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造“经典共产党人”荧屏形象 文创产业-文化 曹淑杰 3131298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塑造“经典共产党人”荧屏形象 文创产业-文化 曹淑杰 3131298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文创产业

塑造“经典共产党人”荧屏形象

2020-05-15 15:18 | 来源: 文艺报

  观看电视剧《谷文昌》能够感受到主创团队的诚意和情怀。英模剧在弘扬主旋律剧中有特殊的难度,主要因为它是“实名制”的,艺术想象的空间受到限制。《谷文昌》中的主人公原型谷文昌,正像习近平总书记点赞谷文昌时谈到的,为官重“潜绩”不求“显绩”,比如种树,十年八年看不到效果,但他为后代造福,几十年后,东山变荒漠为绿洲。谷文昌的事迹并非情节性很强的电视叙事元素,而是在平淡中包含着伟大。选择这一题材,弄不好就会陷入吃力不讨好,或者叫好不叫座的尴尬。国家话剧院的创作团队充分认识到谷文昌精神在新的历史坐标中具有非凡的时代意义,在成功演出了《谷文昌》话剧后,又以强大的创作阵容投入电视剧《谷文昌》的创作中。剧集以现实主义的手法,在忠实还原谷文昌事迹的同时,成功推出了一个“心中有党、心中有民、心中有责、心中有戒”可称为“经典共产党人”的形象。尤为可贵的是,剧集不仅成功营造了“第一现实”,还成功地创造了“第二现实”,即让人物成为了真正的艺术意义上的人物形象。剧集中谷文昌的形象在忠实还原人物原型的基础上经过艺术升华,达到了情感上打动人,性格上吸引人,思想上震撼人的效果,成为弘扬主旋律英模剧的一个崭新的荧屏形象。

  现实主义创作的一个基本遵循,就是在典型环境中写好典型人物。《谷文昌》以纪年的方式对题材进行了三重开掘。谷文昌南下到参加解放东山的战斗后,留在东山参加土改成为地方干部。他任区长、县委组织部长时,遇到的一个政策问题就是国民党败退大陆时抓壮丁留下的家属。这些家属因定性为“敌伪家属”,生活困难甚至有人上吊自杀,当然也不能成为建设新东山的积极力量。面对这种情况,谷文昌认为她们也是受害者,可以通过“换帽子”调动她们的积极性,这在当时的条件下难度非常大。剧集用了相当篇幅书写谷文昌为了能够换这个帽子找领导,不介意其他人的反对,以及可能给他戴上立场问题帽子的危险,最后上级终于批准“兵灾家属”的做法在东山试行。东山老百姓将国民党和共产党作比,积极性一下子就调动起来了。她们不仅参加恢复生产的劳动,在其后清除国民党特务和协助解放军消灭窜犯大陆的国民党军也立了功。谷文昌的话“不把人民拯救出苦难,共产党来干什么?”正是开掘题材的点睛之笔。

  如果说这是谷文昌为东山老百姓实打实做的第一件大事,那么第二件大事就是防风治沙。这是剧集对题材的第二重开掘。东山风沙严重影响当地老百姓生活,“沙虎”来时甚至一夜间就埋掉几个村子。谷文昌带领东山群众治沙,立下铮铮誓言:“不治服风沙,就让风沙把我埋葬”。他百折不挠,屡败屡战,东山终于战胜了沙害。为了彻底改变东山面貌,他又带领群众在岛上种木麻黄,倒春寒使20万株木麻黄一夜枯死,他不信改造环境“比我们解放一个新中国还难”,硬是啃下了这块骨头。剧集对题材的第三重开掘是谷文昌带领东山人民把隔海的八尺门连上大陆,他有一整年都是吃住在坝上,最后终于实现了岛陆相连。不难看到,谷文昌在东山干的都是前人不敢想、不能做的事,更是前人吃苦、后人乘凉的事。剧集通过对题材的深入开掘和点题,使一位“为民高擎一把伞,为民敢扛一片天”的党的干部形象在荧屏呼之欲出,完美诠释了东山人民何以会“先拜谷公,后拜祖宗”?谷文昌的故事虽然不是发生在当下,但厚重的蕴含却具有不容置疑的现实观照,《谷文昌》在引导社会主流价值观上起到的见贤思齐的“硬核”作用,不也见之于今天抗疫斗争的攻坚和决胜时刻那些“最美逆行者”身上吗?作为一部艺术上“不将就”的品质剧,《谷文昌》在塑造“经典的共产党人”谷文昌形象时,为了让人物有温度、接地气,还成功设计了人物的情感线和性格线。谷文昌在处理家庭、亲人时公私分明。谷文昌就是不能安排儿子进公家系统,连公家的自行车都不让女儿碰,常年一身旧军装,始终保留着战争年代的作风,一有情况就住在办公室。当敌特来骚扰东山时,他主动配合驻地解放军主力团成立县民兵总指挥部,在抓特务和歼灭来犯之敌中冲锋在前,差一点被特务暗杀。军人本色是谷文昌形象的一个亮点。除此以外,在老领导林岭东面前“耍赖”要枪,追求妻子史英萍时耍小心眼,和儿子的误会与理解,这一切都说明,《谷文昌》不是那种平庸的“英模光荣榜”,而是在创作上实现了从生活此岸到艺术彼岸,人物关系从现实逻辑到艺术逻辑的升华。惟其如此,谷文昌这个形象才既具人格魅力又有艺术光彩,是以往焦裕禄、王进喜、孔繁森、杨善洲等共产党人荧屏形象的延续,是当下弘扬主旋律英模剧创作的一个重要收获。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