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百年风云之道台衙门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615285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长春百年风云之道台衙门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61528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长春百年风云之道台衙门

2018-03-12 13:26 | 来源: 吉林日报

  二○一二年,长春成立方志馆暨长春道台衙门博物馆。

  民国初年,吉长道尹公署关于劝导民众剪发的文书。

  建于1908年的吉林西路道(西南路道)旧址。(今七马路)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这里是长春市现存最早的官府建筑。这里是中国近代最北端的围廊式建筑。

  这里是中国人在长春最先使用电灯、电话、暖气的场所。

  这里是末代皇帝溥仪到达长春后的第一个住处。

  长春道台衙门——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从吉林西路兵备道、吉长道尹公署,到今天的长春道台府展览馆,这座建于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的旧官署,虽几经损毁修葺,但至今仍透射着当年的威严正气,见证着长春开埠以来百余年的风雨过往。

  探寻道台衙门的由来往事,从1800年清政府最早在长春设立的长春厅,而后升格为长春府,延续了100余年的行政机构,为何要改为“道”?它与长春府有何不同?带着一系列的疑问,初春一个疾风的日子,记者来到了已经作为长春方志馆使用的“道台衙门”。

  从“长春厅”到“长春道”

  从长春市最繁华的批发集散地光复路商圈走来,穿过车流如梭的亚泰大街高架桥,到达亚泰大街669号,我们走进再次修缮中的“道台衙门”,走在欧式风格的回廊中,仿佛到了江南古镇,刚刚熙熙攘攘、不绝于耳的喧嚣顿时清静下来。在方志馆研究员李颖的引领解说中,我们共同走进历史记忆。

  据史料记载,吉长道尹公署,民间俗称“道台衙门”。清代道的长官,官方称为“道员”,民间尊称为“道台”,因而才有道台衙门之名。清代的道,是省以下、府以上的机关,相当于现在的副省级,当时是驻长春级别最高的衙署,也是长春现存最早的官府建筑。

  道台衙门因长春开埠而设。1904年,为了争夺在华利益,日俄战争爆发。1905年,战胜国日本强迫清政府签订了《中日会议东三省事宜条约》,要求东北16个城市“开埠通商”。当时,清政府和东三省官员都明白,开办商埠涉及到与各国之间的交涉,纷繁复杂。要负责开埠的任务,旧有的以满洲八旗官员组成的旗署固然不行,各地府厅州县等民署也难以胜任。为此,他们一致认为,必须加速东北的官制改革,东三省应当和关内一样,改为行省,并在省下设道,以道一级的行政机关主管各地的关税、外事和开埠等新的政事。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吉林巡抚朱家宝联合奏请:在长春设立吉林西路兵备道。他们在奏折中写到:“至省外各缺,则以长春为紧要,地居四达之冲,中外辐辏,交涉纷繁,实与哈尔滨同一情形,非有得力大员,不足以资镇慑。应请先设吉林西路兵备道员缺,驻扎长春,责令办理交涉一切事务……”

  从奏折的字里行间,可以感受到当时设立“吉林西路兵备道”的迫切之情。

  光绪三十三年(公元1907年)4月20日,东北实行官制改革,废除将军改设行省,省下设道,作为省以下、府以上的机关,七个月之后,也就是光绪三十四年十二月十八日(公元1908年1月21日),设吉林西路兵备道,内设外交、内政、兵备三科。辖区为吉林、长春、新城三府,五常、宾州二厅,伊通、蒙江二州,长岭、桦甸二县。道台衙门设立于城内的东四道街路北,是当时驻长春级别最高的官署。

  光绪三十三年十二月十七日,也就是清政府正式允许设立吉林西路兵备道的头一天,东三省总督徐世昌上奏朝廷,推荐哈尔滨道二品衔吉林候补道杜学瀛出任首任道员。

  杜学瀛对于到长春任吉林西路兵备道道员颇感兴趣。据说,他在上任前就曾到吉林、奉天等地寻找拨款的门路,还在哈尔滨找人设计道台衙署的建筑。

  在光绪三十四年四月初九(公元1908年4月9日)的《盛京时报》上,曾刊登了关于杜学瀛着手筹建道署的报道:

