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年画里的五福临门 民俗馆-关东文脉 曹淑杰 2606327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传统年画里的五福临门 民俗馆-关东文脉 曹淑杰 260632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民俗馆

传统年画里的五福临门

2018-02-28 09:47 | 来源: 长春日报

blob.png

  1909年在甘肃发现的南宋平阳木刻年画《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也称为《四美图》。(资料图片)

  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年画是中国画的一种,是民间特有的绘画形式,多用鲜艳明快的色彩描绘喜庆的内容,大多用于过年时张贴,装饰环境,故名年画。

  年画艺术脱胎于门神、桃符

  在我国古代美术史籍中,没有“年画”这一名词,但有年画题材的作品,除了门神、灶君外,还有《小儿戏婴图》《村墟图》《弘农田家图》《风俗图》《醉道士图》等画,虽近似于年画题材,但作品均出自名家之手,并非过年时民间糊壁之作。宋代孟元老的《东京梦华录》中记有:“近岁节,市井皆印卖门神、钟馗、桃板、桃符及财门、钝驴、回头鹿马、天行贴子”。明代刘若愚著《酌中志》里说,冬至后“室内多挂《绵羊引子》画贴,司礼监刷印《九九消寒图》”。上述所言,从形式到内容都已是年画了,但仍未见“年画”一词出现。直至清道光年间,学者李光庭撰《乡言解颐》,其中“新年十事”一节中,提及年画:“扫舍之后,便贴年画,稚子之戏耳。然如《孝顺图》《庄稼忙》,令小儿看之,为之解说,未尝非养正之一端也。”“年画”一词由此而起。

  年画虽在清道光三十年得名,但中国最早的年画形式,则起源于远古,脱胎于门神、桃符等,与中国年俗文化如影随形,走过数千年,为中国年俗文化的形象载体。

  门神,最初的含义是“司门之神”,源于上古时期的自然崇拜。古时祭祀,门为“五祀”之一。根据史料记载,周代的时候就已经出现了“祀门”的活动,而且是极为重要的一项典礼。上到天子,下到庶民,都要对门神加以礼敬。那时人们认为,凡与日常生活有关的事物皆有神在,如家中的门、灶、床等都有神灵在里面。古人认为,门主出入,在整个房子中占重要的地位。

  由于古代建筑多是木门,难有实物留存,但汉代墓葬的墓门雕刻中已现门神的身影。东汉学者郑玄在给《礼记·丧服大记》中“君至,主人迎,先入门右,巫止于门外,君释菜”这一句做注释时,提出了自己的见解:“君释菜,以礼礼门神。”

  在中国百姓心目中,门神是司门守卫,能够驱邪禳灾。人们将门神像贴于门上,用以卫家宅、保平安、降吉祥。

  除了贴门神,古人还有一个习俗:贴桃木板。桃木板又称“桃符”,顾名思义,以桃木为材料刻制。古人认为,桃木能够辟邪。《搜神记》记载:“今俗法,每以腊冬除夕,饰桃人,垂苇索,画虎于门,左右置二灯,像虎眼,以祛不祥。”后来,人们习惯用桃木板写上神荼、郁垒二神的名字,悬挂在门首,这就是“悬桃符”,桃符每年换一次。宋朝诗人王安石的《元日》写道:“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在古代民间,门神、桃符可以算做年画的雏形。几经演变,形成了独特的风格,逐渐演变成如今的年画。中国现存最早的年画是宋版《随朝窈窕呈倾国之芳容图》。

  民间艺术寄托大众生活向往

  几千年来,民间对驱邪、吉祥、福禄、长寿、喜庆、富贵有着不变的追求。大众艺术迎合大众心理,诸多吉祥喻意成为年画中最常见的题材,如鲤鱼跳龙门、金玉满堂、天官赐福、龙凤呈祥、榴开百子、招财进宝、魁星点斗等;年画也传承了历史传说,如三娘教子、天河配、西厢记、盗仙草、哪吒闹海、长坂坡、空城计等等。这些年画色彩鲜艳、画面生动、情趣盎然,能使全家喜乐,蓬荜生辉。

