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中国传统文化活起来 文化热讯-文化 曹淑杰 322797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让中国传统文化活起来 文化热讯-文化 曹淑杰 322797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文化热讯

让中国传统文化活起来

2020-09-24 10:14 | 来源: 文艺报

  好莱坞许多大片都取材于古希腊时期的史诗、神话和传说,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反复使用。中国的影视作品在利用传统文化方面做了许多工作,也取得了不俗的成绩,但还有许多精彩绝伦的故事至今仍在沉睡。抢救传统文化,刻不容缓,最好的办法,就是能够让它们“活”起来。

  对传统文化的再学习与再认识

  很多传统文化中的常识正在成为陌生化的疑难杂症,到底有多少读书人知道“床前明月光”的“床”不是指睡觉的床,而是井栏,还有多少人在用“七月流火”来形容天气炎热,又有多少人能正确理解“万人空巷”到底是人多还是人少?中国风动画短片《相思》以王维的诗句贯穿全片,“复活”了清朝名士王初桐的人生,画面很唯美,但因为将相思子红豆误解为能吃的红豆,还反复出现红豆粥画面和吟咏唱颂王维诗句,让人捶兄顿足,扼腕叹惜。

  我们对一些具体的文化成果的认识和解读也存在一定局限,要么流于肤浅,要么“只知一面的锣,不识两面的鼓”,对中华文化成果的丰富性认识不足。比如:中国的神话传说不仅种类繁多,而且内容丰富,思想深邃,需细细咀嚼,慢慢品味。读《大禹治水》我们强调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公而忘私精神,读《后羿射日》着眼于后羿为拯救苍生的献身精神,读《愚公移山》强调愚公锲而不舍的执著精神,但是,我们恰恰忽略了这些神话从不同侧面共同表达的中华传统文化中蕴藏着独一无二的民族精神: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洪水来了,不是爬上诺亚方舟逃跑,而是勇敢与洪水作斗争,最终治服洪水;天上出现十个太阳,生灵涂炭,不是独自躲避,而是舍身射下多余的九个太阳;大山堵住了出路,不是搬家逃离,而是将山挖掉运走。夸父逐日、精卫填海、刑天舞干戚,也都是这种百折不回毅力与抗争精神的集中体现。

  讲好中国故事

  中国人有自己的文化传统,既有讲故事的传统,也有听故事的习惯。有的作家受西方文学影响,尝试写无情节、无人物的小说和戏剧,结果本土读者和观众并不买账,并且一味复制模仿外国,反而丢失了自身独有特色。所以,还是要讲故事,讲述情节完整、新颖独特,充满想象力、创造性和引发共鸣的故事。

  《流浪地球》虽有争议,但其无疑是一部“讲好中国故事”的现象级影片,也是一部代表着多维度人文思考的中国科幻片。《流浪地球》的大背景,是太阳的衰微和太阳系的毁灭。这不仅仅是科幻想象,而是远虑于人类面临终极命运的思考。在现有的宇宙理论下,一切都终将毁灭,人类将面临灭顶之灾。在以往的科幻作品中,人类往往以出走的方式寻找新的生存空间。这一次我们并没有只身躲避,远离灾难地,而是选择了自救的方式,全人类团结起来,给地球装上引擎,带着这个一直赖以生存、繁衍生息的家园一同迁徙,逃离灾难。电影在叙述故事与创新情节的同时表现了国民“恋家”的故土情怀和家园意识,更加贴合中国传统的哲学色彩:重视个体与他人、家庭、自然以及宇宙之间相互依存关系。人类的进步在跟太阳系的毁灭赛跑,这不仅让人联想到中国传统神话故事《夸父追日》中与自然抗争、与时间追逐、与太阳竞走的夸父。夸父逐日反映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探索、征服大自然的强烈愿望和顽强意志,电影中的“我们”不甘心家园毁灭,不愿这灿烂的文明如齑粉四散,于是勇敢追求,坚毅执著,掌握自己的命运,甘为人类造福,这就是中国传统精神的现代呈现。

