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读书日到来之时,笔者看到了这样一则新闻:
吉林省图书馆迎来了特殊的客人:来自长春市儿童福利院的孩子,以及来自长春市宽城区诺亚之星特殊教育培训学校的孤独症儿童。
这个旨在为特殊儿童群体提供专属服务的系列活动,有一个动听的名字:“诺亚方舟”。
多么贴切的名字。
意蕴上来看,图书馆本就是保存知识的方舟;而从外观来看,这座矗立在绿涛之间的方方正正的图书馆,和“方舟”这两个字有种说不出的契合。
而你可能不知道的是,这艘满载知识以及温情的“方舟”,已经启航一百余年。
命途多舛的启航
吉林最早的图书馆,建于什么时候?
或许,我们要把目光投向两百多年前——在那个时代,书籍与知识,算得上是一种奢侈品。
嘉庆十四年,也就是1809年,经奉天学政的请求,嘉庆皇帝赐给各地的教育机构一批书籍;“御赐”的书籍,当然不可怠慢。当时的吉林将军秀林带动官绅捐款,在吉林市的文庙之中,修建了一座“尊经阁”,把皇帝赏赐的30多部书籍保存起来。
这座“尊经阁”,也被认为是有据可查的吉林省内最早的官修藏书楼。
十几年之后,道光五年(1825年),吉林将军富俊奏请皇帝再次赏赐了一批书籍,这间“尊经阁”的藏书,达到了48部、178套。
吉林文庙旧照 资料图片
不过,这座藏书楼,却和现代意义上的图书馆相去甚远。
毕竟,除了士子,普通的百姓只能远远观望——这座藏书楼的门口,横着一道难以逾越的门槛。
而吉林的百姓们想要迎来一座真正意义上的公共图书馆,需要再等上一百年。
20世纪初的清朝,江山已经处于风雨飘摇之际。为了扭转局势,清政府不得不做出一系列改变。
改革文教制度,成为一项重要举措。各个省份,开始了修建新式学校以及图书馆的热潮。
宣统元年(1909年)闰二月,吉林省提学司提学使曹广桢,向时任东三省总督兼管将军事务锡良、署理吉林巡抚陈昭常提出了一条建议:仿照直隶、江西等省,在当时的省城吉林市设立一座图书馆。
这条建议,获得了广泛的支持。奏折上报朝廷后,很快收到朱批,批语很简单:
“学部知道,钦此。”
在皇帝的批准之下,这座图书馆,开始了热火朝天的建设。
图书馆“会办”曹廷杰的任命文件 资料图片
促成这座图书馆修建的,是许许多多爱书的人。
例如曾任吉林交涉使、民政使的邓邦述。
作为清末民初的大藏书家,邓邦述的家族就拥有不少著名的藏书楼:邓家拥有“青黎阁”,他的妻子所在的赵家,则拥有著名的“天放楼”。
又如直接倡议修建图书馆的曹广桢。
在修建图书馆的过程中,对图书馆痴迷热爱的他,将自己珍爱的藏书如数捐出。
还有图书馆的第一任“会办”(职官的副职),著名学者曹廷杰。
在两份委任文件中,前一份写道:“曹廷杰任图书馆会办,月薪150两”;后一份则变为“曹廷杰热心公益,派委图书馆会办,不支薪水”。
作为一个并不富庶的省份,这座图书馆的修建,一切因陋就简。最初,人们计划征用省垣东北初等小学堂的两所房屋,后来,则改将高等审判厅的房舍作为图书馆馆舍。
图书馆藏书的来源,也非常广泛:除了曹广桢的捐书之外,许多书籍也纷纷调拨而来。江南机器制造局捐助了图书185种,吉林官书印刷局捐助了书籍28种……
在这群爱书人的推动及支持之下,吉林省终于迎来了历史上的第一座公共图书馆。
比国家图书馆的前身“京师图书馆”,还要早上两个月。
清末官办图书馆成立时间
但是,这座图书馆的命运并不顺利。
仅仅落成两年多,便遭遇了一场灭顶之灾。
宣统三年(1911年)四月十日,吉林市内刮起西南风。城内一家饭店不慎起火,火借风势、迅速蔓延,因为当时的房屋、围墙均为木造,顷刻之间,全城沦为一片火海。
这场大火,足足燃烧了两天两夜,全城房屋的三分之二受灾。此劫之中,城内地方审判庭、检察厅、省监狱、巡警局、工程局、电报局、官医院等机关均被付之一炬,图书馆也未能幸免:藏书楼、阅书室、陈列所、发售所纷纷起火,东西厢房24间、板房2间、藏书楼1座,图书数千种,均化为灰烬。
1911年,火灾后的吉林市 资料图片
这座顽强的图书馆,很快重建了起来。
经过批准,以原满蒙中学堂多余的14间平房作为图书馆馆舍,接收了奉天图书馆捐赠的部分图书,这座简陋的图书馆重新恢复了开放。
不过,这座图书馆并没有等来计划中的重建。
