伪满“大陆科学院”:对城市影响深远的“不知名”建筑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31777
伪满“大陆科学院”:对城市影响深远的“不知名”建筑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931777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伪满“大陆科学院”:对城市影响深远的“不知名”建筑

2025-03-19      来源: 中国吉林网

   在长春,有一座建筑,由于坐落在一处科研院所的院落中,为茂密的林木所遮掩,因而即便是很多“老长春”,对它也知之甚少。

   而这座建筑,却对这座城市的未来,产生过相当深远的影响。

  这座建筑,就是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旧址。

       建筑档案

  建筑名称:伪满洲国“大陆科学院”(“新京”本院)

  建筑坐标:人民大街5625号

  建筑面积:5886平方米(本院主馆)

  始建日期:1937年(本院主馆)

  建筑用途: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文保等级:长春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规模庞大的机构

  中国的东北,是一片物产丰饶、资源丰富的宝地。

  近代以来,这片土地所蕴藏着的财富,愈加被列强所垂涎。

  日俄战争之后,日本侵略者在南满铁路沿线建立起了多个研究机构,对东北经济资源进行勘察、研究。不过,这些机构组织上非常分散,也没有统一的部门领导。

  在发动九一八事变侵占东北土地后,为了满足日本帝国主义全方位掠夺东北资源的目标,日本的官员、学者开始提出了这样一个构想,立足伪满洲国,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自然科学研究机关。

  1935年3月22日,也就是差不多九十年前的这个时候,伪满洲国政府发布《大陆科学院组织规程》,正式设立“大陆科学院”这一机构。

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建筑  资料图片_副本.jpg

20世纪30年代拍摄的建筑  资料图片

  这是一个庞大的科研机构,仅在长春的总部,从1936年至1941年,就有共计18栋房舍完成建设。其中,规模最大的核心建筑“本馆”建于1937年7月,建筑的设计者是日本著名设计师内藤资忠。除了这座“本馆”之外,他还曾参与了大连火车站以及日本京都大学多座建筑的设计。

  这座“本馆”建筑采用非对称设计,为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建筑。构造非常坚固,地下一层、地上三层,建筑面积5886平方米。

1939年拍摄的主馆  资料图片_副本.jpg

1939年拍摄的主馆  资料图片

  这一机构名义上直属于伪满洲国“总理”,但实际上,却始终由日本人管控。

  自成立之日起,这里就成为日本侵略者对中国东北地区进行经济侵略、资源掠夺的重要工具。

  一批批顶尖的学者被派遣到这座机构之中开展研究,世界知名的维生素研究专家铃木梅太郎博士就曾在这里担任第二任院长。这一机构的研究领域广泛,涵盖物理、化学、生物、地质等学科。

  日方宣称,即使日本国内的理化学研究所、东京工业试验所也无法与之相比,为亚洲不多有之综合研究机构。

      掠夺资源的鹰犬

  在这所机构所涉及的诸多学科中,化学是其为重要的研究方向。

  根据当时日本学者的回忆,化学方面的研究是大陆科学院的一个强项,尤其是有机化学与无机化学。不仅其研究队伍阵容强大,而且它们的研究业务在全院也是非常出色的。

  从这一机构中研究室的设置来看,有关化学的研究力量也最为集中。在各个研究室中,成立最早、力量最强的是有机化学研究室。它的主要任务是对有机化学工业、药品进行分析研究,在“大陆科学院”中占有较高的地位。

“大陆科学院”内部的研究室  资料图片_副本.jpg

“大陆科学院”内部的研究室  资料图片

  除此之外,直接以“化学”为名的研究室还包括农产化学研究室、林产化学研究室、畜产化学研究室、生物化学研究室、无机化学研究室、电气化学研究室,几乎占据了所有研究室的三分之一。

  除此之外,这座机构中还设有许多其他学科的研究室。包括燃料研究室、冶金研究室、建筑研究室、防毒研究室、上下水研究室、土木研究室。

伪满“大陆科学院”旧照 1资料图片_副本.jpg

伪满“大陆科学院”旧照  资料图片

  在这一机构之中,不仅领导权完全由日本人掌控,大多数专业研究人员也都是日本人。后期虽有少数中国籍职员加入,也主要是研究士等初级人员或普通事务员工。

  科学院主要的研究课题也围绕各种资源的勘探与利用而开展。曾在这一机构工作、后来曾任应化所所长的孙书棋回忆,1943年在其79项持续研究项目和37项所选课题中,绝大多数都是针对性强的、同东北地区的资源利用和经济调查密切相关的应用性研究,而属于应用基础的却只占少数 。

  在成立之后的十几年间,这个庞大的机构取得了许多研究“成果”。截至1942年末,这一机构共发表具有应用价值的论文109篇,取得了众多日本及伪满的专利机构的研究成果。不仅直接助力日本侵略者掠夺中国的矿产、农业、林业资源,它的诸多机构还曾服务于日本军队的化学武器、细菌武器研发。

