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平福来”:午门上的齐白石 写意•翰墨丹青-关东文脉 曹淑杰 2705357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清平福来”:午门上的齐白石 写意•翰墨丹青-关东文脉 曹淑杰 2705357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写意•翰墨丹青

“清平福来”:午门上的齐白石

2018-08-09 16:13 |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展览:清平福来——齐白石艺术特展

  时间:午门展厅(持续到8月12日)、西雁翅楼展厅(持续到10月8日)

  地点:故宫博物院

image.png

  2018年7月18日,齐白石登上了故宫“制高点”午门,遥望不远处文华殿中老师吴昌硕的个展,感慨万分。二十世纪金石书画的两位旗手,在进入二十一世纪的紫禁城里隆重相遇了。

  半生飘摇福终来

  “清平福来”,这个颇为综合而全面的齐白石艺术特展,不仅道出了齐白石一生的企盼,更说出了生活在二十世纪前半叶全体中国人的心声。

image.png

齐白石

  出生于1864年的齐白石,伴着清晚期的风雨飘摇,从湖南湘潭星斗塘闯出了一条极不寻常的艺术道路。在他去世前一年,1956年4月,世界和平理事会授予他年度“国际和平奖”。1952年他曾创作一幅《和平图》,一只墨鸽蹲伏在雁来红中,安闲自得。齐白石以鸽自喻,活到晚年,否极泰来。齐白石一生作画,巧夺天趣,融人生智慧于其中。晚年常喜以“清平福来”为题作画。本展第一幅作品,一老翁背身仰头,左手高擎一青瓶,引一蝙蝠展翅飞来。题款道:白石老人造像。画家明确告诉观众:这老翁就是我,我的福气终于盼来了。正如致谢“国际和平奖”所写:“……我爱大地上一切活生生的生命,因此花费了我毕生精力,把一个普通中国人民的感情画在画里,写在诗里。直到近几年,我才体会到,原来我追求的就是和平。”

image.png

《和平图》

  1957年去世的白石老人活了94岁,他没有虚度岁月,把一生的磨难与期许都写入画中。偌大的西雁翅展厅,有一幅小画极易错过,却极为重要。画由枯笔焦墨画成。一只蟋蟀迷失在稀疏的杂草间,微摆触须,翘紧尾尖,探头觅食。我们仿佛可以听到窸窣爬动的声响。此画名为“草间偷活”,题识写道:“己未后濒生所作,十二月二十日”。这是1919年齐白石在家乡遭遇兵匪劫难后的真实写照。战乱浩劫,宏大而沉重的主题,齐白石借小生灵诉说生之艰难。

image.png

《清平福来》

  齐白石一生创作最多的题材无疑是花卉、翎毛、蔬果和草虫。传统中国花鸟画中,除了表现生机勃勃的生命状态,或者吉祥如意等人生愿望外,齐白石极大地扩大了“花鸟画”的题材范围,将道义情操融入其中。许多过去文人画家不屑一顾的平凡物象,到他笔下个个绽放光彩。他画《出居声响》,长1米、宽仅15厘米的纸卷上,最右侧绘一只蝈蝈,刚刚被放出瓦罐,逡巡向左,中间隔了一大段空白,最左端下角钤一方大红印章“木居士记”,成了小虫前往的目的地。

  齐白石善用印章安排时空的呼应,他一生治印数量庞大,这场展览,北京画院从收藏的三百方印石中挑选了102方,一字排开,陈列午门正殿,观众若有时间,可一一品味文字内容。齐白石更擅长在题识中运用诗文,赋予平凡物件深刻内涵和鲜活情感。例如《柴耙》,窄窄一幅立轴上,题了长长的两段文字,右手:“余欲大翻陈案,将少小时所用过之物器一一画之。”左侧题诗:“似爪不似龙与鹰,搜枯爬烂七钱轻,入山不取丝毫碧,遇草如梳鬓发青。遍地松针衡岳路,半林枫叶麓山亭。儿童相聚常嬉戏,并欲争骑竹马行。”此图全以篆书笔法一挥而就,雄健苍劲,简洁率真而富于真切的生活体会。展厅中一方印相配——“以农器谱传吾子孙”,表达了他的农人本色。怀念家乡风物,他的诗文、画作、印石皆写满了乡愁。衡岳笋、松山菌、大白菜,是白石老人最喜欢画的三样蔬菜。展厅中《冬笋松菌》立轴,从上至下,画了大大小小15棵竹笋,都是湖南老家山上特产,鲜菌安插其间,同样大小错落。齐白石以浓淡两种墨色调配好竹笋之间的空间关系,以干湿表现从土里挖出的时间长短。即便从西方现代绘画构成的角度,这也是一幅精妙绝伦的佳作:点、面、线在自由自在地散步。这样的作品,想必齐白石也甚为满意,请看展柜有印两方:“老萍手段”和“接木移花手段”。大师也会以这种含蓄的方式洋洋自得一下。