伴随着清朝覆亡、民国建立,由于财政始终处于困难之中,吉林省立图书馆一直艰难维持——从1912年到1931年,十几年间,这座图书馆更换了15名馆长。
直到20世纪30年代,经过缓慢的恢复,这座图书馆才逐渐发展起来。1930年,图书馆终于迎来了扩建,馆内的藏书,也达到了3.6万种、6.5万册;在新馆落成开放之夜,馆内还张灯结彩,举办了盛大的灯谜晚会。
但是,在灯火之间逛展、猜谜的人们不会想到,一年之后,另一场劫难即将降临。
伴随着“九一八”事变的爆发,东北三省沦陷于日寇的铁蹄之下。在日本帝国主义残酷的文化侵略政策之下,图书馆内,大约四分之一的诸多典籍及藏书被日寇禁毁。这座图书馆,也迎来了自己的至暗时刻。
跨越百里的迁徙
历经十几载浴血奋战,抗战终于迎来了胜利。
这座图书馆,也由国民党吉林市政府接收并管理,并在1947年,迁馆于吉林市通天街42号。
不过,这座图书馆的管理依然是一片混乱——为了弥补儿童阅览室的藏书不足,图书馆还打算征集全市小学三年级以上学生作文,每班五份,作为阅读资料;而与此同时,大量伪满时期馆藏的杂志、公报当成废纸出售,2500斤宝贵资料,就这样散落无踪。
1948年,伴随着吉林市获得解放,这座图书馆也重新迎来了“春天”。
教师学生、知识分子、技术人员、工人农民……百废待兴的城市,到处都是渴求知识的人。为了让这座图书馆能够顺利运转,当时的吉林市政府在并不阔绰的条件下,为这里调拨了大量的物资:冬季每天200斤煤,每个月700斤高粱……
20世纪50年代,位于吉林市的省图书馆旧照
1954年,吉林省的省会,从吉林市迁往长春市。这座图书馆,也随之迁往长春;所留下的馆址,成为了后来的“吉林市图书馆”。
当时的长春,决定新建一座建筑,迎接这座图书馆的到来。
最初的地点,是人民大街沿线。不过考虑到这一位置靠近主要街道、市面繁华噪音太大等原因,这一方案并未获得通过。
当时的文化局、市建委经过商议,决定把选址改为新民大街东侧。
当时的报告中这样写道:“(此处)环境清静,交通称便,南侧工农大路通电车,北侧解放大路通汽车,占地面积较宽敞,适于绿化和今后的发展,并距几处高等学校也近……”
于是,陪伴吉林人民五十余年的“老省图”,就此开始了建设。
摄于20世纪50年代的吉林省图书馆 资料图片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座建筑很具有“迷惑性”——哪怕是“老长春”,也有不少人把它误认为是“八大部”之一。
毕竟,它的设计风格,和新民大街两侧的历史建筑融合得太完美了。
而今天我们能够见到如此风格的“老省图”,实在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建筑的设计师,是长春市建筑设计院的卜毅——长春还有许多著名建筑,也出自于他的手笔:例如吉林省宾馆与南湖宾馆。
但在省图书馆的设计过程中,他却遇到了巨大的困难——连续两版设计方案被否决,当时的省委、省政府给出了这样的意见:新的图书馆,将是新民大街上的地标性建筑,要建设出中国人的气势来。
而为了设计好这座图书馆,卜毅多次赶赴北京,向建筑大师梁思成求教。在梁思成的指导下,卜毅开始了第三版方案的设计。
图书馆“大屋顶”的设计草图 资料图片
新的方案,选择了具有中国古典风格的琉璃瓦、双层大屋顶;建筑古朴雅致,与新民大街两侧的历史建筑浑然一体、水乳相融。
这是一套非常冒险的方案。
好在,顶住了重重压力,这一方案获得通过。稍有变化的,是为了响应当时厉行节约的政策,建筑屋顶由设计的双层改为了单层。
1960年,吉林省图书馆开馆纪念仪式 资料图片
1960年元旦,吉林省图书馆举行了隆重的开馆典礼。
在掌声与爆竹声中,从午后1点到晚上6点,共有1240名读者步入这座装满知识的殿堂,成为这座图书馆的第一批读者。
几十年间,这座建筑,与许许多多的读者,结下了不解之缘。
吉林大学校务委员会副主任、东北振兴发展研究院院长邴正教授,曾经这样回忆他在这座图书馆中度过的岁月:
那时,省图书馆离我所在的中学不远,放学后或星期日,常约同学到省图求书。中学生没有借书证,只好到阅览室浏览杂志、画报和报纸……久而久之,在省图读书,就成为于今可资回忆的中学时代一道宁静而温馨的风景。及上大学,我就是在省图的阅览室里,借助大量的参考文献,完成了我的学年论文、本科毕业论文、硕士、博士论文……
