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话年画 民俗馆-关东文脉 曹淑杰 260523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新年话年画 民俗馆-关东文脉 曹淑杰 260523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民俗馆

新年话年画

2018-02-27 09:32 | 来源: 吉林日报

  年画起源于秦汉,发展于唐宋,盛行于明清。

  年画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其题材也在此中间发生了千变万化。从汉朝的门上画守神和虎,到魏晋时代的门上画鸡为门神,再到隋唐王朝时期的佛经版画,可以看出年画发展所经历的时代变迁及丰富性。

  据《风俗通义》记述,先秦两汉时期就出现了最早的门神画,即神荼、郁垒。年画正式形成于北宋时期,当时商业和手工业繁荣,雕版印刷术日渐成熟,民间庆贺新年活动丰富,这些都为年画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社会条件。宋代时期,年画题材丰富,风俗题材的绘画作品大量出现。到了元代,年画的发展由于统治阶级不重视“文化艺术”的消极影响,年画的发展,也出现了短暂的“蛰伏期”。到了明清时期,年画又开始兴盛。这一时期,科学技术迅速发展,人民的生活在物质和文化方面都得到了改善。这对人们的思想变化产生了非常深厚的影响,反映在人民大众喜爱的民间美术方面最为鲜明。明代年画多为吉祥题材,同时也普及到民间美术各个领域中。清代的年画艺术随着政治、经济、外交、军事等因素的变化而发展,各有所长。康熙、雍正时期是年画艺术的恢复和发展时期。其题材以宣传孝义为主,辅以耕织图和娃娃画,反映了清统治者为了巩固新建立的政权,致力于解决各民族矛盾、发展社会生产和加强思想统治等方面的情况。乾隆时期年画艺术不仅吸收和借鉴了西洋绘画的技巧,又与中国传统的民间文学艺术相互融合、相互影响,使这个时期年画艺术进入鼎盛时期,成为当时民富国强、社会繁荣的真实写照。嘉庆、道光、咸丰时期,清朝国运衰微,正在一步步走向灭亡。伴随着这些变化,年画题材逐渐广泛而深刻地向政治时事靠拢。清代年画艺术的高度发展,是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无法比拟的。

  到了民国时期,鲁迅先生积极倡导收集和振兴年画运动,人们才逐渐认识到保护年画这种传统文化和艺术的积极意义和重要性。说到底,年画不仅仅只是一张画,而是承载着悠久的历史和文化的变迁,更是一个时代发展变化的折射和反映。

  新中国成立后,年画在传统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多以爱国主义、劳动生产、建设四化等为题材,反映现实生活。随着科技技术的不断发展,年画已可用多种先进方法印刷。形式多种多样,有中画、展条、挂签、斗方、窗顶、桌围、灶画、喜幅等数十种形式。

  从绘画角度说,年画属于中国画的一种,大都用于新年时张贴,装饰环境,含有祝福新年吉祥喜庆之意。汉族传统民间年画多用木板水印制作,主要产地有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和山东潍坊等,不同地方的年画风格也不一样。北京西北一带的年画,以粗矿、苍劲闻名;天津“杨柳青”年画,以细巧典雅著称;山东潍县和苏州桃花坞年画,则以粗壮、朴实见长;漳州年画,黑底粉印,绚烂多姿,浓丽凝重,独具一格;佛山年画,色彩鲜明,红底黑版,质朴动人,别有风韵;上海月历牌年画胶版精印,细润柔和,色彩缤纷,别有风趣。此外,还有四川的绵竹、广西柳州等地的年画,都具有独特的风采。旧年画因画幅大小和加工多少而有不同称谓。整张打的叫“宫尖”,一纸三开的叫“三才”。加工多而细致的叫“画宫尖“画三才”。颜色上用金粉描画的叫“金宫尖”“金三才”。6月以前的产品叫“青版”,七八月以后的产品叫“秋版”。年画的题材包罗万象,有2000多种,堪称一部民间生活百科全书。但主要分为四个方面;神仙与吉祥物、世俗生活、娃娃美人、故事传说。从种类上看,年画大致分为六大类:门神类、吉庆类、风情类、戏出类、符像类、杂画类等。

  年画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绘画艺术,是对社会、生活、风俗的一个真实反映。传统的年画,多为木刻水印,线条单纯,色彩鲜明,画面热闹,题材多以五谷丰登、春牛、婴儿、风景、花鸟等为内容。民间年画,是过去众多平民百姓喜爱的中国绘画之一。近些年来,随着“快餐文化”的兴盛和人们审美观念的变化,年画目前已基本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年画的发展似乎又进入了无人问津的“低谷期”。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科技的不断发展,人民大众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中国绘画领域里,年画客观上已经成为历史,但民间年画的题材内容可以说是继承了各代“明劝诫,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的优良传统。因此可以说,民间年画是中国美术史中值得研究的一门课题。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