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年五月初五画说端午 民俗馆-关东文脉 曹淑杰 2414177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年年五月初五画说端午 民俗馆-关东文脉 曹淑杰 241417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民俗馆

年年五月初五画说端午

2017-05-25 11:36 | 来源: 光明日报

  端午图(中国画)齐白石

  屈子行吟图(中国画)傅抱石

  午瑞图(油画)郎世宁

  中华文化追求天人合一,崇尚自然,出于农事活动的生存之需,因了自然主义的信奉,非常注重节气。为感恩自然、领受自然,每个节气都有着一种祭拜与兴感共含的“节”,端午节也不例外。

  端午节的发端与楚文化紧密相连。楚文化有着一种神秘的气氛,巫山云梦,幽谷茂林,让人们多一分神思仙念。民俗端午节是为了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艺术史上也留下很多以屈原为题材的经典画作。在文人画家的视野中,屈原是忠君爱国的典范。在明代画家朱约佶的笔下,岩下仰天而坐的屈原傲骨临风,摆脱了儒家对屈原的“夫子”化的诠释;近代画家傅抱石笔下,披头散发的屈原望向滔滔江水,悲愤之情油然而生,江岸的杂草荒芜、远景的水天苍茫,不免让人诵出《天问》的苍凉歌调;当代画家王西京笔下的屈原,有了更明确的风骨格调,大胆洒脱的勾线与明快清晰的留白,彰显了中国人物画的精湛技艺以及笔墨黑白的独特魅力。这些画充分体现了士人风骨与悲愤情怀,铁骨铮铮的端午粽色渗透着对屈原精神大美至颂的祭拜。

  节日不仅仅应当是悲壮的缅怀,也应有适宜的欢快。我们可以想象,楚人在此日身穿飘飘白衣,在江边举行奉粽投江的仪式后,锣声一响,便有了龙舟比赛的欢声笑语。前者是对先人和风骨的传习表彰;后者纯属普通百姓劳作之余的心力舒展。在五月波澜舒缓的江面,我们可以感受到人们面对万里江山的壮阔胸怀和对家乡故土的深深眷恋。

  父辈们说,小的时候端午是极其兴奋的一天。天刚亮,便急切地爬起床,踏着晨露,奔向山顶。走在五月清晨的山路上,嗅着朦胧晓寐的爽然空气,那种“零露漙兮”“清扬婉兮”的诗情便融入少年的心中。然而,少年不是为诗而去,而是要赶在太阳升起的一刹那,在山谷中采撷含露的晓艾。谁第一个拔得头筹,就拥有最骄傲的欢喜。

  这就要说到艾草的作用,《诗经》里有一首《采蘩》,“蘩”就是艾。《本草纲目》说:“艾叶取太阳真火,可以回垂绝元阳。服之走三阴,而逐一切寒湿,转肃杀之气为融和。”这颇合《周礼·月令》在谈及季夏之月阳气升腾的道理,在古人看来,艾是祝融之神的恩赐。艾的功效有许多,以艾入灸可以治风湿筋佝;陈年老艾可以治一切夏季流行瘟疫。于是,在平民百姓那里艾成为驱鬼的“钟馗草”,成为日常生活的必备用品,也演变为一种求得健康、驱除瘟疫的民间符号。

  每当端午这一天,江南的大街小巷充斥着叫卖艾草的声音,急匆匆的行人扔下几枚铜板,拿起一束艾蒿和菖蒲,回到家里挂在门前,这个夏季那些可怕的瘟疫便逃之夭夭了。

  为中华文化所折服的西洋画家郎世宁,也来凑端午的热闹。温润厚重的青瓷花瓶、瑰丽华美的夏日之花,衬着青青的艾叶,透出繁荣的五月景象。几枚古铜色的包粽、一盒花果,画面烘托的是“富贵吉祥”的安康知足。

  龙舟竞竞,江水洋洋。当我们享受美味的粽子时,不要忘了感恩祖先,更不要忘了一分收获来自一分耕耘。“五月斯螽动股”,在这个季节,养蚕的女工要早起;勤劳的农民在期待着麦熟。《月令》中还告诫人们,千万不要在这个时节去采伐林木,因为“是月也,继长增高”。万物正当少年初长,还不到用的时候。

  一枚粽叶,将自然、季节、人生包合在一起,成为衣食,成为健康,成为文化,成为生活。(陈向向)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