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华六十年 吉剧走进新时代 文化热讯-文化 曹淑杰 297344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风华六十年 吉剧走进新时代 文化热讯-文化 曹淑杰 297344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文化热讯

风华六十年 吉剧走进新时代

2019-10-08 15:09 |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六十一甲子,于吉剧艺术,是硕果累累的光辉历程;于吉剧工作者,更是栉风沐雨的不凡岁月。

  1959年,曙光新生,吉林省结束了没有自己戏曲剧种的历史。从初创时的进取,到转折中的停滞,再到恢复后的壮大,风华60载,吉剧一路走来跌宕艰辛,奋进前行。

  时光荏苒,随着文化和旅游部批准设立,文化旅游产业进入新时代。吉剧作为目前全国硕果仅存的新兴剧种之一,伴随文旅市场融合和全媒体的多元化推进,其发展与传承迎来了新的机遇与挑战。

2_副本.jpg

      曙光新生,吉林省有了自己戏曲剧种

  1958年,在周恩来总理的指示下,吉林省委决定建立吉林地方戏曲剧种。一年后,第一个实验剧目《蓝河怨》在长春演出,从此,吉林省结束了没有自己戏曲剧种的历史。

  1960年2月2日,吉林省委正式将新剧种命名为吉剧,大型古装戏剧《桃李梅》完美、生动地诠释了吉剧在创立之初不为程式所限的魅力。随后,全省研讨会确立了指导吉剧建设的十六字方针——不离基地,采撷众华,融合提炼,自成一家。

  从音乐上看,吉剧音乐源于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的二人转和东北民间音乐。唱腔分为柳腔、嗨调和特有曲牌,是以板腔体为主兼用曲牌专调的综合性音乐体系。它既有奔放高亢的一面,又有华丽委婉的一面。

  从表演上看,吉剧表演既吸收了二人转和东北民间舞蹈的特点,又融合了其他戏曲剧种的表演技巧和长处。它秉承要程式,但不为程式所限,从生活出发;要行当,不为行当所限,从人物出发的表演风格理念。吉剧的手绢功、水袖功、扇子功、长绸功、椅子功都享誉戏曲界。

  1965年,吉剧《江姐》震撼登场,三个月里演出118场,观众达15.7万余人次,创下吉剧创建以来连续演出的最高记录。至此,吉剧已初步发展成为一个“能文能武,能今能古”的大剧种,正式走进了中华戏曲百花园,绽放着年轻剧种独特的瑰丽芬芳。

  然而,吉剧的命途并不平坦。1966年开始,吉剧的发展陷入了长达十二年的停滞。直到改革开放后,吉剧才出现转机,但面对市场经济和娱乐方式的多元化,其生存也日趋困难。在瓶颈面前,吉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吉剧的发展,大量恢复吉剧的工作逐渐开展起来。

  走出低谷,吉剧发展回暖再创新篇

  1978年,吉剧团进京演出五十六场,观众达五万余人次,显著的地域特色受到了中国戏剧家协会的肯定,从此,吉剧成为了中国剧协的一员。

  悠悠松花江水美,巍巍长白风光秀,古朴的民风孕育了豪放的地域艺术。随着影响力日益扩大,吉剧从舞台走上了银幕荧屏,先后拍摄了吉剧艺术片《包公赔情》《燕青卖线》《桃李梅》《山乡喜事》等。这些吉剧艺术片的放映播出,使更多的观众领略到了吉剧的艺术魅力,扩大了吉剧在全国的影响力。

3_副本.jpg

4_副本.jpg

  1983年5月,吉林省第一届吉剧汇演大会在长春举行,共评出剧本创作奖、导演奖、编曲奖、表演奖、伴奏奖、舞美奖及专项奖240项,充分展示了吉剧在剧种建设各个方面所取得的成果。本次汇演的优秀代表剧目——吉林省吉剧团的《三放参姑娘》成为了吉剧第二批长演不衰的代表性剧目。