  但这些研究,并不能改变日伪政权覆灭的结局。根据曾在日伪机构工作的人员回忆,

  日伪政权倾覆之际,素有伪满洲国“黑夜皇帝”之称的日本特务、“满映”的理事长甘粕正彦曾从“大陆科学院”要来1000包氰化钾,试图鼓动在长的日本人“玉碎”。最终,他疯狂愿望并未实现,那包白色的粉末,最终只留给了他自己。

  随着日本无条件投降,这座研究机构的历史也画上了句号。

伪满“大陆科学院”旧照  资料图片1_副本.jpg

伪满“大陆科学院”旧照  资料图片

命途多舛的建筑

  日本投降后,这所机构被中苏共同成立的“中长铁路”理事会接收。

  随即,由国民党东北行辕行政委员会接管。伴随着国民党反动派挑起内战,这座建筑在战火中受到重创。

  1946年,东北民主联军第一次解放长春时,曾与困守这座建筑的守军发生激战。

  据曾参与这场战斗的战士回忆,“大陆科学院”的火势很大,一些窗口滚着浓烟,烧得啪啪直响,大家向这座被战火损毁的大楼走去,借着火光,看到楼内到处都是各种仪器、资料,房间里还摆着一排排大玻璃柜子,有些已经打碎了,里面装的是各种珍禽异兽的标本,其中有老虎、狗熊、梅花鹿、鲸鱼……大家是第一次看到鲸鱼,面对这个庞然大物,都感到非常新奇。“

1947年,地图上的“大陆科学研究院”  资料图片_副本.jpg

1947年,地图上的“大陆科学研究院”  资料图片

  东北民主联军撤出长春后,这座建筑曾被国民党军队用作马厩。1948年10月,长春最终获得完全解放之时,这片建筑已是面目全非。

  解放初期的报刊留下了这样的描述,“能看到的只是残破的楼房,摔坏了的仪器,楼里面半尺多深的马粪……这个伪满洲国时的‘大陆科学院’,被破坏得体无完肤。

应用化学的摇篮

  1948年12月1日,东北行政委员会接管了原伪满“大陆科学院”,在一片废墟上,组建了“东北工业研究所”。

  在那个各类设备极其短缺的年代,科研人员们在这座荒废的建筑中,四处翻找损坏严重的摄谱仪、过期已久的感光板……每一样破旧器材的发现,都会令他们如获至宝。

  1949年9月,这一机构更名为“东北科学研究所”。在当时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这个年轻的机构开启了各种研究 。

  50年代,新中国第一块合成橡胶氯丁橡胶,就诞生在这座机构中。

新中国第一块合成橡胶 资料图片_副本.jpg

新中国第一块合成橡胶 资料图片

  与此同时,研究所承担了国家下达的钢铁、钨矿、钼矿、锡矿等矿产分析任务,其中的“稀土小组”开始从独居石提取钍和稀土元素,为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做出了突出贡献。

  1952年,时任中国科学院院长郭沫若曾来此视察并题词。东北从事科学研究的同志们,很能配合实际需要,使科学研究能为工业、农业、国防等

  各方面的建设事业服务,成为新中国科学工作者的先锋。

应化所学术委员会在门廊前合影 资料图片_副本.jpg

应化所学术委员会在门廊前合影 资料图片

  同年8月,这一机构归属于中国科学院,改称“中国科学院长春综合研究所”。

  同年12月,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研究所自上海北迁长春,以物理化学家吴学周为首的43名科技人员,千里迢迢北上长春。

 1950年,吴学周(前排左三)、竺可桢(前排右四)、庄长恭(前排右二)、沈青囊(后排右一 )来所调研合影_副本.jpg

  1950年,吴学周(前排左三)、竺可桢(前排右四)、庄长恭(前排右二)、沈青囊(后排右一 )来所调研合影

  1954年6月,中国科学院决定,将长春综合研究所的化学部分和北迁长春的中国科学院物理化学所合并,组建“中国科学院应用化学研究所”,

  简称“应化所”。

  几十年间,这一机构历经7次易名、30余次整合,及成批成建制地援建、组建一批新兴的科研院所和公司企业,被誉为“中国应用化学的摇篮”。

  而被人们称作“本馆”的这座建筑,在见证了这一机构发展与壮大的同时,其躯体也不可避免地衰老、沧桑。

  2006年起,这座建筑进行了一次大规模的整体维修。2009年,主体建筑完成了修缮。

修缮之后的“本馆” 资料图片_副本.jpg

修缮之后的“本馆” 资料图片

  不过,在更多市民的印象中,此时的这座建筑已经不是“长春应化所”最具代表性的建筑。

  因为,新中国成立之后,在这座建筑的北侧,另外一座更具辨识度的建筑拔地而起。那就是新中国成立初期,名列“长春十大建筑”之一的“长春应化所”主楼。

  围绕这座“新楼”所发生的,则是另外一段精彩的故事了。(作者:郭帅)

应化所111_副本.jpg

      参考资料

  房友良 《长春街路图志》

  长春市规划局 《中国历史文化名城——长春》

  李之吉 《长春近代建筑》

  倪嘉缵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所志:1948~1986》


  初审:曹淑杰   复审:张彦梅 终审:陈尤欣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