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中国戏剧:早莺争暖树 春水起微澜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0447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2016中国戏剧:早莺争暖树 春水起微澜

2017-01-12 | 来源: 人民日报

  图①:《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 图②:《舞马》 图③:《蓝人秀》 图④:《共同基础》

  2016年,中国戏剧的“水面”下“暗流”涌动着变革的先兆。原创力量虽能创造惊喜仍然欠缺功课,外国引进剧目雨后春笋般来华形成“层次性”,戏剧产业在各种动因推动下大踏步发展。

  戏剧原创

  中青年创作者时有亮点

  近年每到年关之时,关于中国戏剧原创力量疲软的忧思便会翻起。2016年,一些作品呈现出的亮色,哪怕只是一闪而过,仍然配得上我们的掌声,让我们相信仍然有知难而进、锲而不舍的创作者,为中国戏剧原创的未来守护希望。

  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的林兆华、李六乙、班赞等导演,排演了《人民公敌》《仲夏夜之梦》《樱桃园》《丁西林民国喜剧三则》《一些契诃夫的小戏》等作品。他们的思考与实践难能可贵,为中国戏剧带来了难得的新意。国家话剧院也延续了近年的开放姿态,外请青年导演邹爽排演的《美好的日子》、赵淼排演的《罗刹国》,以及知名导演孟京辉回院排演的《临川四梦》,虽然仍有瑕疵乃至硬伤,但它们在美学保守甚至陈旧的传统中,激起了不应忽视的“微澜”。

  而中青年创作者的新作为中国戏剧原创增添了更多亮色。一种是忠实原著地翻译、排演国外现当代经典文本,邀请国内演技派演员挑战表演新高度,如曾在鼓楼西剧场演出的《审查者》《晚安,妈妈》《学一学鸽子》,曾在中间剧场演出的《开放夫妻》《毒》《局外人》等。另一种,是排演国内外戏剧史上的经典文本,通过全新的演绎展现创作者独特的思想解读与剧场风格,如黄俊达导演的《郑和》、丁一滕导演的《窦娥》、陈飞历与缪歌导演的《金龙》等。更多的还是一度、二度创作尽皆原创者,其中代表如李静编剧、王翀导演的《大先生》。这部酝酿7年的作品在北京首演时仍有诸多瑕疵,但其难得的社会反思、久违的文学精神,对于重振戏剧在中国文化乃至社会语境中的价值与地位意义不凡。除此以外,易立明导演的《革命》、顾雷导演的《人生不适情》、张一弛导演的《三昧》、李熟了导演的《失忆症·蟒国》、孙晓星导演的《漂流网咖》、赵淼导演的《吾爱至斯》、庄一导演的《谋杀电视机》、刘丹导演的《搁浅》、马良与黄天怡导演的《爸爸的时光机》等作品,也都烙印有创作者各自独特的风格印记。

  戏剧节

  外国优秀剧目集中展示

  这一年,千姿百态、乱花迷眼的外国引进剧目登陆中国。加之近年内,各类戏剧节展呈雨后春笋之势在国内发展,以戏剧节展之名引进外国剧目,便成了如今中国戏剧与“外面的世界”交流汇通的主要渠道。如果说过去几年,中国的戏剧节展主办方与外国剧目引进方尚在摸索能干什么、该干什么,那么,2016年外国剧目的引进呈现出追求各异的“层次性”特征。

  第六届林兆华戏剧邀请展继续延请外国名导、名团、名作,如波兰导演陆帕的《英雄广场》、波兰导演瓦里科夫斯基的《阿波隆尼亚》、德国导演奥斯特玛雅的《理查三世》等作品。不论展现陆帕令人叹为观止的“于无声处听惊雷”的导演风格,还是融汇古希腊戏剧经典与当代纪实文学直抵“牺牲”等人性核心命题,抑或将莎翁经典排演为好听好看的戏剧盛筵,三者皆展现出如今世界戏剧的最高水准。