  艺术的探索永无止境,1985年10月,在吉剧创建二十五周年纪念大会暨实验剧目调演上,吉剧工作者们在剧目创编、舞台综合艺术等方面进行了新探索,并取得了新突破。当时,吉剧进入了高产期,尤其是新创排的《一夜皇妃》《关东雪》都曾获得中国戏剧界的最高奖文化部颁发的“文华奖”,《关东雪》还获得了中宣部颁发的“五个一工程奖”,多位艺术家获得过文华导演奖、文化表演奖、白玉兰奖等国家顶级奖项,为吉林成为戏剧大省做出了贡献。 

  随着改革开对外交流活动增多,吉剧走出国门,受到了各国观众的欢迎。1987年,吉剧在香港演出获得市民的喜爱;1991年,吉剧《火焰山》在日本演出,引发“吉剧热”;1998年,吉剧赴东南亚国家巡演,受到极高的礼遇与盛赞;2003年,吉剧人的足迹遍布英国;同年,吉剧参加了朝鲜“四月之春”国际艺术节并获表演金奖;2004年,获韩国国际观光民俗节优秀表演奖;2005年,获巴黎中国戏曲节优秀表演奖……

  一系列的演出荣誉接踵而来,此时吉剧的发展达到了新的艺术高峰,走出低谷,再创新篇。2013年12月,吉林省启动“吉剧振兴演出周”;2014年1月,全省又启动“吉剧振兴工程”,从剧种建设、剧目创排、人才培养、音乐创新、剧团建设等方面制订了18项具体措施,吉剧艺术迎来了第三个发展的春天。

  砥砺前行 吉剧在新时代的机遇与挑战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化文艺工作,中共中央相继出台了一系列促进戏曲繁荣发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政策和措施。

  当下,文化旅游产业风头正劲,这一新兴产业已成为引领我国消费升级的主要引擎。在新时代背景下,新场景、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带来文化旅游+的异彩纷呈。

  地方戏剧是原生态的艺术形式,是集中表现民族文化和地域文化的精髓。只有将它们不断传承下去,才能让传统艺术闪烁出熠熠光彩。

  2019年8月31日晚,“风华——与祖国共成长”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七十周年暨吉剧创建60周年优秀剧目系列展演在长春拉开帷幕,上演了一场震撼的“吉剧之夜。”当晚,中国吉剧网正式上线,突破了吉剧的传承瓶颈和困局,探索出了传统戏曲数字化传播的新路径。

7_副本.jpg

  据吉林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团长罗成金介绍,目前,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帮助下,吉林省形成了保护扶持地方戏曲发展的热潮,国有、民营文艺院团积极创排吉剧剧目,中国戏曲学院、吉林艺术学院开设了吉剧专业,省戏曲剧院吉剧团全面恢复了吉剧排演工作,创排、复排、移植了一批优秀剧目,通过“文化惠民”实现了吉剧演出的常态化,城乡观众把低价位走进剧场、观看他们钟爱的家乡戏当成了一项重要的文化生活内容。

  然而,吉剧也面临传承和传播发展的严峻形势,吉剧振兴的路途还很漫长,如何培育文化旅游产业下的吉剧市场,如何运用经济和艺术手段发展吉剧事业,实现剧目的创新突破、选拔专业的顶级人才、完善剧场基础设施、培养观众欣赏喜好,以此创造好的市场推广效益,这是一个紧迫而又长期的课题。

8_副本.jpg

  吉剧姓吉,有根有脉,有成长潜力,要全力打造文化旅游产业下的吉剧品牌,就需要持续推出高质量高水平的名剧、名角、名团。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当下新一代吉剧工作者们正坚守着老一辈艺术家们留下的宝贵财富和吉剧精神,继往开来,踔厉奋发。

  抚今追昔,展望未来,吉剧人信心满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吉剧人将用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优秀作品,让吉剧得到更好的传承、创新和发展。勠力同心赓续白山松水文脉,砥砺前行释演中华戏剧风采。

  中国吉林网 吉刻APP 记者 华欣欣 文中部分图片由吉剧团提供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