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晚”与不变的家国情怀 文化热讯-文化 曹淑杰 2958153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秋晚”与不变的家国情怀 文化热讯-文化 曹淑杰 2958153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文化热讯

“秋晚”与不变的家国情怀

2019-09-11 10:58 | 来源: 文艺报

  9月13日晚,“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秋晚会”将分别于京杭古运河畔的江苏淮安和地处粤港澳大湾区的广东佛山两地主、分会场,共同为全球华人华侨带来一场精心编排,容含了舞蹈、器乐、交响乐、戏曲、情景表演等多种艺术形式的主题歌舞晚会,共庆中秋佳节,共贺新中国成立70周年。

  与往年相比,今年“秋晚”的主题与承载内容更加厚重丰富,晚会的前期策划也更费心血。在电视观众不断分流、网络媒体异军突起的“小屏”时代,“秋晚”如何守住文化根脉、赢得更多民心是这台老牌传统节日晚会每年的必修课。日前,已连续9年担任央视“秋晚”总策划、总撰稿的杨启舫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在今年的“秋晚”中,观众将聆听到不少勾联着中国人集体记忆的时代金曲,如《我和我的祖国》《我爱你,中国》等,晚会的整体排编也将从不同层面体现出节目策划的新意与亮点。如何以文艺晚会的形式阅读中国、记录中国并传播中秋文化与情怀?杨启舫谈到,多年来已作为一项新民俗的“秋晚”,每年晚会创作的难点都在于如何以新的创意、角度和主题去艺术地传达千古流传的民族文化,如今年的主题“家国情怀”四个字,既浓缩了中华民族团圆文化、中秋文化的核心内涵,也道出了“秋晚”多年来的不变追求。

  世界华人的共同记忆

  今年“秋晚”的主舞台设在了有着2200多年建城史的淮安之大运河文化公园,在这个南北文化交融的运河之都,整个舞台宛如一艘从历史深处缓缓驶来、驶向新时代的航船,在贯通古今的历史厚重感中也将融汇月光如水水如天的浪漫意境。时至今日,作为总台唯一一档每年坚持在户外直播的大型文艺晚会,“秋晚”历年的艺术构思与文化传达往往就是从选址开始的。如新世纪以来香港、澳门回归后相继在当地举办的中秋晚会,就曾深切地表达了中华儿女对祖国统一的历史祈盼。多年来,中秋晚会将中秋节在不同地域的文化传统特色融入到了对主题晚会的意蕴挖掘与文化氛围的营造中来,无论是大江南北还是四海之外,“秋晚”都以独特的浪漫情怀将唯美诗意与千古流转的团圆情感、家国情怀熔铸进了“世界华人的共同记忆”。

  “每年都要围绕同一个文化内核从众多的申办城市中选择一个地方来办‘秋晚’,这除了需要细致全面的实地考察与大量案头工作外,更需要晚会主创团队能以艺术创新的思维去实现对文化的开掘。”在杨启舫印象里,历年中很特别的晚会选址有两次,一是“秋晚”历史上第一次选定在县级市四川省江油市举办;另一个则是“秋晚”历史上第一次将举办地设置在寒冷东北的大庆市,同时这也是一座新中国成立后因开发大油田而兴建的年轻石油城。“诗仙李白一生写了300多首与月亮有关的诗,在他的故乡江油,我们设计了由张译、刘劲朗诵表演的《将进酒》,也邀请到了音乐人吴彤以摇滚乐形式专门改编演唱该诗,通过多元的艺术碰撞,试图让今天的观众特别是年轻观众领略到古老‘诗中国’中那种壮怀激烈与慷慨激昂的美感与精神意境。”

  新民俗中秋看“秋晚”

  2008年中秋节与清明节、端午节一起被纳入国家法定节假日后,曾引发社会各界对中华传统节日文化的重视与研究热潮,特别是对节日深层文化内涵的挖掘以及整个社会层面文化仪式与电视传播方面的欠缺,也引起了各界的更多关切与思考。十多年来,央视“秋晚”在电视综艺晚会起起伏伏的发展浪潮中却能以相对稳定的品质追求逐渐赢得更多观众的守望观看,与其对民俗民情民间文化的坚守及其对凝聚民族民心文化使命的担当是分不开的。

