抱歉,总有些经典好书毁于奇怪的书名 萧森推书-关东文脉 曹淑杰 2626265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抱歉,总有些经典好书毁于奇怪的书名 萧森推书-关东文脉 曹淑杰 262626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萧森推书

抱歉,总有些经典好书毁于奇怪的书名

2018-03-28 14:37 | 来源: 文学报

  爱好读书的你,是否曾遇到过一些奇怪的书名?有些是名家作品被冠以一个长长的言情名字,有些明明是经典作品却有一个让人莫名困惑的名字,因为书名,读者或是错过了一本本好书,或是掉入了一个个陷阱中。

  下面提到的这些书,或许你也曾遭遇,如果你看到过更奇怪的书名,那么不妨留言分享下读书心得吧。

blob.png

  近日,一则报道引发众议:一家出版社出版了胡适、沈从文、鲁迅等大师的散文经典作品,但一改原有的传统书名,变成了诸如《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等书名。这是一套名为《那些路过心上的经典:民国大师经典书系》(套装共9册)的图书,早在2013年由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出版。在某电商网站,这套书仍然可以买到,参与评价的读者近2万人次,99%的人打出了好评。在豆瓣上,这套丛书的评分也不低,如胡适的《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有7.6分,沈从文的《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为8.0分,评分最高的是梁实秋的《陌上谁人依旧,固守流年》8.4分。

blob.png

  虽然这套书的书名,似乎并未影响到读者的阅读,但还是有不少网友对此发微博吐槽:这些书,确为大师经典散文,但书名另起炉灶,矫揉造作,太过脂粉,不合梁老之大师风范,还有人形容是“满满的晋江文学城小言的味儿”,“策划人是在QQ 空间长大的吗?”

blob.png

  在鲁迅的作品《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下面,有读者一针见血地指出“翻开书才知道书名是后人附会强加,鲁迅是务实派,向来不喜欢堆积这些空洞华丽无用的辞藻”,“大师之作,为何起这样一个网络言情味的名字?”不知道的读者难免误以为这些句子出自他们的经典语录,导致以讹传讹,有读者甚至因为书名误认为是小说。

blob.png

blob.png

  然而,在图书出版市场,这样给经典作品改头换面、涂抹包装以求重新畅销的做法,似乎已成一种出版风气。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6年出版的《哇哈!这些老头真有趣》和《哇哦!这些姑娘好有才》,该书这样简介:“最轻松愉悦的经典重读,遇见最值得一读的文字”,也是一套看书名绝对猜不到内容的书系。但谁能想到,前者为丰子恺、汪曾祺、鲁迅、老舍等名家的散文合集,后者为林徽因、张爱玲、萧红、冰心等才女的散文合集。此外在网上书店,有《在最美宋词里邂逅最美的爱情》《一剪宋朝的时光》《在唐诗里孤独漫步》《温和地走进宋词的凉夜》《李清照:人生不过一场绚烂花事》等。这是一些中国古典诗词普及类图书的书名,其选本取名都极尽风雅之能事。

blob.png

  书名化用了英国诗人狄兰·托马斯的“不要温和地走进那个良夜”也是很有“脑洞”

  知乎网站上,不少读者对这样的雷人书名持批评的态度。“你曾经被哪些书名骗了?”这些书名,故意歪曲,靠“标题党”博眼球,纵然能骗进来几个新鲜读者,却让更多真正想要读这本书的人找不到选择方向。“为什么要起这样的书名来吸引读者?原著名字不好吗?经典的东西,就这么难以被人接受吗?这些书的销量是有了,但传统文化却没有得到普及。”

  在图书出版市场,为何盛行给经典作品改头换面、涂抹包装的书籍包装术?这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今图书出版界的浮躁之风。我们知道,理想的图书装帧设计,可以使书籍内容与形式得到完美结合,但毕竟书籍装帧只是书的一部分,不能代替一本书的内容;历史价值、精神价值和审美价值,是书中的思想、理性和情感,也是一本书的核心和灵魂,是书美不美的根本。如果作品本身脍炙人口,它的外表如何并不重要,从某些方面说,愈是好书,对于诸如书名、包装等装帧的要求就愈低。

blob.png

  以“最美”冠名的书名比比皆是

  因此,书籍不能仅仅是看起来很美,起一个“漂亮”的、符合流行趣味的书名,根本的是要考虑书籍书名设计和作者创作的关系,图书的书名设计风格应该是跟这本书的作者风格、当时时代文化环境、历史风貌特色的绝佳搭配,气质一致。上面所说的那些图书,都是经典名家之作,都经历了岁月的考验,其文化思想价值影响深远,根本不需要书名和包装的“噱头”,只需原汁原味即可,这正像老子所说:最好的音乐是听不见的,叫大音希声,最好的图画是看不见的,叫大象无形,而最好的设计,也许是看不出设计的设计……

