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伪满“大陆科学院”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应化所”,在众多科研人员的呕心沥血之下,不断茁壮成长。
与此同时,院内旧有的建筑,日益难以承载这座机构的需要,不久之后,这座建筑的北侧,一座民族风格浓郁的建筑拔地而起,并在此后的几十年间,成为“应化所”最具代表性的地标。
这座建筑,就是长春“应化所”的主楼。
建筑档案
建筑名称:长春“应化所”主楼
建筑坐标:人民大街5625号
建筑面积:11590平方米
建成日期:1962年
设计单位: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院
施工单位:吉林省第一建筑公司
建筑用途: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文保等级:吉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典雅的建筑
1959年3月7日,时任“应化所”所长的吴学周在日记中记下了这样几行字:
吉林省委并转长春:我院应化所研究包括许多国家重大尖端任务,而房子甚感不足,院特准建造大楼,器材准备都已就绪,惟望予大力支援,准予开工。
1954年6月,吴学周被任命为所长后,参考国内外科学发展的经验,对所内的制度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在这一年,长春应化所确定了合成化学、有机化学、无机化学、物理化学、分析化学、农产化学,六大学科方向。在他的领导下,长春应化所又创办了长春化学学院和中等化学专科学校,用以培养科研人才。同时创办《应化集刊》,为广大科研工作者的学术交流搭建了一个宽阔的平台。
此时,历经十年发展,这座研究机构已经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一支重要力量。
三年之后,一座典雅的建筑在昔日伪满“大陆科学院”旧址北侧,仅仅百余米处宣告竣工。
这座建筑由中国科学院建筑设计院设计,吉林省第一建筑公司施工。建筑采用传统的对称式布局形式,地下一层,地上五层,局部六层,钢筋混凝土结构,建筑带有浓郁的传统建筑风格,水泥浇筑的挑檐处镶嵌着绿色的琉璃瓦,外墙则贴有黄色、白色的瓷砖装饰。
建筑业内认为,这是一项民族传统建筑形式与现代建筑风格紧密结合的大型科研建筑工程。 这座典雅的建筑,也被人们列入新中国成立之初的“长春十大建筑”。
今日建筑外景 资料图片
荣耀的见证
在此后的几十年里,这座应化所的主楼见证了吴学周先生在日记里所提到的一系列“国家重大尖端任务”,在这座大楼筹备、建设的过程中,一项重要的任务落在了应化所的肩头——为中国“两弹一星”的研制担负科研攻关。
对于火箭的燃料,当时曾有许多种方案,北京化学所、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大连化学物理所建议,研制硼氢化合物高能燃料,长春应化所则建议研制“偏二甲肼”燃料。最终,卫星攻关技术总负责人钱学森决定采用长春应化所的方案,并要求应化所在1959年底,拿出一吨供火箭试验使用。
当时的文献上,几乎查不到有关这种燃料的信息,只能通过实验室反复试验,才最终确定了合成路线。
以此为开端,长春应化所在火箭推进剂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研发的固体推进剂品种达到当时世界先进水平,广泛用于“两弹一星”等我国航空航天事业。
1980年5月18日,我国第一枚洲际运载火箭发射成功,这枚火箭使用的固体推进剂,就来源于长春应化所的研究。
我国第一枚洲际运载火箭发射成功后,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向长春应化所发来贺电 资料图片
在这座院落之中,诞生的重量级研究成果还有许多:
1982年,我国第一台核磁共振谱仪在这里诞生,这一成果获得了中国科学院科技进步一等奖。
1985年,长春应化所发明的“顺丁橡胶工业生产新技术”获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使我国在世界上首次实现100%替代天然橡胶。
与此同时,应化所还向着市场化的广阔天地率先起步。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长春应化所开始进行改革,选择一批有市场前景的项目,兴办企业、公司进入市场。
1997年9月,“长春热缩”公开发行3000万A股股票,应化所为第—大股东。同年10月7日,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成为中国科学院系统第一家所办企业上市公司……
几十年来,长春应化所共计取得科技成果1200多项,其中重大科技成果450多项,创造了百余项“中国第一”;申请国内、国际专利4400余项,发表第一单位科技论文20000余篇,专利申请、授权数和论文被SCI收录引用数持续位居全国科研机构前五位;已有32位在应化所工作和学习过的优秀科学家,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和发展中国家科学院院士。这座院所也被人们誉为“中国应用化学的摇篮”。
尽管,这些研究与成果诞生于分布在园区之内的各个实验室与建筑中,但作为应化所的象征,提起这里诞生的一项项“第一”以及一项项成就时,人们脑海中闪过的几乎都会是这座古朴主楼的形象。
应化所主楼照片 资料图片
岁月的记忆
在见证了长春应化所无比辉煌的发展历史同时,这座建筑本身也成为了这段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
2009年,长春应化所主楼由长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第八批市级文物保护单位。2014年,由吉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第七批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作为城市的重要地标,这座优雅而舒展的建筑在以长春为背景的文艺作品中屡屡出镜。在近年的热播剧《人世间》中,这座装满故事的建筑就曾作为剧中人物“周秉义”的办公楼,成为这部东北年代剧中的一处舞台。
在长春人民的心中,这座漂亮而又古朴的建筑不仅仅是“应化所”的象征,更是城市街边再熟悉不过的美丽景致。
几十年来,它一直伫立在人民大街沿线茂密的林木环抱之中,当汽车在笔直的街路上驶过,人们偶尔会透过车窗,瞥见这座建筑在树影之间,转瞬而过,阳光洒在秀美的碧瓦飞檐间,温暖而耀眼,而新的传奇与故事正在这座历史建筑中酝酿、谱写。(作者:郭帅)
参考资料
房友良 《长春街路图志》
长春市规划局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春》
李之吉 《长春近代建筑》
倪嘉缵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志:1948~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