  “杜关道署理长新兵备道,日内当赴长春任,然长春因新设道员并无衙署,日前派人绘成图式,估价工料,以便到任后请款修造云。”

  光绪三十四年五月,杜学瀛理应前往长春赴任,可直到七月,他手头仍有未交接完的重要事务。看到这种情况,徐世昌又推荐陈希贤做吉林西路兵备道的首任道员。

  陈希贤,福建人,上任后雄心勃勃,从修建衙署入手,同时筹集经费开班长春商埠,此外,还要参与筹划修筑机场铁路,以及办理外事交涉。

  为此,陈希贤奔走于奉天、吉林、长春之间,却筹集不到经费。无奈之下,只能先把办公地点设在长春城内四道街的天主教堂西侧。

  没有专门的衙署虽然不体面,但毕竟还能维持。最令陈希贤头疼的是,准备用于长春商埠开发的土地已经被日本人抢占了不少。

  因为当时陈希贤手里经费不足,购买民户土地的价格十分低廉,日本方面抓住这一空隙,未经中国政府同意,偷偷开出高价,暗自购买了大量土地。陈希贤发现后下令禁止,但为时已晚,与日本的交涉更是艰难。面对眼前的现实,陈希贤再也没有办法扭转局面。于是,他不得不呈请辞去吉林西路兵备道道员一职,另谋出路。

  长春商埠地建设出师不利,让东三省总督徐世昌大为不满。为了挽回被动局面,他再一次举荐杜学瀛接任陈希贤。然而,没过多久,徐世昌又上奏将杜学瀛革职,罪名是“颓靡自私,罔知政体”。据说,杜学瀛被革职是因为在进行外事交涉时态度强硬,徐世昌多次提醒他要“妥善处事”,这让杜学瀛感到难有作为,于是主动离职。杜学瀛的举动让徐世昌十分恼火,因此奏请将其革职。就这样,杜学瀛两度与长春擦肩而过。

  顶替杜学瀛出任吉林西路兵备道第二任道员的,是一个名叫颜世清的广东人。颜世清,字韵伯,曾在直隶北洋洋务局当差,办理涉外事务颇有经验。光绪三十四年(公元1908年)调到东北,曾在吉长铁路局和吉林咨议局任职。在举荐颜世清的奏折中,徐世昌称赞其“才识开敏,任事实心,向在北洋洋务局当差,办理交涉素有历练”。当时,从东三省总督到吉林巡抚,都很赏识颜世清的才能。毕竟,具有开办商埠经验的官员实在少得可怜。

  1909年,颜世清接任吉林西路兵备道道员后,便请旨兴建道台衙署。那么,颜世清是如何筹得资金,在上任之初便可以兴建衙署?

  与前任道员陈希贤不同,经验丰富的颜世清,在筹集资金方面颇有办法。他向省里的吉林官钱、官帖两局借款二百万串,来充当开埠初期的建设资金,将来再用商埠地的税收、地租来归还欠款。有了充足的资金,道台衙署的建设十分顺利。

  宣统元年八月初九(公元1909年9月22日)的《盛京时报》对道台衙署开工建设进行了报道:“头道沟南岸建筑道署早已开工,路东别设建筑木工场一所,四周均以木板为墙……”

  当时兴建道台衙署不仅是长春商埠地规划的重要一环,也是组织满铁继续向南扩张的重要“武器”,这一意图在衙署的选址上便可见一斑。

  建在商埠地最北端高地上的衙署整座建筑居高临下,俯瞰着北面低洼地带的满铁附属地,监视着日本人的一举一动。日本人伊原幸之助所著的《长春发展志》中,曾经这样描述当时的道台衙门:“宏伟壮观,中国国旗高高飘扬,恰有居高临下威震附属地之势。”