这座矗立在新民大街旁的宏伟建筑,就这样静静地,陪伴一代代吉林人从求学到工作,再到退休;从年少到盛年,再到老去。
2003年的吉林省图书馆,座无虚席
面向未来的航程
进入新世纪以来,这座图书馆的躯体,逐渐显得有些老迈。
2009年,这座饱经沧桑的图书馆,迎来了自己的百岁生日;而同一年,一座新馆,开始在长春的城南动工。
吉林省图书馆 来源:视觉中国
2013年,陪伴吉林读者五十多年的“老省图”宣布闭馆;2014年——也就是十年之前的9月28日,吉林省图书馆新馆正式对读者开放。
这座新馆,总建筑面积53713平方米、总占地面积4.47万平方米,地下一层,地上五层,藏书规模为500万册、阅览座位3000个、网络结点4000个、日均接待读者能力6000人次。
43万册馆藏古籍线装书,是这座图书馆的无价之宝。其中诸多唐人写经、宋元明刻本、稿抄本及名家批校题跋本,堪称稀世珍品;民国书刊12万册,伪满资料5万册,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更难能可贵的是,如今的省图书馆,正在日益向着“无障碍”的方向发展着。
今天,流连在这座崭新建筑中的,不仅仅是查阅资料的学者、赶制论文的学生、充满好奇的孩子,你还能看到须发皆白的长者,摇着轮椅的青年,以及戴着墨镜的盲人。
这艘启航百年的方舟,曾历经暴风骤雨的洗礼,曾遭受熊熊烈焰的吞噬,也曾一度隐没在汹涌的波涛之中。但它始终不曾沉没,而是顽强地穿越重重惊涛骇浪,驶向风平浪静、雨霁天青的今天,静静地停泊在你我身边。
“如果世界上有天堂,那一定是图书馆的模样。”
看到省图书馆内,那些静谧、平和而又温馨的画面,阿根廷诗人博尔赫斯的这句名言,或许会浮现在你的心头。
读书,能够带给我们什么?
毕竟,书籍拥有着神奇的力量。它能够在黑暗中,给人以力量,能够在寒冷中,给人以温暖,能够在绝境中,给人以希望。
在吉林省图书馆里,就曾经上演过这样一个故事。
1958年,吉林省图书馆曾迎来了一个落魄的馆员。
他叫张松如。此时的他,正处于人生的最低谷。但即便是面对残酷的命运,他依然没有放弃对生活的希望。振作精神、与书为伴,《中国哲学史》《中国思想史》《老子》《庄子》《史记》等著作以及典籍,陪他熬过了这段最为艰难的岁月。
多年之后,他这样回忆这段时光:
“曾得有机会在吉林省图书馆工作了三年,这三年,给我留下了相当深刻的印象。
在这一段时间里,我虽然没有做出什么贡献,但对我个人来说,确实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身体锻炼得更结实了。二、在这三年中,是我初步地了解图书馆的业务是很丰富的,它的责任是很重大的。这是我每当听到或想到‘图书馆’这个词,便像听到一位‘亲友’的名字似的那么一种感受,感到亲切。
在省图书馆期间,是我一生中读书最多的时期。”
可能你对“张松如”这个名字感到非常陌生,但你一定听说过他的笔名:
“公木”。
更一定听到过他的作品:
《中国人民解放军进行曲》《英雄赞歌》。
公木在吉林省图书馆时的工作证 资料图片
如果此刻的你,正遭遇失意与烦恼,不妨读读公木在人生中最为灰暗的那段时刻,提笔写下的一首小诗:
我从昨天来,我到明天去。告别长庚,奔赴启明——长庚已经隐没,启明还没显形。
我从昨天来,我到明天去。头上乌云,脚下泥泞——乌云遮断星月,泥泞泛起榛荆。
我从昨天来,我到明天去。拨开黑暗,咬紧寒风——寒风吹凉发僵,黑暗泼墨染浓。
我从昨天来,我到明天去。背离长庚,面向启明——长庚沉落天外,启明闪现心中。
诗歌的落款,则是:
“1960年冬于长春,吉林省图书馆。”(作者:郭帅)
参考资料:
《吉林省编年纪事》《吉林省志·教育志》《公木年谱》
《吉林省立图书馆概况》
《吉林省旧志资料类编》
《吉林省图书馆百年馆庆纪念文集》
《船营文史资料》
李天骄 《吉林省图书馆旧址保护与利用研究》
*文中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编辑:曹淑杰
审校:齐 智
监制:张彦梅
海报:魏向阳
声明:本文为中国吉林网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