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曹可凡:提携之恩,永世难忘
曹可凡微博截图
曹可凡在微博中写到:“国学大师冯其庸先生今日驾鹤远行,不胜哀痛!犹记2005年初春赴京采访,倾听先生治学经历,畅谈‘红学’,颇受教益。先生平素不善言辞,但那日却谈兴甚浓。采访完毕,老人写下七绝一首:‘十年磨剑剑锋寒,秋水文章把臂看。看到公孙神妙处,满头白发即霜翰’。前年拙作《蠡园惊梦》付梓之前,恳请同样为无锡籍的先生题签,宽堂先生欣然应允。老人对晚辈提携之恩,永世难忘!”
曹可凡采访冯其庸旧照
87版《红楼梦》贾宝玉扮演者欧阳奋强:冯老一路走好
欧阳奋强微博截图
欧阳奋强在微博中写到:“著名文史专家、中国红楼梦学家冯其庸仙逝,冯老一路走好。”
【人物简介】
冯其庸,著名红学家,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1924年生。1954年任教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1975年至1986年主持脂本《红楼梦》的校注并创建红楼梦研究所,任所长。1986年任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并兼任中国人民大学语言文学系教授。除红学研究外,对中国文化史、古代文学史、戏剧史、艺术史都颇有研究。已出版的学术著作有30余种,计2900万字。
延伸阅读:
冯其庸的文化和学术人生:永不甘于平庸
很难用学界的单一范畴去定义这位老书生。文学家,红学家,书法家,画家,戏曲学家,考古学家?冯老自称“其庸”,然而他的学术涉猎,已然大大超出常人的范围,实在“不庸”。他致力于文化和学术的一生,留给世人的也是永不甘于平庸的精神和魅力。【详细】
冯其庸《红楼梦》研究自述:平生可许是知音
冯其庸文集《瓜饭楼丛稿》日前由青岛出版集团出版。丛稿35卷,1700万字,汇聚了冯其庸先生一生的学术精华。冯其庸先生的学术研究涉猎广泛,于红学用力最深。在为丛稿所撰总序中,冯其庸先生用很大篇幅回顾了与红学数十年的不解之缘,读之令人感佩。诚如他在赠友人诗中所说:红楼奥义隐千寻,妙笔搜求意更浓。地下欲请曹梦阮,平生可许是知音。【详细】
忆红学家冯其庸:离乡60载乡音未改 盼叶落归根
“这次我去看望冯老时,冯老说他想回来看看,但当时他身体虚弱,未能成行。”22日晚,冯其庸学术馆副馆长沈晓萍对记者说。她回忆道:先生说话乡音未改,生前一直“想回无锡”,盼望“叶落归根”。【详细】
我可能是冯老接待的最后一个记者……
1月22日下午两点,报社召开年度总结表彰大会。回首一年间,在媒体融合转型的路上,大家真可说是从年头拼到了年尾。
大会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我的手机上跳出一条新闻:著名红学家冯其庸去世。
10天前,仅仅是10天前,1月12日下午的三点半,我在北京通州区张家湾“瓜饭楼”专访了冯老,谁知,10天后的今天,冯老驾鹤西去,我可能是冯老接待的最后一个记者。【详细】
感念冯其庸先生留下的文化坐标
冯其庸先生离去了。犹记得1998年,冯先生以70多岁的高龄,第二次上帕米尔高原,于海拔4700米的明铁盖达坂山口,发现了玄奘取经回国的山口古道,这是玄奘回国以后1355年来的首次发现。终其一生,冯先生都在漫漫长路上求索,标记着文明绵延的坐标。【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