  1913年(民国二年)1月29日,更名为吉林西南路观察使署,设管理外交、内务、财政、教育实业的四个科。

  中国最北端围廊式建筑

  百年“道台衙门”作为硕果仅存的几栋历史风貌建筑之一,在长春的建筑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李颖向记者介绍,“道台衙门”是中国最北端的围廊式建筑,也是中国人在长春最先使用电灯、电话、暖气的建筑。

  围廊式建筑是中国近代建筑的原点。建成后的道台衙门中西混合风格,采取青砖水泥结构,占地总面积约2.5万平方米,前后共耗资九万两白银,是当时中国人在长春主持修建的规模最大的建筑工程。

  据长春市规划局原总规划师杨照远介绍,道台衙门采取的建筑样式是当时最先进的水泥砂浆外墙,在此之前,长春就根本没有这样的建筑。

  道台衙门中心建筑是由东向西排列、由一条木制长廊沿中轴线串起来的、样式基本相同的三座厅堂,是道署的主要办公场所。其主要建筑为门楼、大堂、二堂和衙署长官的起居室。衙署建筑布局不同于中国传统官衙坐北朝南的旧制,而是依据街道地形,坐西朝东,东侧临街开正门。正门占地700余平方米,左右各有五间配房。穿过12米高的门楼,迎面便是大堂。大堂是长官办公之所,为衙署的首要建筑,高7米,占地400余平方米。大堂后侧有木质连廊通向二堂,二堂略矮于大堂,面积同于大堂。二堂后门也有木廊与后面房舍相连。正门门楼、大堂、二堂设于同一轴线之上。长官起居室位于大堂和二堂的北侧,占地900余平方米,南侧有木廊与大堂和二堂相通。大堂、二堂和长官的起居室采用围廊式设计,是中国近代围廊式建筑的最北实例。

  除了建筑布局,道台衙门的建筑风格也颇具特色。当年,主建者道台颜世清聘请了外国的建筑师进行规划设计,这在当时是比较进步的,突破了古代建筑形式或者仿古建筑形式。衙署的主要柱式采取了古罗马和古希腊的形式,分别为4根和14根。山花采取了西方古典的形式,上面有雕塑,用的材料是当时最新的水泥砂浆,瓷砖的形式和细部形式的变化是当时西方流行的风格。整个建筑群布局紧凑,是长春市唯一一个外廊式建筑,这在当时的东北也是很少见的。

  “衙门口朝南开”,这是旧时代的传统,民间亦有“面南为帝、面北为贼”之说,可长春的道台衙门大门却是朝东开的,为什么?对此,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做出这样的分析。

  不朝南:背后有虎狼

  按照长春的历史,道台衙门建立时,长春已经有了四片城区,依照时间顺序分别是老城区、“俄国附属地”“满铁附属地”、商埠地。道台衙门就建在商埠地的最高端,北侧就是“满铁附属地”和“俄国附属地”。

  道台衙门选址在此,就有抵御侵略的意思。施立学认为,俄国和日本就好像虎和狼一样在它的身后,虎视眈眈地看着它,让道台们不敢堂堂正正地坐北朝南理事。既然大门不能像传统衙署那样朝南开,当时的道台颜世清就要考虑大门的朝向问题了。于是,他就顺着时针转动的方向开始考虑上了。

  不朝西:怕奔丰都城

  “大门绝对不能朝西。”施立学说,“中国的风水学对大门朝西开的问题看得非常严肃,除了允许庙门可以朝西开之外,几乎没有大门朝西开。”

  在施立学看来,过去风水学之所以这样注重大门禁止朝西开的问题,是因为民俗上认为只有死人才会朝西走。“民间把四川省丰都县称为鬼城,即阴曹地府所在地,那里有很多具有神话色彩的建筑样式,即所谓‘奈何桥’‘天子殿’‘十八层地狱’等。”在封建社会长大的颜道台无论多么有魄力,也难免要沾上一些迷信色彩,他怎么会把大门向西开呢?