  因谐音作用和自然属性产生的吉祥喻意,是年画的重要题材之一,体现了博大的民间文化和百姓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其中比较典型的是对“五福临门”的期盼。民间把福、禄、寿、喜、财称为“五福”,较多地体现在年画之中。

  以“蝠”代“福” 蝙蝠形体奇特、昼伏夜出,被古人视为神异。且“蝠”与“福”同音,古人常以“蝠”代“福”,寓意吉祥。清代绘画及各种工艺品中不但蝙蝠图像较多,且绝大部分都是倒悬的。倒蝠衔钱、倒蝠蝴蝶、倒蝠献瑞等也是风筝、剪纸、砖雕、瓷器等工艺中的常见题材。因“蝠”与“福”谐音,所以古人还由此演绎出很多吉祥的寓意,如红色蝙蝠寓意“洪福”,蝙蝠和云纹寓意“福运”,蝙蝠和寿字寓意“福寿”等。民间贴春联时倒贴福字,很可能是从清代这种倒挂蝙蝠图像中受到启发,从而成为祈求幸福的一种表达形式。

  福神 据传福神原为岁星,即木星,后逐渐人格化。一说源于五斗米道所祀“三官”中的“天官”,演化为“天官赐福”之说。一说为唐道州刺史杨城,因善政被尊为福神。关于“五福”,最早的说法为长寿、富贵、康宁、好德、善终,源自《书经·洪范》“一曰寿、二曰富、三曰康宁、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终命”。出于避讳,东汉桓谭于《新论·辨惑第十三》中将其更改为寿、富、贵、安乐、子孙众多。后世民间则把福、禄、寿、喜、财称为“五福”。著名的杨柳青年画《五福临门》,画了5个朝服天官手拿着一道圣旨,上绘蝙蝠,象征天降五福于门前,饱含祥瑞吉庆之意。

  以“鹿”代“禄” 由于“鹿”与“禄”同音,古人常以鹿的形象寓意“禄”。把鹿和鹤联系在一起,即为“鹤鹿同春”。鹤为长寿之仙禽,鹿是长寿之仙兽,而且“鹤”与“合”、“鹿”与“禄”音近,寓意和睦和谐、爵禄封侯。

  禄神 古人往往因谐音以“鹿”来替代禄神,在单独的禄神画中则是一个身穿大红官服,头戴高冠的官员,骑在一头梅花鹿上,寓意直指“进禄”。另外,也有禄神怀抱一个婴儿的形象,寓意望子成龙等。禄神也指禄星(文昌星),传说为主管功名利禄的星官。司马迁《史记·天官书》中记载,北斗七星正前方6颗星统称文昌宫,其中第六颗是主管官禄的禄星。四川绵阳梓潼县七曲山文昌大庙,是现存最古老的文昌庙,有宋代铸铁神像。

  寿比南山 “寿比南山”经常与“福如东海”连在一起,意思是寿命像终南山那样长久,用于祝人长寿。“寿比南山”,出自《诗经·小雅·天保》:“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寿星 寿星亦始于星宿崇拜,即角、亢二宿,是二十八宿中东方七宿中的头二宿,为列宿之长,故曰寿。另一说为“南极星”,在船底座,故寿星亦名“南极仙翁”。明清时期民间常将福禄寿三星一并奉祀,三星典型的形象为:福星居中,手执如意;右为禄星,作员外打扮,怀抱婴孩;寿星在左,广额白须,捧桃执杖。寿星附会的人物,一说为历史上的老子,一说为仙人彭祖。传统吉祥纹样常以老子形象为寿星。

