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八十年代》:重返文学的“黄金时代” 萧森推书-关东文脉 曹淑杰 2660248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重读八十年代》:重返文学的“黄金时代” 萧森推书-关东文脉 曹淑杰 2660248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萧森推书

《重读八十年代》:重返文学的“黄金时代”

2018-05-24 10:35 | 来源: 新华网

image.png

  《重读八十年代》,朱伟著,中信出版集团

  八十年代,朱伟作为一名文学编辑就职于《人民文学》。他经常骑着自行车从一个作家家里,到另一个作家的家里。在此期间,朱伟相继结识了莫言、余华、苏童、刘索拉、阿城、格非等一大批作家,并推出了他们最有代表性的一些作品。

  从《三联生活周刊》主编的位置上退休之后,朱伟用了三年多的时间,系统重读和点评了10位活跃在文坛的作家的经典,《重读八十年代》诞生了。

  历时3年,系统重读10位作家500多部作品

  整个八十年代,朱伟与大批作家从相识到相知,媒介都是读书的话题。

  2013年,朱伟开始在博客中写《我与八十年代》专栏,期望以自己的生活轨迹回忆那个时代的重要节点,记录与作家朋友们交往的过程。

  朱伟说:“我希望写写八十年代熟悉的作家们,对他们的作品作一个系统梳理、解读,于是就有了这些文章。相比于记录我们的交集,我更在意对他们的作品、他们创作轨迹的解读,或许这些解读能有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作品。”

  《重读八十年代》收录了朱伟对王蒙、李陀、韩少功、陈村、史铁生、王安忆、莫言、马原、余华、苏童10位作家的代表性作品的系统解读,让读者能够通过一篇文章读懂一个作家。

  谁对作家和作品的理解最到位?除了作家本人外,相信文学编辑更有发言权。很多读者喜欢王安忆的《长恨歌》。为什么王安忆的中篇比短篇好,长篇又比中篇好?朱伟重读了王安忆的所有作品后是这样评价的:“王安忆的中篇确实比短篇好,长篇又比中篇好。为什么?因为长度足够使她放松。她是一个马拉松选手,跑马拉松的人不宜短跑,靠耐力。王安忆就属于越跑越好的人,这是她的个性使然。”

  呈现众多作家的不同侧面

  莫言是中国当代最有国际影响力的作家。当年第一个经手发表莫言《红高粱家族》的小说编辑,是朱伟。在莫言的心里,朱伟也是最好的文学编辑。他曾经送给朱伟一幅字,“沉迷乐海三十年,重返文坛眼更尖。谁能读我二十卷,还是朱伟知莫言。”

  莫言看过《重读八十年代》书稿后称赞道:“朱伟先生是资深文学编辑,上世纪八十年代享有盛名。这次重新出山,点评小说,思路请晰,目光独到。正可谓:听君一席话,胜读两本书!”

  在《重读八十年代》中,朱伟还为我们呈现了众多作家的不同侧面。比如王蒙的“精神困境”,余华的“锋利而优雅”。

  苏童说,如果说八十年代是中国文学的黄金时代,那朱伟毫无疑问是最重要的掘金者之一,他当时一手发掘的很多作家作品,如今骄傲地占据着当代文学史的页面,被一再阐述。我至今记得当初与朱伟在我的小阁楼上通宵达旦谈文学的情景。很多年来,我辈文学圈的朋友回忆往事时,常有如此句式:当初朱伟如何如何,现在,该是听听朱伟怎么说的时侯了,听听朱伟如何回忆他亲历的八十年代。

  追本溯源重返文学的“黄金时代”

  对于如今的很多年轻人来说,八十年代或许较为遥远了,为什么还要读八十年代的作家和作品呢?

  八十年代文学是中国当代文学史上的黄金时期,至今活跃在文坛的中坚力量,比如莫言、余华、苏童、贾平凹等等,几乎都是在八十年代崭露头角。

  重读八十年代,也是为了追本溯源,了解他们创作的起源、发展与演变。文学是时代精神的折射,了解这些作家的八十年代,也更能清楚地看到,中国这近四十年来,经历的巨大的转变,日常生活的变化,精神的高扬与困顿。

  作为推出大批优秀作家的前三联主编,朱伟在自序中写到:尽管未能做到系统,总算也将我与这些作家的交集记录了下来。这其中,我更在意对他们的作品、他们创作轨迹的解读,或许这些解读能有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些作品,这正是一个编辑应该做的工作。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