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剧的困境:烟花满天 碎屑遍地 书评-文化 曹淑杰 2757510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中国戏剧的困境:烟花满天 碎屑遍地 书评-文化 曹淑杰 2757510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书评

中国戏剧的困境:烟花满天 碎屑遍地

2018-11-05 15:10 | 来源: 北京日报

  现实总是很容易让人想起欧·亨利《麦琪的礼物》,那是对人世荒诞属性的绝妙象征——当女主人终于拥有了一套精美的梳子时,一头秀发已不再属于自己;当男主人终于握有一条漂亮表链时,他的金表已无处可寻……这种诡异与错失或许正是生命的常态,而“英雄佩宝刀,宝马戴金鞍”只是偶然的幸运。

  由之观望中国当代戏剧这方领地,也上演了同类活剧。想当年,戏剧梦想家们壮怀激烈才情奔涌,却叹曲高和寡,缺资金少场地无出路,剧院门前冷落鞍马稀,如美丽的穷苦姑娘顶着一头秀发对镜自怜;多年后,奢华剧场演艺空间遍地开花,大资金大制作大排场屡见不鲜,舞台上有时却“穷得只剩钱”。如今钱包渐鼓需求日盛趣味趋雅的青春面孔占满了售票台口,独难见出彩的原创从大幕后露头,正对应着《麦琪的礼物》里那个小伙子的一脸困愕:金表不知何处去,空余表链荡悠悠。

  再观戏剧理论评论这方论坛,往昔英才鸿儒际会,激扬文字,纵横四海,惜风声鹤唳,动辄得咎,空耗一腔热血一副笔墨;今朝盛景不再风流云散,论坛变祭坛,课题应景言不及物的戏剧宏论漫天飞,红包兑出的虚夸妄评乱花迷人眼。旧愁未去,新忧又来,几年间世界倏忽聚缩在人人巴掌里的一块小小屏幕上,作为科技进步的老牌“受难者”,“剧”变再度无可避免。自媒体更造出一个魔幻异景:每个手机使用者遽然变身为文字工作者、编辑家、评论员、传媒人……个个自说自话指点江山,各自成为宣传队与播种机……传统的权威话语,所谓的专业剧评,快速淹没消弭在这网络的汪洋大海中。

  值此之际,一本很本分、很规范、很严正的戏剧理论评论集意味着什么?喧嚣扰攘中,它能否被倾听又如何被倾听?《时代、审美与我们的戏剧——新世纪以来话剧文化观察》,这个标题就已透露它的范儿有多正,形有多端严。作者学术背景、观测位置、基础调研、现场考察、学理分析、数据归纳、概括研判、警示建议、感怀期望、拳拳之心……一个都不少,也足够诚恳、扎实、勤勉、坚执。小剧场、儿童剧、都市话剧、“原创焦虑”、西剧热潮,以至新媒体时代的戏剧评论……十年来剧坛种种多被涉及。2012年首次开启了全年话剧纵览评估后,继而5年坚持不懈直至2017年——这是当代话剧的一份影像核磁扫描兼状况分析报告,也算为这个特异的戏剧时代留存的一幅写真、一种标记。

  评判当下这个世界其实是异常困难的,揭开戏剧的实相同样不易——这或是属于它的一个新异与迟滞、突进与退行并置,繁盛与寂寥、大荟萃与大混杂共生的奇异过渡期,烟花漫天,碎屑一地——其后是白茫茫大地真干净,抑或柳暗花明又一村?

  话剧多数时候仍像一头隔绝在普通人生活和视野外的怪兽;当代文学的持久孱弱,一直影响着话剧的精神根柢。探索、先锋上世纪惊鸿一瞥,那是回春之际的喧哗与青春叛逆之年的骚动,但开始便是结束,解构之后一无所有,遍地瓦砾,空留名号;主流话剧江湖上十几个人、七八条枪的奇迹贯穿撑持了一个十年,又一个十年,再启一个十年……如一个超级僵固、了无生气的小小王朝。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创作花哨而虚空,批评剑指何方?

  环球同此凉热,世界范围内的戏剧也渐呈贫弱衰没之相。黄金白银时代已不可追,所戏称的“废铜烂铁”时代,确也与舞台上堆叠的这类后现代道具互为印证,它们阴郁、孤硬、峻烈、乖离的寒光,让人感到舞台的确有点冷。但戏剧是永恒的,新戏码也层出不穷——而戏剧之魂却未必始终藏伏于剧院,栖身于舞台,有时它游魂般飞离了舞台寄身他处,有时它貌似仍在演出现场,却在舞台上打盹、沉睡——戏剧家们对如何降伏掌控戏剧之魂,似乎显得越来越力不从心。

  感谢近年来外国戏剧来华演出这一热潮,其由2010年前后渐起,2014年中国举办第6届戏剧奥林匹克时达至高峰,继而在多种戏剧节、邀请展及英国国家剧院现场NTLive剧目的放映中渐成常态。它的显性之功首先是立刻填充激活暖热了各类新建剧院场馆,潜性之利在于滋养了一批势必作用于未来中国戏剧的青年观剧群体。

  由于戏剧现场演出的特殊性,这股热潮无疑来得有些晚,相较美术、影视等易于图像传播的领域甚或迟到了20年,而且因为是不期而至,文化准备不足,专业引导匮缺,机制不够完善,剧目也参差不齐。但它仍前所未有地赋予了中国戏剧以国际视野,一些已成大师经典及正在成为大师、貌似大师的国际戏剧家们和他们的剧目纷纷登临亮相,带来惊喜,带来困惑,驱赶着捆缚我们多年的妄自菲薄,也提示着当下人类戏剧的共同困境……戏剧的世界版图渐渐现出模糊的轮廓——此为中国戏剧提供了一个再次找寻自我、定位自我、确立自我的新的前提。资深前辈戏剧家曾将这一现象定位为新时期戏剧的“二度西潮”,认为堪比上世纪80年代伴随改革开放引进外国戏剧的第一次浪潮。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也正是《时代、审美与我们的戏剧》这部戏剧书稿中最具特色并值得赏读的部分。其中,波兰戏剧作为当代世界戏剧重镇,成为作者实地考察后展开个案分析的一只五脏俱全的小“麻雀”,这只小“麻雀”令人肃然起敬——它于不可为而为中的顽强挣扎与突围,理当成为我们为戏剧招魂的榜样。

  文| 不家食吉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