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梅森:伟大时代,需要作家“靠前站”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36560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周梅森:伟大时代,需要作家“靠前站”

2017-03-24 10:36 | 来源: 解放日报

周梅森.jpg

作家 周梅森(网络截图)

  空荡荡、孤单单,未完工的房屋框架,随着剧情的推进,以各种不同的姿势,斜耸在舞台上,任演员穿行其中。这是话剧《人民的名义》的舞台设计,有着深刻的隐喻——人性,在贪腐中渐渐迷失。

  先是小说出版,再是话剧首演,接着电视剧开播,在反腐题材作品沉寂数年后,同名小说、话剧、电视剧《人民的名义》,在早春三月“三连发”。

  作家周梅森在接受 《解放周末》 独家专访时说:“《人民的名义》如此受欢迎,不在于它有多伟大,而在于它宣示了,在反腐这个宏大的时代主题面前,文学不能缺席。”

  这位素有“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之称的作家,声音洪亮:“反腐是场硬仗,是当下我们这个国家的春秋大义。”

  人物小传

  周梅森,1956年生,江苏徐州人。中国作家协会第七、八、九届全国委员会委员、主席团委员,江苏省作家协会副主席,被誉为“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

  既不是共产党员,也没有加入任何民主党派,自称“老布衣”的周梅森,潜心八年,六易其稿,创作了《人民的名义》小说和同名话剧、电视剧的剧本。

  在南京采访周梅森那天,正逢他生日。因为好事连连,他笑得像个大孩子:前一天,话剧《人民的名义》在北京保利剧院首演,座无虚席;采访中,又有喜讯传来,3月27日要举办的电视剧《人民的名义》的开播仪式,如他所愿,确定在清华大学校园内。

  “不要去人民大会堂,也不要去中央党校,我就想去大学里办,想让年轻人了解这部剧、了解这场反腐斗争。”

  面对关乎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作家是不能沉默的

  记者:小说《人民的名义》被认为是反腐题材作品沉寂多年后的“横空出世”。您有着“中国政治小说第一人”之称,从第一部官场政治小说《人间正道》开始,您的《绝对权力》《至高利益》《国家公诉》等作品,均描绘了暴风骤雨式的反腐倡廉斗争。但过去几年,您拉着的这架特殊的反腐“马车”好像比较沉寂。

  周梅森:反腐题材的小说、电视剧、电影等文艺作品曾经热过一阵子,甚至带动了一大批人写官场文学,但写着写着就变得庞杂混乱了,于是,图书出版和影视作品的审查都相应更严格了。到我创作《绝对权力》和《国家公诉》时,对这两部剧分别作了八九百处修改后,才获通过,《绝对权力》还差点被毙了。

  记者:能否透露下,当时主要作了哪些修改?

  周梅森:比如我在小说和剧本里都说到,反腐是“壮士断腕”、“刮骨疗毒”。那时就有人提意见说:刮骨疗毒?什么意思?党中毒了吗?《人民的名义》中关于政法帮、秘书帮的描写,放在以前也是不行的。但这次,我还在创作的时候,有关部门领导就让人捎话鼓励我:一定要把我党“壮士断腕、刮骨疗毒”的反腐决心写出来,把党内有些野心家“团团伙伙”、“帮帮派派”的做派写进去。

  记者:据说《人民的名义》剧本审查很快就通过了,修改甚少,评价甚高。这是不是也从侧面反映了我们当下反腐的决心更坚定了?

  周梅森:也说明我们对反腐更有信心了。

  不出反腐小说,不播反腐剧,腐败就不存在了吗?那是闭目塞听!老百姓还会觉得,怎么面对社会出现的一些问题,你们文艺工作者却像什么都没看到似的?

  当年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专职副主任范子文找到我,要我创作反腐题材剧时,就对我说:“作为作家,面对关乎国家和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是不能沉默的。”导演李路也曾跟我开玩笑说:“腐败的严重程度,和你写不写大有关系。”他“追”我的本子追了很多年,这次听说我终于又写反腐题材了,马上放下手头工作赶来找我。

  我很高兴,现在大家能形成共识:反腐作品不会带来消极影响,相反,能形成舆论的高压、监督的力量。

  记者:现实生活是文学创作素材的宝库,直面和反映社会现实,也是文学的一个重要作用,但这种作用的发挥,好像并不容易。

  周梅森:反腐题材的作品,写起来有相当大的难度,很多时候是吃力不讨好的。但我觉得,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有一些作家“靠前站”。在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变革和发展的过程中,如果文学总不在场,总站在变革之外,离人民越来越远,肯定是不对的,起码我自己不愿意做这样的作家。我要尽我所能,记录激烈的变革和艰辛的发展,揭示变革和发展中的问题。这是文学的责任、作家的责任,我愿意承担。

  记者:回过头来看,《人民的名义》引起的反响,是否可以视作是对您这种“靠前站”的写作的好评?

  周梅森:一个题材的文艺作品的兴衰,本身就反映着时代的变化。这次我的作品的“集中爆发”,背后其实是党中央反腐的巨大的政治勇气和坚定决心。党的十八大以来的反腐力度,大家有目共睹,光是倒下的“老虎”,就有正国级、副国级、正部级、副部级领导干部100多个。我在作品中写到了副国级领导干部的贪腐,这大大突破了以往“写到副省级为止”的“红线”。

  我觉得这部作品并不像有的人说的那样的伟大,它只是在人民需要的时候,及时出现了,只是真实反映了我的思考,反映了这个时代。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