  此外,故事主角设置为年轻一代的“后浪”,这群“执拗”的少年们在千难万险前百折不挠、奋不顾身的精神,体现了中国青年们立足华夏、融入世界的自信,正是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品格的生动诠释。影片中还有一个细节,发号施令的主导者是联合政府,故事尽管发生在中国,主角虽是中国人,但这都是全球行动的一部分、一个典型、一角缩影。主动将自己融入世界,功成不必在我,功成必定有我,反而更彰显出文化自信与胸怀格局。

  塑造故人的新剪影

  中国有中国的文化传统,中国读者有自己的阅读习惯,那些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人物,都是以典型形象的方式广为流传的,几乎每一时期,我们都能读到西游故事的不同版本,在银幕上看到孩提时代就熟知的孙悟空、哪吒、白娘子等故人的新剪影。

  一个民族的神话传说往往是这个民族记忆的活化石,而神话中的人物形象,作为民族神话传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的主要动力,更是解读民族精神的重要线索。

  盘古、夸父、后羿、黄帝、炎帝、神农氏、燧人氏、伏羲、女娲、精卫、大禹……这一个个熟悉又陌生的闪光名字都与中华文明、上古传说、传统文化密不可分,可惜由于高作典章的古老形式,大众读者难以亲近,他们至今似乎都还是标签化的扁平形象,仍以一些模糊不清的文化符号与我们相伴而行。如果通过文学写作或艺术方式,把他们塑造成生动鲜活的典型形象,将会更有利于传统文化的普及与传播。

  电影《捉妖记》让大家记住了灵动可爱的小妖王“胡巴”,它通体浑白形似萝卜,头顶一簇绿萝卜缨、精灵双耳,面似孩童,四手两足。这人物的原型源于《山海经》中的神鸟“帝江”,“帝江”乃六足神兽,身体形似皮囊,周身通红,六个爪子,四个翅膀,样貌并不可爱,但擅长歌与舞。导演许诚毅在创作过程中刻意淡化掉帝江身上凶恶的性格特点,把胡巴设计成讨人喜欢、善良单纯、呆萌撒娇且能歌善舞的形象,整体外形和神话原型较为贴合。此外,影片从《山海经》《聊斋》等古籍中寻找奇珍异兽,借中式志怪的皮汲取灵感,设计出中国传统文化基础上的一众东方妖怪形象,如“四翼妖”,豹子的身上长着飞鸟的翼,取自瘟神絜钩(形如野鸭却长着老鼠尾巴)和獙獙(状如狐而有翼)两种异兽特征的组合。因此,《捉妖记》构建的妖怪世界深入人心,让人过目不忘,其中妖怪形象的独特之处在于它继承传统的同时,注入了当下流行的“萌文化”元素,褪恐怖的妖怪外衣为可爱萌妖,同时赋予妖人情人性,他们不仅有人类的情感,会谈情说爱、歌唱舞蹈、互相捉弄,还具有独特的妖语和细腻的表情变化。这种以传统文化为根源,辅之以现代艺术手法的方式,为我们当下更好继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富有传统民族文化特色的人物形象提供了新的思路。

  充分利用现代科技手段

  在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过程中,多维电影技术的广泛运用,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接受和弘扬大有裨益。2016年的动画电影《大鱼海棠》创意源于《庄子·逍遥游》:“北冥有鱼,其名为鲲。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故事引线依托这个哲学寓言故事,阐释引申了绝对自由的命题。人物角色名字引于古籍典故(椿、鲲、湫、白泽、帝江等),讲述了掌管海棠花的女孩椿与人间男孩鲲互相牺牲、守护和成全的故事。尽管在故事叙述缺乏张力、情节不够顺畅、角色塑造粗糙等方面饱受争议,但这一部以中国传统文化为背景,融合了上古神话元素的“中国风”电影拍得很漂亮,在杜比全景声等技术支持下,充满想象力的空灵世界、细腻贴合的配乐、充满新式中国的元素,得到全方位统一,其瑰丽华美的手绘质感、多维立体的镜头场景和混沌辽阔的东方意境展现受到了普遍的认可和褒扬。

  新媒介技术中的增强现实技术、混合现实技术虽然仍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但也将助推中国传统文化在虚拟世界和现实世界的无缝对接中进行展示,在受众眼前“活”起来。

来源:文艺报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