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150岁了却仍能解释“逆全球化”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441357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资本论》150岁了却仍能解释“逆全球化”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44135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资本论》150岁了却仍能解释“逆全球化”

2017-06-28 15:59 | 来源: 解放网

《资本论》150岁了却仍能解释“逆全球化”

  今年是《资本论》第一卷出版150周年。为什么今天还需要读《资本论》?对于“逆全球化”根源的分析,或许能给我们提供一个佐证。

  马克思主义学说是建立在“劳动二重性”基本原理上的:物质生产劳动是人类最基本的物质活动。在社会分工条件下,一切物质生产活动都具有自然性,即都是生产物质产品的自然物质过程;与此同时具有社会性,即也是生产出人们之间社会关系的社会过程,由此生产出的社会关系以自然物质为载体。马克思是用这个实事求是的途径来证明社会活动的物质性的,因此,得到了建立在自然规律基础之上、同时高于自然规律的社会发展规律。《资本论》正是通过这种劳动的二重性,在分析人们进行生产使用价值的自然物质过程的同时,也生产出作为社会关系的价值,而价值以使用价值为载体;资本投入到生产过程中追求自身增值的剩余价值,以生产要素为载体,由此产生了社会经济系统的规律。这是我们用唯物史观分析社会问题的基本的理论立足点。

  从这个基本的理论立足点来看,当代的资本全球化与“逆全球化”都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必然产物。作为社会关系力量的资本权力,其追求自身价值增值与自身权力扩张的过程,是通过将整个自然物质世界资本化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即资本吮吸三种自然力的过程——包括人的自然力、自然界的自然力、和“社会劳动的自然力”(指蕴含在人们之间的劳动组织关系上的自然力量)。资本通过吸收这三种自然力生产使用价值而实现自身的无限积累,与此同时必然造成三种自然力的“贫困积累”:吸收劳动者的自然力造成劳动者在经济上的贫困积累,吸收自然界的自然力造成生态环境的贫困积累(资源枯竭与生态恶化),吸收“社会劳动的自然力”造成人们的一切社会关系都纳入到资本增值的轨道,从而造成人们在社会关系上的精神贫困的积累。资本积累与上述贫困积累的矛盾,是不可能在发达国家的资本主义制度内解决的。唯一的缓解途径是推行资本全球化,将其矛盾与危机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在发达国家内部推行福利化政策以缓解经济危机,这必须以向发展中国家攫取大量的剩余价值为前提;在发达国家内部推行严格的环保政策以应对资源环境危机,这必须以把高物耗能耗与高污染产业转移到发展中国家为前提;同时推行金融全球化来瓜分全球剩余价值,等等。

  但是,这种全球化也给发达国家带来一系列新问题,这同样是资本主义内在矛盾的新表现:一是与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发生矛盾,使其全球化受到严重的国际阻力;二是制造业的转移虽然使其减少了环境压力并摄取了大量剩余价值,却导致了大批蓝领工人失业;三是金融全球化创造了充分的流动性来激活经济与分割全球剩余价值,却导致了金融泡沫泛滥,最终造成了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四是为了缓解经济危机而推行的福利化导致国家赤字剧增与财务危机,进而导致资本主义国际联盟内部矛盾加深。上述各种因素叠加,终于造成了“逆全球化趋势”。而经济社会要发展,又必须推行全球化。因此,资本主义内在矛盾导致的“全球化”与“逆全球化”两种完全矛盾的悖论性趋势,深刻地证明了马克思对资本内在矛盾的分析的正确性。这一矛盾在资本主义框架下已经达到无解的境地。

  资本主义解决不了这一矛盾,需要有新的全球化运动来加以解决。历史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中国方案。它不是以资本扩张为驱动力、以发达国家为中心、以发展中国家为边缘的全球化,而是“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经济全球化”,建立实现“经济大融合、发展大联动、成果大共享”的人类命运共同体。这必将创造出辉煌灿烂的人类明天!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