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不哭》:八十高龄华人学者再书国殇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56121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南京不哭》:八十高龄华人学者再书国殇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56121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南京不哭》:八十高龄华人学者再书国殇

2017-12-15 10:57 | 来源: 每日新报

  作为献给南京大屠杀80周年国家公祭日的文学作品,《南京不哭》由知名华人学者郑洪根据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真实经历创作而成,这也是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破例推出的首部文学作品,该书简体中文版在今年与读者见面。17日,郑洪教授将把《南京不哭》全部稿酬捐给建川博物馆的抗战老兵馆,除了稿酬,他个人还将再捐十几万元。

  对世界发声 唤醒装睡者

  郑洪是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物理学教授,在1937年卢沟桥事变前两个月出生,祖籍广东省茂名县,20岁赴美专攻理论物理,在美国加州理工大学获得学士至博士学位,33岁即成为麻省理工学院正教授并执教至今。《南京不哭》是继张纯如后,知名华人学者再书国殇,郑洪以八旬高龄,十易其稿,十年成书,痛诉国殇,“身为一名物理学家,我明白原子弹的杀伤力,也为死伤的日本平民悲悼。但历史不容以理念剪裁,我们有权对世界发声,把中国人过去遭受的苦难说个清楚,提升世界对列强蹂躏中国的认知,唤醒装睡者的良知。像我这样年纪的老人,身历8年抗战的煎熬,有责任把这个历史的教训传下来,留给我们世世代代、千千万万的子孙。”

  《南京不哭》是根据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的真实经历创作的,讲述1937年夏天,南京城里,女学生陈梅与父母兄弟过着富足的生活;麻省理工学院毕业生约翰·温思策为了教授的头衔,踏入国立中央大学;温思策的同学、物理天才任克文在中大带领团队埋首研究,他的新婚妻子刚刚怀孕;满清遗少范东美混迹于古玩店与秦淮酒肆;黄埔军校毕业生孙起新官上任、意气风发……而这一切,定格于同年冬季。他们的命运与南京城的命运紧紧交织,共同见证了那段永世不能遗忘的血色岁月。该书也得到南京大学荣誉资深教授、南京大屠杀史与国际和平研究院院长张宪文特别推荐,“美国传记文学作家张纯如唤起了西方读者对南京大屠杀这一发生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亚洲战场上的残酷事件的认知。如今,麻省理工学院著名物理学教授郑洪先生又用他充满人文关怀的文学作品,向西方世界重现了侵华日军的残暴和中国人民善良、坚韧、不屈的高贵人格。”

  在南京与两位幸存者见面长谈

  郑洪在序言中坦言:“多年前,我曾动念写一本以南京大屠杀为背景的小说。但在美国大学任教,研究工作与学术生命攸关,我不能分心。这十年来,读小说的人愈来愈少。美国书商鉴于经济风险,不愿接受新人。有意从事文学创作的美国人都叫苦连天,一个中国人加入竞争几乎绝无成功的可能,大都只能自费出版,卖个百十本,然后就销声匿迹了。”之所以下定决心开始写这本小说,源于1995年4月13日下午在麻省理工学院举办的一场会议,“台上4位主讲人,3位是美国人,1位是日本人。没有中国人,也没有东南亚人,会议的主题是广岛事件。我听了一会儿忍不住举起手站起来说,我要请问4位主讲人:如果一群强盗闯进了你的家,强奸了你的妻子,杀了你的儿女,还要割断你的喉管。警察打进屋来制服了强盗,救了你的命。对你来说,这是一个警察暴力执法的故事吗?”全场只是安静了一下,主讲人仍然继续自己的话题,郑洪的抗议被无视了,“其后我给《麻省理工技术评论》杂志写了一封信,声明广岛事件是日本发动侵略战争的恶果。几个月后,这封信被登出来,一些警句被删掉,只剩下短短半页。前述会议的一位主讲人,在同一杂志上发表了一篇文章,篇幅至少是我的10倍。”

  在20世纪的最后一年,郑洪利用麻省理工学院的定期休假去了南京,“住在一个没有抽水马桶的宿舍里,过着南京普通市民的生活。一天在街上,有人向我问路。这是我在南京最骄傲的一刻!这个人不把我当成外人。在南京的几个月里,我有幸和两位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见面长谈。这两位老者向我叙述62年前的惨事,讲述中不免流泪。我的妻子志洁当时在旁,也频频以手帕拭泪。”《南京不哭》中的许多情节都是南京大屠杀幸存者真人真事的演绎,“例如,陈梅家庭遇害的许多情节,是两位幸存者的亲身经历。任克文许多奇特的个性是我从几位师友身上观察到的。魏特琳女士被掌掴的故事源于《拉贝日记》。帕奈号炮艇事件的信息可以在网上找到,其中包括一部环球影片公司的现场纪录片。”

  最初《Nanjing Never Cries》的书稿被麻省理工学院出版社社长一口拒绝了,理由是该社不出版文学作品,可是两个月后,社长发邮件给郑洪,说她一字一句把小说读了两遍,然后她决定在出版社内创建一个子公司来出版文学作品,《南京不哭》英文版得以在2016年出版。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