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戒酒感悟多 国学堂-文化 曹淑杰 3327835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古人戒酒感悟多 国学堂-文化 曹淑杰 3327835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国学堂

古人戒酒感悟多

2021-03-02 15:32 | 来源: 长春日报

  我国酿酒的历史十分悠久。虽然古代的酒一般度数都不太高,但古人多是“大碗喝酒”,喝多了同样会摄入大量的酒精,从而影响人的言行和情绪,甚至损害健康。古代一些有识之士认识到过量饮酒的危害,于是发生了一些戒酒故事,也留下了一些戒酒的诗文和感悟。

  《战国策·魏策二》中有这样一段记载:“帝女令仪狄作酒而美,进之禹。禹饮而甘之,遂疏仪狄,绝旨酒,曰:‘后世必有以酒亡其国者’……”意思是,大禹喝了仪狄所造的酒后,觉得很甜美,却疏远了仪狄,再也不饮美酒,因为他意识到过量饮酒的危害,并断言此后必有因饮酒误事而亡国的情况。

  管仲是春秋时期齐国著名的政治家,他对酒的深刻认识也和他的政治韬略一样闻名。据《韩诗外传》记载,春秋五霸之一齐桓公宴请群臣,规定“后者罚饮一经程”。“后”即“迟到”之意,“经程”是一种容器。也就是说,在宴会上迟到的人要罚酒。该书载:“管仲后,当饮一经程,而弃其半。曰:‘与其弃身,不宁弃酒乎!’”管仲迟到了,应当被罚饮一经程,可是他只喝了一半,他认为,与其舍弃自己的身体健康,还不如舍弃酒。管仲还罗列了喝酒的许多危害,比如大量饮酒后,脑子就会反应不灵敏,造成思维混乱,舌头会失去控制,胡言乱语,酒后失言会惹祸上身……齐桓公听后觉得很有道理,便没有处罚管仲。

  以嗜酒闻名的“竹林七贤”之一嵇康,也意识到喝酒对身体健康不利,在其《代秋胡歌诗·其四》中称酒是“役神”之物,有“令人枯”的危害。他给自己的评价是“爱酒远不如爱琴”,还在《酒会诗》中写下这样的诗句:“酒中念幽人,守故弥终始。但当体七弦,寄心在知己。”

  清代笔记式文言短篇小说集《夜谭随录》中提及:“多沽伤费,多饮伤身。”意思是,买酒要花许多钱,酒喝多了又伤害身体,何必呢!唐代诗人陆龟蒙对此应该深有感受,他曾经是一个“酒徒”,因为饮酒过度而生病,十分后悔,他在《中酒赋》中说:“书编百氏,病载千名。将有滨于九死,谅敌无于余酲……”他决心戒酒,并承诺:“有馘卓擒伶之伍,我愿先登;有殛狄放杜之君,臣能执御。聿当拔酒树,平曲封,掊仲榼,碎尧钟。”据说,后来陆龟蒙变得“绝饮酒,惟嗜茶”。

  陶渊明一生酷爱喝酒,有《止酒》一诗:“平生不止酒,止酒情无喜。暮止不安寝,晨止不能起。日日欲止之,营卫止不理。徒知止不乐,未知止利己。始觉止为善,今朝真止矣。”诗中的“止酒”其实就是“戒酒”,全诗虽然不断提到“止”,也知道“止酒利己”,却又表达了对酒的依恋,可见戒酒的心情矛盾复杂。

  宋代文学家杨万里也写过一首《止酒》诗,与陶渊明的诗异曲同工,诙谐地讲述了自己失败的戒酒经历:“如何酒未绝,告至愁已先。我与意为仇,意惨我何便。不如且快意,伯雅再遣前。来日若再病,旋旋商量看。”在杨万里看来,酒虽然给人带来疾病和痛苦,但是若缺少酒,则又生出无限愁思,使人更加痛苦。所以,他只好接着喝了。如果以后再生病,那就“旋旋商量看”吧,欲戒难舍的心情展露无遗。

  按照现代人的说法,陶渊明、杨万里其实已经患上了“酒精依赖症”。怎样让嗜酒如命的人戒掉酒瘾呢?古人也有妙方,唐代的《外台秘要》中就有断酒方,其中的《千金》断酒方是这样的:“酒七升,着瓶中,熟朱砂半两,着酒中,急塞瓶口,安猪圈中,任猪啄动,经七日,取尽饮之,永断。”其实,这类方法只是对嗜酒者的一种心理疗法,令他们饮下这些经过特殊处理的酒之后,对酒产生厌恶心理,从而达到戒酒的目的。当然,此类“断酒方”在经过科学检测确定无毒有效之前,还请大家千万不要尝试。

  来源:长春日报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