 343802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国学堂

四百年前的“人像摄影师”

2021-08-30 09:06 | 来源: 长春日报

  随着科技的进步,如今的我们不仅可以使用各种照相机拍照,而且无论身在何处,都可以拿起手机来一次美妙的自拍。然而,在没有照相机的古代,古人是如何给自己“拍照”的呢?

  我国古代有专门的肖像画画师,不过在传统的艺术观里,这类具有实用功能的肖像画创作,被人们认为是难登大雅之堂的“雕虫小技”。但是,明代却出现了一位有名的肖像画画家,他的名字叫曾鲸。

  曾鲸(1564年~1647年),字波臣,福建莆田人,晚明时期画家,尤其擅长肖像画。在曾鲸之前,中国古法肖像画创作主要有两种:一种是用淡墨勾出五官大意,然后全用粉彩渲染,如唐代的《历代帝王图》;另一种是白描写像法,如元代画家王绎、倪瓒合绘的《杨竹西小像》。而曾鲸开创了一种全新的“墨骨敷彩”肖像画画法,即先用淡墨线勾出轮廓和五官位置,然后施墨晕染,以淡墨和淡赭石按面部结构层层渲染出色彩和凹凸阴影,使原本平面的肖像产生立体感。

  明末清初著名学者姜绍书在《无声诗史》中评价曾鲸的画:“磅礴写照,如镜取影,妙得神情。”说的便是曾鲸笔下的人物逼真生动,就像从镜中取出来的一般。因为肖像画技艺高超,当时的许多文人雅士都曾请他画像,其中不乏董其昌、陈继儒、王时敏等当时的名士。

  曾鲸为王时敏绘制的《王时敏小像》便是他现存的代表作之一。在绘制此图时,曾鲸便是先勾出清晰的墨线,再按人物面部结构用淡色渲染数层,这样的绘画技法相当于“美颜”,让画中的王时敏看起来栩栩如生,而且其肤质也显得更为细腻。

  曾鲸所画的是25岁时的王时敏,画中的他目光炯炯有神,手持麈尾,身穿白袍,头戴儒巾,坐在圆形蒲团上。衣褶随笔而出,落笔流畅,使画中人看上去神采飘逸、风度翩翩。作为明末清初的画坛泰斗,王时敏留下过许多画像,但通过曾鲸的《王时敏小像》,我们却看到了一个青春俊美的王时敏。

  不过,更能反映曾鲸肖像画风格的作品还数《张卿子像》。这幅画创作于明天启二年(1622年),张卿子是当时的诗人兼名医,曾鲸在为其绘制肖像时同样先用淡墨勾出轮廓,再进行多层渲染敷色,耳朵等部位则用较浓的赭色勾提。画中的张卿子头戴乌巾,身着白衣,脚踏朱履,面带微笑,神态洒脱安详,作自然行走之态,一副济世救人的医者形象立即跃然纸上。

  曾鲸凭借着自己高超的绘画技艺发家致富,明代博物学家谢肇淛在其随笔札记《五杂俎》中称曾鲸“挟技以游四方,累致千金”,而曾鲸的活动范围大致在今天的江浙一带,常居之地是南京。虽然无人知晓在当时请曾鲸作画需花费几何,不过从其云游四方为人作画“累致千金”来看,请他作画应价格不菲,而且他的作品也一定广受欢迎。

  可以说,曾鲸给中国传统肖像画带来了颠覆性的改变,首先是绘画技法上的革新。或许是受到了明代西方传教士的影响,曾鲸的“墨骨敷彩”画法汲取了西洋画的一些技艺,将中国画的线条水墨和西方绘画的光影明暗相结合,使原本单一线条勾勒出来的人物摆脱了平面性,显得更有立体感。

  此外,曾鲸为人作画打破了传统的“姿势”,画中人物不再拘泥于以往严肃的坐姿,而是更注重展现人物特征和精神气质。更重要的是,曾鲸使肖像画家的社会地位得以提高,更让肖像画成为一门“显学”,并形成了以他为代表、以他的名字命名的“波臣派”。中国美术史学家高居翰在《山外山:晚明绘画》一书中写道:“曾鲸则借着自己的创作成就,提高了此一实用传统的地位,使其成为一种受人敬重的绘画类型。”

  曾鲸笔下的人物肖像画实现了写实性、立体感和动态美感的完美结合。在大约400年前,曾鲸的绘画技艺或许算得上最高超的“摄影”技术了,而曾鲸则是那个时代不可多得的“人像摄影师”。

来源:长春日报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