  还有一些看似工具书的小说作品,书名并不唯美,但足够令你摸不着头脑,下面几本是小编印象最深的。

  《禅与摩托车修理艺术》

blob.png

  作者罗伯特•M. 波西格被称作是上世纪“70年代的梭罗”,他根据自己的经历写了一对父子骑摩托车从明尼苏达到加州,跨越美国大陆,旅行的过程与一个青年斐德洛研修科学技术与西方经典,寻求自我的解脱,以及探寻生命的意义的过程相互穿插。

  熟悉美国流行禅文化历史的读者可能会了解这本书的社会背景,那时候的作者十分善于将哲学、科技、旅行融合在小说里,这本书口碑不错,但也有读者表示完全被摩托车维修技术章节吸引了进去。这算是预料之中的阅读收获吧。

  《乌克兰拖拉机简史》

blob.png

  这本捷克作家伊凡•克里玛早年在集中营的回忆录,最初出版时因为自己取了一个这样的书名,亚马逊网站把它归在非小说的科技类里,不少书店也把它放在农业书里。后来,这样一本看似早该被淹没的书却靠着读者的口碑,从农业科技的死角漂亮翻身,力压风头正劲的丹•布朗的《达芬奇的密码》和《天使与恶魔》,成为2006年的图书销售冠军。

  这个书名其实是作者纪念父亲而取的,做过工程师的父亲也是以这样一个书名,通过书写拖拉机的发展史揭示技术控制人类的这一状况。作者则希望以自己的人生经历来重新讲述这个故事。

  《士兵如何修理留声机》

blob.png

  此书被称作是意大利电影《美丽人生》的真实再现,一个孩子如何经历了波斯尼亚战争?在天真的童年与残酷的现实之间,哪儿才是明确的界限?在萨沙·斯坦尼西奇的处女作中,年轻的亚历山大讲述了自己异常矛盾的经历。

  这个书名什么意思呢?书里提到:留声机里终于发出了嗒嗒的声音。那音乐就像是一只鹰为了不弄痛小麻雀,而小心谨慎地去吻它时那样“动听”。身在战争和异乡之中,维系故乡记忆的就是留声机里传出的声音吧。

  《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

blob.png

  1944年夏天,骇人的哥伦比亚大学谋杀案震惊了年轻的“垮掉的一代”。威廉•巴勒斯和杰克•凯鲁亚克受这起命案的启发,于1945年合作完成了这部小说。小说以硬汉侦探小说的写法,由两位作家交替各写一章,描述了纽约一群放荡不羁的年轻人。故事的场景和人物大都具有原型。这部作品被雪藏了六十多年,一直到所有主要当事人和两位作家都已去世,才在2008年初次出版。

  其实这个书名和“垮掉的一代”联系起来倒并不觉得奇怪了,他们就是如此天马行空,书名据说是因为在他们写书的时候,有一次从一个电台广播里听到,有个马戏团着火了,电台里说了一句:“而河马被煮死在水槽里!”最后成了这本书的书名。

  《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

blob.png

  《本书书名无法描述本书内容》是艾美奖获奖作品、美国收视第一的爆红情景喜剧《生活大爆炸》编剧兼执行制片人卡普兰的新书。本书从圣诞老人存在与否的疑问出发,用逻辑、宗教神秘主义、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等知识,将形而上的哲学探讨演绎成一场通俗易懂、幽默欢脱的思维探险。从罗素和维特根斯坦的分析哲学,到佛教、道教、犹太教卡巴拉学者的神秘主义,卡普兰总结出,唯有幽默才是解决生活中基本矛盾的最佳良药。

  作者可能陷入了《生活大爆炸》的思维习惯中,读者纷纷表示这本书绕来绕去令人头晕。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