  喜得连科 喜鹊落于莲蓬上,啄其果实,旁有芦苇连成一片,取“连科”之意,这是“喜得连科”的传统纹样,经常体现在年画上。旧时科举考试,称连续考中为“连科”,寓意考试连续成功。又有以“喜鹊登梅”喻“喜上眉梢”;以一喜鹊、三圆果寓意“喜报三元”(解元、会元、状元);以两只喜鹊或双喜字喻“双喜临门”或“四喜诗”(久旱逢甘雨,他乡遇故知,洞房花烛夜,金榜题名时)。

  喜神 喜神,即是吉祥神,人们希望趋吉避凶,追求喜乐,便臆造出了一个喜神。喜神没有具体的形象,也没有专门的庙宇,高度抽象。

  恭喜发财 山东潍县杨家埠有《增福财神进家门》和《人财两旺》年画,有歌谣唱道:“元宝山,聚宝盆,也有金,也有银,文财神,武财神,天上找,地上寻,早晚找着有福人,增福财神进家门”;又有年画《发财还家》,画一辆推车,车上有一只硕大的金元宝,两个儿童一个推,一个拉。有歌谣唱道:“二人发了财,一推一拉回家来,谁要谁发财。”

  财神 财神,是古代民间普遍供奉的善神之一,每逢新年,家家户户悬挂财神像,期盼财神保佑,以求大吉大利。吉,象征平安;利,象征财富。人们求财纳福的心理与追求,充分地反映在春节敬祀财神的一系列民俗活动中,年画便是其中一种形式。民间一般认为财神有“正财神”赵公明,“文财神”范蠡、比干、李诡祖,“武财神”关羽,“偏财神”五路神、利市仙官,“准财神”刘海蟾。

  年画是民间文化生活的百科图绘

  在古代民间,年画是年的象征,不贴年画就不算过年。年画不仅是节日的装饰品,还具有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成为反映民间文化生活的百科图绘。其延续时间之长、传播范围之广、生产规模之大、技艺之高超、形式之多样,在世界印刷史上都是罕见的。一般来说,年画普遍具有以下特点:

  题材丰富 民间年画因风俗节日而产生,寄托了人们对风调雨顺、农事丰收、家宅安泰、人马平安等祈福迎祥、驱灾避邪的愿望。民间年画的欣赏者大多是文化程度偏低的普通劳动者,因此要求它在表达大众祈福禳灾心愿的同时,还能传播一些文化历史知识,从而使民间年画成为广大群众重要的精神食粮。它不仅在岁末腊月大量出现在乡村市集、城镇街巷,在平时喜庆节日、婚丧风俗中也能见到各种题材形式的“年画”。

  造型夸张 如桃花坞年画《老鼠嫁女图》,场面宏大、造型夸张,刻工和设色极具技巧。如果说国画讲究气韵,而年画则注重生活气息的传达,即看重画面的整体效果及构图的饱满充沛。线条顿挫有致,画面生动活泼。

  色彩绚丽 年画大多色彩绚丽,使用红、黄、蓝等鲜艳的颜色,表达劳动人民健康、淳朴的情趣,以紫红色为主调表现欢乐气氛,构图对称、丰满。

  唱词谣谚题于画端 民间唱词谣谚常常成为年画的“题画诗”,让年画的内容更加喜庆热闹。

  昔日临近年关,便有小贩走街串巷吆喝“年画来买”;集市上,如水的人流穿梭在画摊前争相挑选年画。这一切恍如昨天,曾经红火热闹的年画已经淡出人们的生活。年画,折射出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思想感情和道德伦理,是历史的记忆。如今要让年画艺术浴火重生,途径有二:一是年画艺术本身要与时俱进,不断出新,把古老手工艺的美感和内涵传递给现代读者;二是要提高全民族的文化自觉,瓜瓞绵绵地传承与弘扬年俗文化,培养民族文化情感,因为民间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所在。有了清醒的文化保护意识,年画艺术的未来必有一片广阔的天空。 (作者施立学 中国满学会副会长、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