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姜女是如何从山东人变成上海人的? 国学堂-关东文脉 曹淑杰 2574401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孟姜女是如何从山东人变成上海人的? 国学堂-关东文脉 曹淑杰 2574401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国学堂

孟姜女是如何从山东人变成上海人的?

2018-01-05 13:20 | 来源: 澎湃新闻

 blob.png

       《孟姜女哭长城》和《牛郎织女》《梁山伯与祝英台》《白蛇传》,是我国流传最广、最受欢迎的古代爱情传说,被并称为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作为忠于爱情、反对暴政的古代女性代表,孟姜女深受民间的同情和喜爱,她的故事全国各地都有流传。根据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研究,以孟姜女为松江府华亭县人(今上海市松江区)、万喜良为苏州府元和县(今苏州市姑苏区东南部)人的传说流传最广、影响最大。和其它三个明显是神话传说不同,孟姜女夫妇是有正史记载的,夫妻俩都是春秋时期的齐国人。那么,孟姜女怎么会从山东人变成上海人了呢?

  从杞梁妻到孟姜女

  孟姜女的故事起源于《左传》杞梁妻拒绝齐庄公郊吊丈夫杞梁,要求到她家凭吊、遵守礼法的事迹。杞梁是春秋时期的齐国大夫,在伐莒的战争中殉国。《左传·襄公二十三年(前550年)》记载:“齐侯归,遇杞梁之妻于郊,使吊之。辞曰:‘殖之有罪,何辱命焉?若免于罪,犹有先人之敝庐在,下妾不得与郊吊。’齐侯吊诸其室。”在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个智慧且忠于礼法的妇女形象,很聪明地说服了齐庄公。至于她有没有哭,《左传》里没有写,没哭的可能性很大。

  到了战国,她不但哭了,而且哭得很伤心,甚至影响到整个齐国的民俗了。《孟子·告子下》载:“华周、杞梁之妻善哭其夫而变国俗。”西汉时,哭的程度更夸张了,有了哭倒长城的故事雏形了。刘向《列女传》说:“齐杞梁殖战死,其妻哭于城下,十日而城崩。”

  但此时杞梁妻的姓名还未出现,最早出现姓名的可能是唐朝佚名书《琱玉集》,“杞良,秦始皇时北筑长城,避苦逃走。因入孟超后园树上,超女仲姿俗于池中,仰见杞良而唤之。”此传说在唐代已非常流行,但主人公的姓名分别是孟仲姿和杞良。孟姜一名正式出现的书籍是南宋的《孟子疏》,“齐庄公袭莒,战而死;其妻孟姜向城而哭,城为之崩。”

  孟姜之名是怎么来的呢?先秦时期,女子一般是没有名的,通常是以姓来称呼。具体的情况是三种:丈夫或本人的谥号,如怀嬴(秦穆公女、晋怀公夫人);姓前面冠以娘家国名,如褒姒(烽火戏诸侯的那位)、齐姜(齐桓公宗女、晋文公夫人);按长幼排序,以伯(嫡出)、孟(庶出)、仲、叔、季等序称冠姓来称呼,比如孟嬴(秦景公长女)、孟子(宋武公之女、鲁惠公夫人)。齐国是姜姓国,孟姜的意思是姜家的大姑娘。

  那为啥取孟姜,而不取伯姜、仲姜之类呢?《诗经》给了我们答案,因为孟姜是个美女。《郑风·有女同车》:“彼美孟姜,洵美且都”;《墉风·桑中》:“云谁之思?美孟姜矣”。就像吴越把西施当作美女代名词一样,春秋时的齐国把孟姜当作了美女的代名词。姚际恒在《诗经通论》做了很好的注解:“是必当时齐国有长女美而贤,故诗人多以‘孟姜’称之耳。”

  南宋时期,传说和《左传》原貌还是比较接近的;但是到了戏曲、小说繁荣的明朝,孟姜女故事变得和原貌相差极大了,甚至可说是非常离谱了。流传最广的版本是:秦朝时的松江府华亭县,有个孟老汉与姜老汉一墙之隔互为邻居。孟家的葫芦藤(或瓜藤)越过墙到了姜家,不久有个葫芦(瓜)长大了,两家人切开后,发现里面有个女娃娃。两家人商议,将她作为两家共同的女儿,随两家人的姓,就叫孟姜女。

  “孟姜”是先秦女子的命名方式,明朝编故事的人不通历史,才会硬解成孟、姜两个姓。这个现象其实在明朝民间小说很常见。如著名神话小说许仲琳的《封神演义》里,出卖周文王的崇侯虎被当作姓崇,名候虎;并且还莫名其妙多出个弟弟崇黑虎来。其实崇侯虎是诸侯国崇国国君,侯爵,名虎,故称“崇侯虎”。这是先秦时期,男子常见的命名方式。作者不懂先秦历史,因此会编排出如此剧情。

  孟姜女如何从山东人变成上海人的呢,这要和她的丈夫万喜良一起说了。当代中国人有“抢名人”的现象,古人何尝不是如此,况且孟姜女还是个美女。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