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东汉石棺白猴像
知名古代艺术史学者巫鸿考证认为,白猿传说表现了大主题:“猿精劫持妇女”和“二郎神降服猴精”。
“齐天大圣孙悟空的原型源自四川。”著名艺术史学家巫鸿教授,通过考察四川汉代的石刻这样说。
巫鸿的依据是,孙悟空原型起源于四川的白猿传说,它表现了两个主题:“猿精劫持妇女”和“二郎神降服猴精”。
“这两个主题,在东汉以后又从四川传播到中国其他地区。为以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和宋元神怪故事为题材的绘画、戏剧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巫鸿说,源于四川的这两个有关猿猴的主题故事,发展的顶点是吴承恩在其《西游记》中所塑造的一个新型的、英雄的猿猴。
他认为,这一新形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为过去300年中以猿猴为题材的文学、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新的基础。
对于巫鸿教授的这一观点,中华书局文学室编辑、西游记校注者李天飞表示赞同。
李天飞说,西游记中的孙悟空是两套故事,即南方的猿精“某大圣”故事加上北方护送唐僧取经神猴“某行者”的故事,杂糅而成。
“闹天宫的齐天大圣,和取经的孙行者,本来就是两个猴。两套故事是两拨人写的,大概是在元代的时候被整合到一起去的。”李天飞说,这也解答了很多读者的疑问为何“闹天宫的齐天大圣能大战十万天兵,而取经的时候孙行者反倒动不动就被打得一塌糊涂。”
四川石像
代表白猿传说的早期版本
巫鸿是著名艺术史学家,学贯中西,他的研究融合了历史文本、图像、考古、风格分析等多种方法,对理解中国古代不同材质、时期、主题的美术作品都颇有启发性。
在《礼仪中的美术》一书中,巫鸿详细论述了四川汉代艺术中的“白猿传”画像的艺术流转,并认为《西游记》中的猿猴形象即源于此。
巫鸿说,四川汉代的一些画像石内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提供对这些特殊形象的图像学解释,而且可以为我们思考中国早期叙事文学与叙事绘画之间关系的一般性问题提供一些线索。
新津石棺相对完整的一块 内江东汉白猴像
巫鸿首先提到四川发现的四块画像石。
在四块画像石中,其中新津的两块是石棺残片。对于这两块残片,有说法称,1949年以前,在新津发现后,被古董商分割,卖到成都。所以其中一块已经破碎,5块残片拼凑的画像不是很完整。完整的一块,宽62.5厘米,长205厘米。
此外,在内江石棺和乐山崖墓上也出现类似画像,巫鸿称之为“新津二石的粗糙翻版”,但内容出现一些变化。
这四块画像描绘的主题是“猿精劫持妇女”。
“这些画像,事实上代表了白猿传说的一个早期版本,而这个传说后来成为著名的唐代小说《补江总白猿传》的主题。由于这些画像石有确切的出处和时代,这就为我们寻求白猿传奇的起源和早期发展的状况提供了重要的依据。”巫鸿说。曾有学者提出,汉代叙事文学中的一个重要现象,即志怪或异闻类故事的特殊地理因素。
巫鸿说,上述四幅画像,提供了白猿传说是汉代四川地区土生土长的传奇故事的有力证据。这个证据基于两个相互联系的事实:第一,四幅画像都出自这个地区;第二,这些画像描绘的猿猴故事是四川地区所特有的画像内容。
唐代传奇《补江总白猿传》,描写有一神通广大的白猿精,好劫掳妇女,窃人妻女三十余藏入深山。梁大同末年,欧阳纥率军南征,中途其妻被白猿掠走。欧阳纥“深凌险以索之”,中途历尽艰辛,终将好色白猿杀死,无奈此时欧阳纥之妻已有身孕,后生一子,状貌如猿猴,却“聪悟绝人”。
唐代之后,诸多话本和小说中继续了《白猿传》的主题,并随后世的丰富产生了很多类似的故事。这成为西游记孙悟空形象的一个来源。

渠县沈府君阙:全国仅存的双阙遗迹。
渠县东汉石阙:“养由基射猿”演化为“二郎神降猴精”
巫鸿说,除“猿精劫持妇女”外,“白猿传”题材和另一题材“养由基射白猿”也都存在于四川的汉代画像艺术中,后者逐渐演化为“二郎神降伏猴精”。
巫鸿认为,四川达州渠县的一座汉代石阙上,就有描绘的传说中神箭手“养由基射猿”的故事。
这幅画像刻在渠县的东汉沈府君石阙上。石阙身上刻有朱雀、青龙、白虎等有象征意义的动物。其中在石阙顶部画像中,一个弓箭手正在全力拉满弓,准备把箭射向一只猿或猴。而猿猴惊惧万分,一边用前腿紧抓住斗拱,一遍无助的向下看着弓箭手,似乎在哀怜乞命。
巫鸿说,许多资料都证明养由基射猿的故事在西汉以后广为流传,四川画像则表明,这则外来故事流传到四川一带后,与本地的除猿传说结合,被雕刻在墓葬建筑上以象征对死者灵魂的保护。
巫鸿认为,表现神箭手(养由基或羿)战胜猿猴的画像,后来逐渐演变为描写猿与二郎神之间的搏斗。
“描写猿与二郎神之间的搏斗,在我看来其原型就是上述秦至西汉时期‘养由基射白猿’的故事。”巫鸿说,二郎神可以说是后期中国文学和艺术作品中最著名的“降猿英雄”。而二郎神一个身份来源即被认为是修建都江堰的李冰的二儿子。
巫鸿说,尽管这两种画像在墓葬艺术中具有相似的象征意义,但因为它们取材于不同的文献,其图像学的含义是不同的。在汉代以后的文学作品和艺术中,这两种画像主题形成两个核心,围绕着它们发展出两大类有关猿精的故事。
“这两个主题,在东汉以后又从四川传播到中国其他地区。尤其是伴随着魏晋、隋唐、宋元时期从分裂到统一的政治变动,四川的地方文化被吸收进一般华夏文化之中,猿猴故事的两个主题也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从而为以六朝志怪、唐代传奇和宋元神怪故事为题材的绘画、戏剧的创作提供了素材。”巫鸿说。
巫鸿说,源于四川的这两个有关猿猴的主题故事,发展的顶点是吴承恩在其《西游记》中所塑造的一个新型的、英雄的猿猴。“这一新形象对中国社会产生了重大影响,并为过去300年中以猿猴为题材的文学、艺术的发展奠定了一个新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