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困长春》:一部壮美的史诗 萧森推书-关东文脉 曹淑杰 2675011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围困长春》:一部壮美的史诗 萧森推书-关东文脉 曹淑杰 2675011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萧森推书

《围困长春》:一部壮美的史诗

2018-06-20 09:22 | 来源: 人民网

  我对这部作品的认识,一言以蔽之,这是一部具有史诗意味和壮美风格的优秀长篇报告文学作品。具体而言,我的评价中实际上有两个关键词:史诗、壮美,而在我归纳起来,这两个关键词又都离不开一个“大”字。

人民日报出版社 出版时间:2017年12月

  第一组“大”字,就是“大视野与大历史”,就是史诗意味。

  第二组“大”字,就是“大叙事与大情怀”,就是壮美风格。

  就第一点而言,这部报告文学首先给我们至深印象的,就是他的大视野。虽然是从抗战胜利后的东北下笔,但视野却是整个的中国乃至世界,事件虽然是围困长春,但历史却是整个东北乃至全中国的解放。尤其值得注意的是,作者几次在文中提到了黄仁宇,而我们知道,黄仁宇向来是以其所谓“大历史观”乃至大历史的书写见长的,而浅显一点来说,黄仁宇的“大历史观”,其实就是以“宏观”的视角,从“联系”的角度,既注重历史的纵向的必然的演变与趋势,也注重历史的横向的综合的结构关系和总体背景,所以回到文学叙事的角度而言,其所谓大历史,其实就和我们所谓的“史诗”是一致的。

  就第二点而言,这部报告文学的突出的艺术特征就是宏大历史叙事及其所呈现出来的宏大家国情怀。也许是因为这部作品本身记录的就是一场轰轰烈烈的革命战争历史事件以及其必然胜利的历史经验,所以题材与主题的重大直接决定了它采用宏大叙事的必然选择。但是在我看来,大的叙事应该不仅仅是指大的历史事件和大的战争场面,以及大的视角和时空等,其中可能更为重要的实际是一种大的情怀即寄托。古人所谓创作的托物言志也好,或者批评上的以意逆志也罢,其实所有的叙事都是一种情怀,所以有大叙事,实际上就是有大情怀。

  描写一幅东北解放战争胜利的壮丽画卷,这部作品的用意和效果都达到了一种特殊的表现力和感召力——人民解放战争为什么会胜利?中国共产党为什么会胜利?——能在当下这个消费的时代里提出并回答这一问题,就是作者的大情怀!就像我们在作品中不断看到并体会到的,作者始终都在比较和发现当中——形势的比较,力量的比较,战略的比较,人心的比较,进程的比较等——不断地提出为什么并回答为什么!

      作者

  张文东 东北师范大学教授、传媒学院院长。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