错了?不是孔明草船借箭 国学堂-文化 曹淑杰 3001106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错了?不是孔明草船借箭 国学堂-文化 曹淑杰 300110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国学堂

错了?不是孔明草船借箭

2019-11-19 10:54 | 来源: 天津日报
  诸葛亮,字孔明,是三国时期蜀国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他娴熟韬略,多谋善断,长于巧思,千百年来成为智慧的化身,其传奇性故事为世人传诵。人们一提到他,便想起了《三国演义》中“三顾茅庐”“草船借箭”“七擒七纵”等故事。然而“草船借箭”之人并不是诸葛亮,而是孙权。

  作为小说,《三国演义》第四十六回对诸葛亮“草船借箭”的描写是极其生动的。小说中,诸葛亮借着漫天大雾,把二十只战船开到曹军寨前擂鼓呐喊,曹操怕有埋伏不敢妄动,便派弓弩手放箭。结果,诸葛亮轻易地得到了十万多支箭,不仅挫败了周瑜的谋害,又直接削弱了曹操的军事力量。

  《三国演义》作为一部历史小说,虽然突出了诸葛亮一生性格、品德、功业等积极方面,但又把它无限夸大,把诸葛亮描写成智慧的化身、忠贞的代表,并将其神化成了半人半神的超人形象。所以鲁迅先生在评论《三国演义》时说:“状诸葛亮之智而近于妖。”《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不是真实的历史人物,而是历史小说人物。

  据史料记载,“草船借箭”的真实情况是这样的:建安十八年(公元213年),孙权与曹操两军相持一个多月没分胜负。一天,为了观察曹军动静,“权乘大船来观军,公(曹操)使弓弩乱发,箭着其船,船偏重将覆,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孙权起初料不到船身会中这么多箭,弄得船要倾侧,他只是急中生智,设法让船身得到平衡。

  罗贯中把“草船借箭”这件事从孙权移到诸葛亮身上,目的是为了突出诸葛亮的智谋而已。自从有了《三国演义》之后,人们就以它作为衡量、品评三国人物的标准,而且平民百姓家只知有《三国演义》而不知有《三国志》,是故“草船借箭”的主角便成了诸葛亮。(郭灿金)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