image.png

《冬笋松菌》

  白石老人内心那份朴素情感,那份对家乡泥土的爱,对万物生灵的爱,总能一一入画,给人一种别样的审美体验。本展以四个板块,全方位多角度地呈现出齐白石勤勉艰辛的探索,心系故土的乡愁,老而不颓的豪情,刀锋印痕的心相。他有一印,“年高身健不肯作神仙”,勤奋耕耘砚田的一生跃然金石之上。《南瓜》图上,他写道:“昨日大风,不曾作画,今朝制此补足之,不教一日闲过也。”

  一生勤奋耕砚田

  仅以画虾为例,可知齐白石的用功。展厅中有三幅同一题材作品。在一幅画了12只虾的题跋中,他写道:“余之画虾,已经数变,初只略似,一变毕真,再变色分深浅,此三变也。”另一幅《芋虾图》上,画了5只虾,左侧芋叶旁,他写:“余画虾已经四变,此第五变也。”齐白石的虾闻名天下,原来是积五十余年不懈探索之功夫,才得此神形兼备。然而,一大家子人要养活,卖画换来柴米钱,何能清心寡欲,不为市场左右?齐白石深知不易,专门镌刻一方“何要浮名”,告诫自己守住“寂寞之道”(另一方印),方可成为独一无二的那一个画者。

   展厅中最令人惊叹的作品非一系列小虫莫属了。微微有些发黄的宣纸上,只画一只小虫,或蛰伏,或爬行,或寻觅,或飞翔,留下四周一片空白,却带给观众无限遐想。据猜测这一批精彩至极的写生草虫,是白石老人趁着眼神好、握笔稳时未雨绸缪之作,以应晚年主顾求画。届时他可根据买主需求在留白处添加花草。

  勤快,不仅勤在手脚,更在头脑。齐白石勤于求变,贯穿早、中、晚三段岁月,尤以56岁前后最为关键。他最终以金石入画,将拙味与喜庆祥和恰到好处结为一体,形成雅俗共赏的局面。展厅中有《鲤鱼争变化》,齐白石借“鲤鱼跳龙门”的民间传说,画了一幅小蝌蚪变成青蛙后的聚会,巧用此名,像个谜语,以幽默口吻表达了力争上游的精神追求。蝌蚪变青蛙与鲤鱼化为龙,究竟哪个难度更大,答案自在观众心中,更在白石老人的锲而不舍中。

image.png

  《鲤鱼争变化》

  齐白石从传统农业社会中来,一生研习与创作传统的诗书画,表现的却是家乡平民的感情。他少小时期贫穷困苦的生活,使之对中国底层人民的处境深有体验,并塑造了他的性格、人格和艺术风格。齐白石善于从丰富的传统中汲取精华,善于在与师友的交往中借鉴养分。他的作品充满了生活的睿智和人间的烟火气,这让他在那个或恪守传统、或追慕西方的艺术思潮中独树一帜。而他的平淡天真,他的天然之趣,皆源自其农民的出身。青少年时期的农耕生活,虽清苦,却令他永志不忘。齐白石最为有名的一方印“中国长沙湘潭人也”,被放大数百倍,安置在展厅进口处。故土是老画家一切创作的灵感之源。他还刻有“鲁班门下”和“木居士”等印,纪念自己早年的学艺生涯,以此为荣。

image.png

  《要知天道酬勤》

  若问名满天下、清平福来的齐白石一生有何后悔之事,他再次用诗、书、画、印,道出了心境。一枚大大的“悔乌堂”钤印,一幅《螃蟹图》题诗:“归梦难成寒夜水,黄茅堆子二亲遥。衰年强作无愁客,把酒吟诗对蟹螯。”尽管人生如此成功,齐白石却为不能守在父母身边尽孝而深深自责,他以诗书画印来赋得这永久的悔。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