  不朝北:面北者为贼

  坐南和坐北在传统文化中是非常有讲究的。在宫廷文化中,坐北面南的应该是皇帝和尊者,而面北背南的都是臣子和百姓,甚至是战败者,民间甚至还有“面南为帝、面北为贼”的说法。施立学说:“只有一些老的戏楼才把门开向北,因为那里既出‘皇帝’,又出‘贼子’。为了把戏剧和生活区分开,必须把大门朝北开,不然皇帝会找戏班子算账的。”

  朝东方:盼紫气东来

  传说老子过函谷关前,关尹喜见有紫气从东而来,知道将有圣人过关,果然老子骑着青牛而来。从此,人们就用“紫气东来”比喻吉祥的征兆。

  施立学认为,颜道台把大门建立在东面,既是显示立场,更是盼望时来运转,让大清朝在长春的衙署旺旺运,好把俄国和日本侵略者镇住,甚至把他们赶出长春。“这里既有道台的爱国情怀,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社会的民风民意。”

  光影百年见证长春

  1914年(民国三年)5月23日,这座因长春开埠通商而修建的道台府,正式更名为吉长道尹公署,内设总务、外交二科,管辖吉林、长春、伊通、农安、德惠、长岭、舒兰、桦甸、磐石、双阳、蒙江(今靖宇)后加乾安十二个县。

  名字虽改,但职能未变,这里的人们依旧在关注着商埠地的发展,思考着如何才能让苦心经营的商埠地更加的繁华。

  庭院深深,道台衙门究竟见证了哪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又经历了怎样的历史变迁?

  1922年(民国十一年)7月,吉林督军孙烈臣将吉林督军行署迁到这里,1924年(民国十三年)5月迁回吉林市,此后该衙门仍归吉长道尹公署使用。

  1927年(民国十六年),在此设立外交部驻长春交涉员办事处。

  1929年(民国十八年)5月,撤销吉长道,改设长春市政筹备处,外交部驻长春交涉员办事处仍在这里办公。

  1932年3月9日,溥仪在道台衙门举行“就任伪满执政仪式”,东北人民由此陷入长达14年的屈辱生活。

  1935年,伪满宪兵团进驻。此后,部分房舍还用作私立王道书院的校舍。

  1945年(民国三十四年)后,这里成为国民革命军新一军炮团驻地。

  1950年开始,由东北电信机械修配厂、邮电器材厂、邮电部长春电话设备厂元件分厂先后使用,此间院内西北角的假山、第三个大堂拆除,南部的四合院、“工”型房被拆改。

  1985年,旧址被定为长春市级文物保护单位。上世纪九十年代中期,在此开办海源装饰材料批发市场。

  1999年,旧址升格为吉林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2000年,亚泰大街拓宽,拆除部分建筑。

  2001年,长春电话设备厂元件分厂及海源装饰材料批发市场迁出。

  2002年,经长春市政府投资3000多万元修复,当年年末重新对外开放,成为长春市城市建设展览馆。

  2011年,长春市政府将这里划归长春市地方志编委会,用于建设长春方志馆。

  2012年,长春成立方志馆(长春道台衙门博物馆)。

  2013年,该建筑群被确定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庭院深深,往事如烟,如今,这里已成为长春市地情资料存储中心、地情展示教育中心、地情研究中心、爱国主义教育和市情教育基地,成为长春市独具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阵地和窗口。

  参考资料:《发现长春》《长春史话》

  本期专家: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施立学、长春市方志馆研究员李颖

  施立学,1982年四平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现为中国满学会副会长,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主要文学与学术著作有《故国神游》《关东故事学》《醉情山水》《万国揽胜》《关东岁时风俗论》《东北年节》等10余部。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