  每年举办国际戏剧季的国家大剧院也强劲发力,广邀世界级剧目。三部2015年柏林戏剧节入围作品(《共同基础》《约翰·盖勃吕尔·博克曼》《等待戈多》)以及俄罗斯导演图米纳斯的《假面舞会》、德国导演塔尔海默的《伪君子》、英国皇家莎士比亚剧团的“亨利五世三部曲”等,皆引发一时热议。其中纪实剧场的《共同基础》、幻想现实主义的《假面舞会》,对于中国戏剧更具有启发意义。

  长期坚持文学性、实验性、民众性的北京南锣鼓巷戏剧节,推出了《爱的落幕》《精彩必将继续》《三姐妹》《马达加斯加》等外国剧目,以及一批国内戏剧实验作品。虽然体量未必庞大甚至质量未必尽美,但四两拨千斤的拔萃之处,仍可带给中国戏剧难能可贵的耳目一新。

  孟京辉再度出任艺术总监的第四届乌镇戏剧节,规模与影响也较往年进一步扩大,可谓中国戏剧全年最具社会关注度的盛事之一。本届乌镇戏剧节的外国剧目引进基本延续了上一届的策划思路,质量整体稳定,功过皆未极端,倒是整个戏剧节进一步呈现出了力图雅俗共赏的态势。

  以及,首都剧场精品剧目邀请展演、爱丁堡前沿剧展、英国国家剧院现场、新蝉中法戏剧连线等引进方的共同努力,中国戏剧观众已经可以不出国门尽可了解世界戏剧的现状。

  戏剧产业

  北上广之外的力量在崛起

  诸多迹象表明,戏剧这一曾经长期相对简单、小众、内聚的产业,内部已经发生转变。各种来自政府或企业的扶持或投资逐渐“输血”戏剧产业,继而开始影响中国戏剧观众、创作者对戏剧艺术的取舍,给中国戏剧的未来带来更多的可能与未知。

  舞台秀、音乐剧等大体量、高成本、广市场、商业化的演出项目明显增多,是中国戏剧产业日趋规模化的一个表征。《舞马》《破铜烂铁》《蓝人秀》等从国外引进的综合表演、杂技、歌舞、马戏、多媒体、舞台装置与效果等各种演艺门类的“秀”,在北京等地引发观演热潮。这意味着经过几年酝酿,“秀”这种集成化、品质化的“演出商品”,已在中国迎来“爆发”时机。《窈窕淑女》《罗密欧与朱丽叶》《莫扎特》等引进自欧美的音乐剧,以及《狮子王》《我,堂吉诃德》《音乐之声》《不能说的秘密》等中国人创作或制作的音乐剧,也使中国音乐剧市场延续了近几年大踏步前进的势头,进一步培养起了一批又一批的“垂直粉丝”。

  而在2016年整个中国文化产业追逐“IP”的大背景下,改编自小说、影视、动漫、游戏等IP的舞台剧也不甘落后,国内的《三体》《盗墓笔记3》《左耳》甚至国外的《火影忍者》等相继出现于北京演出市场。

  由话剧改编为电影的《驴得水》《你好,疯子》也有必要提及,它们象征了中国戏剧与电影产业更为深入的互动关系。这有助于广大电影观众借此了解中国戏剧长期以来积淀的家底,又给戏剧产业带来了编、导、演人才进一步向电影产业流失的隐忧。

  观察戏剧产业的另一个重要维度是剧场乃至城市。2016年,若着眼北京,可见2015年底开张的天桥艺术中心异军突起、佳作连连;若放眼全国,可见曾被认为戏剧环境不及北京的上海,正力图“弯道超车”,以嵌入商业地产的剧场“上剧场”、戏剧节展“表演艺术新天地”等为代表,打出一片戏剧产业的别样天地。这些新兴力量的崛起,暗示着中国戏剧产业的版图将会在2017年发生结构性变化。

  近几年,在北京、上海之外的更多中国城市乃至村镇,如浙江乌镇、四川德阳、江苏扬州、黑龙江哈尔滨、宁夏银川、山东潍坊等地,戏剧演出乃至戏剧节展已如星星之火呈燎原之势。虽然各地发展路径未尽相同,戏剧演出、戏剧节展的目的、规模、条件、风格、质量有所参差,但可喜的是,戏剧在中国终于有望走出长期以来“特大城市垄断”的局面,我们尽可以期待,全国各地将会有更多观众走入剧场,领略戏剧艺术的别样魅力。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