  与“春晚”的恢弘并包相比,“秋晚”的文化承载相对更加纯粹,也因此更易形成一种“中秋看‘秋晚’”的“新民俗”或“新节日仪式”。做到这一点,首先是“不管每年晚会在哪里举办、以何角度立意,根本不变的还是要紧紧围绕‘赏月’‘咏月’‘祭月’‘拜月’的内在传统与团圆、丰收的中秋文化,将中国人的团圆情结、家国情怀充分表达出来。” 回忆起多年来随晚会主创团队在国内外考察办会的经历,杨启舫最深刻的感触是天南海北中,各地中秋民俗文化丰富多元,具有高度的相似性,特别是后者,“这些年我们走了那么多地方,听过那么多方言土语,但奇特的是,在很多相距甚远,乃至完全想象不到会有关联的地方,却会听到很多相似的民间流传下来的关于月亮的歌谣、传说,看到很多村落也会有相同或相似的村名、文化。一些来自民俗专家、历史专家的解释是,中原文化随着战乱离散与迁居移民的人们流传到了各地,而对故人、故乡的怀念则寄寓在这些有形无形的民间文化中代代传留下来。”于是,去更多的地方,让更多的人分享这些精彩的中华文化也成了“秋晚”每年不变的又一潜在主题。

  “特别是在海外,比如我去年前往的马来西亚吉隆坡分会场。马来西亚作为中国老华侨聚集最多的国家之一,那里无论是中秋节的浓烈气氛还是节日文化、习俗,节日活动丰富完整的保存等都让我们非常赞叹,更令人感动的是人们对乡音的坚持,那里有很多第二代、第三代移民甚至完全没有回过国,却从祖上代代传承了非常正宗的甚至可以区别出来源乡镇的方言口音,这或许就是他们感知文化血脉的一种重要方式。”杨启舫介绍说,尽管那里很多华人国籍早已发生改变,但他们身上穿的还是唐装,打开电视,千方百计想再看一看的还是那个心中所系的“中国”。

  为中秋文化赋予时代内涵

  说到今年“秋晚”四个字主题中凝聚的内涵,总导演李申和景欣对其中“怀”的解释是“面向未来的胸怀、日新月异的感怀”。尽管有着被网友称为近年来“秋晚”“最全、最强”的演出阵容,还有来自台、港、澳及海内外的演员及团体,但到底如何“让观众坐得住,看得下去”“让经典作品有新的表达,让新作品有传统的内蕴”依然是这台自半年前即已开始酝酿策划的电视晚会筹谋的基本立足点。

  对此杨启舫也深有感触,“一束干干净净的白月光,有时候就是那么美,像呼唤着某种来自远古的情怀。面对那些独特的文化意韵,能不能深刻地体悟、艺术地传达,把‘秋晚’做得既好看又有创新,有时候就标定了一个作品或一台晚会的审美格局。创新很难,特别是在今天这样一个时代,一台‘晚会’存在的意义靠的只能是作品与其内在的文化品格。”

  两年前,在大庆的那台“秋晚”上就曾诞生了两个经典节目,一个是郎朗与邵牧童、齐·宝力高合作的器乐演奏《万马奔腾》,一个是受邀前来的匈牙利Attraction影子舞团与晚会主创团队共同磨合创作的《影子舞:但愿人长久》。两部作品中,一个用西方古典乐器钢琴与内蒙古民族乐器马头琴拓展了经典民乐的艺术张力,而另一部作品则吸取世界最新潮流的舞蹈类型重新演绎中国经典的文化意象,无论在年轻人中间,还是在借晚会阅读中国的海外观众之间都引起了不小的共鸣。

  杨启舫表示,2017年的“秋晚”曾被团队认为是很困难甚至“找不到切入点”的一届,然而完全颠覆传统“套路”的文化背景设定反倒最终激发了创作的天马行空与大胆求新,于创作者和观众而言,不仅同时拓展了双方对电视晚会艺术、文化的感受与理解,也为中秋节日文化的时代表达与传播赋予了新的理解与内涵。谈及即将播出的2019年中秋晚会,杨启舫认为对他们来说这更像是一张新的答卷,近些年来从收视大数据分析到短视频即时同步传播的种种策略,“秋晚”在不断自我更新中不断践行着诞生之初的那片初心,并试图用艺术的光守护好头顶那片岁岁年年寄托中华情思的白月光。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