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城记|长春水文化生态园:迟来的“点睛之笔”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25664
寻城记|长春水文化生态园:迟来的“点睛之笔” 文史-关东文脉 曹淑杰 3825664

报料电话:0431-8290222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史

寻城记|长春水文化生态园:迟来的“点睛之笔”

2024-03-05      来源: 中国吉林网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jpg

     如果草木有记忆,相信那棵已有130多岁高龄的老山丁子树,依然会记得它生命中两个最重要的时间节点——

  1931年9月19日凌晨5时许,在老山丁子树西边不远的地方,突然传来一阵剧烈的枪炮声,八九个小时后,枪声才沉寂下来(注:打响919长春抗战第一枪的原东北军南岭兵营现为长春南大营旧址陈列馆,与老山丁子树所在水文化生态园仅一街之隔)。转过年年底,几位操着异国语言的工程师来到树下进行实地踏查,不久后,长春市历史上的第一座净水厂——南岭净水厂开工建设。

  2018年10月1日,曾经湮没在荒草里三年之久的老山丁子树连同它所在的老净水厂,经改造后,就像一位走出深闺的少女,以全新的风姿出现在城市中心,甫一亮相,便霞光万丈。

  在长春诸多文旅地标中,长春水文化生态园(以下简称水园)是个后来者,但它的出现足以用惊艳形容,它的文艺,它的婀娜,它身上蕴含的厚重城市记忆及独特的文化价值,使其完全有资格担当城市的“点睛之笔”。

_DSC6066.JPG

  水园内见证长春百年沧桑的老山丁子树   来源:《幸福都市》丛书《长春制造丨长春工业遗产普查与现状评估》

  疼痛的家国往事

  1932年3月1日,在日本侵略者的操纵下,伪满洲国成立,定都长春,改称“新京”。随后,《大新京都市计划》出炉并开始执行。按这一计划,为建立、完善长春城供水系统,时伪国都建设局决定开始同时配套建设净月潭水库和长春历史上第一座水厂。水厂位于当时城市东南离伊通河一公里处,名“南岭净水场”(也称南岭水厂),这就是水园的前身。

净月潭水源地与城区供水关系图.JPG

  伪满时期净月潭水源地与城区供水关系图

  1935年10月,南岭水厂第一净化系统竣工。至此,长春城第一次拥有了由取水、输水、净水、送水四部分构成的现代化城市供水系统,日制水能力2万立方米。1936年1月,水厂开始向市区供水。

  随着长春市人口不断增加,日伪政府从1936年开始对南岭水厂加以扩建。1942年,扩建后的第二净化系统开始供水。一、二两套系统总制水能力4万立方米/日,地表水经“混凝、沉淀、过滤、消毒”等工序成为净水,然后通过机泵沿2条口径600毫米的配水干管日夜不停地流往今桂林路一带和今建设广场一带的配水塔(南新京驿给水塔,1999年爆破拆除),是时长春全市用水人口达到25.3万人。同年,南岭水厂又计划建设一个更大的净化系统,但由于日本发动太平洋战争,工程进行不久即停止。

南岭水厂建设期间_副本.jpg

南岭水厂建设期间

南岭水厂净水池封顶现场_副本.jpg

南岭水厂净水池封顶现场

南岭水厂刁家山水源深井工程施工现场_副本.jpg

南岭水厂刁家山水源深井工程施工现场

南岭水厂接水池施工现场_副本.jpg

南岭水厂接水池施工现场

输水管线被埋在1.5米冻土以下,防止冬季冻裂_副本.jpg

      输水管线被埋在1.5米冻土以下,防止冬季冻裂

  如今的原南岭水厂第一净水车间、第二净水车间、第二絮凝车间建筑群,已被列为历史文物保护建筑,被打造成水文化博物馆。2021年,反映东北沧桑变化的年代大剧《人世间》在长春开拍,这里被选作外景拍摄地之一。

  水文化博物馆内部目前进行着向游人讲述长春百余年供水工业发展历史的“水与城市”展览。从一张摄自20世纪30年代的历史照片上,我们能看到第一净水车间刚建成时的模样:挑高设计高大宽敞,地面铺着瓷砖,中央廊道两侧呈对称式摆放着修剪有型的绿植。挑空举架正中,是一个圆形石英钟,指针定格在20世纪30年代某天中午11时40分左右。没人知道这张照片的拍摄背景,或许是为竣工留念,或许是迎接某位领导即将到来的参观,那永远定格的历史瞬间,穿越近一个世纪留存至今,成为今天观察那段历史的珍贵影像资料。

初建成时的南岭水厂第一净水车间内部.jpg

初建成时的南岭水厂第一净水车间内部

1.jpg

  左图:20世纪30年代南岭水厂滤池   右图:伪满时期兴安大路(今西安大路)送水管布设工程

伪满时期 南岭净水厂絮凝车间.JPG

伪满时期南岭净水厂絮凝车间

20世纪八十年代的南岭水厂第一净水车间.png

20世纪80年代的南岭水厂第一净水车间

  因为当时的南岭水厂处在城市南郊约6公里处,尚属荒凉之地,为防止抗日志士袭击,水厂周边建有炮楼,如今置身炮楼遗址当中,依然可以感受到当年战争的残酷凛冽。

水园东南角的炮楼遗址_副本.jpg

水园东南角的炮楼遗址  高铭/摄

  除了城市给水建设,日伪政府还建设了完备的城市排水系统,强制推行厕所水洗化,长春城因而成为亚洲第一个全面普及抽水马桶的城市。

  最初参与南岭水厂建筑的是日本专家佐野利器、京都大学教授城市给水专家武田高四郎以及城市排水专家草间伟。虽说设计主要由日本人主导,但具体建设的实际工作多由中国人完成。据参与建设的一些老工人回忆,当年在建设工地干活,钢筋混凝土要用沙子,需经过水洗,日本人戴着白手套,用手往沙里一插,拔出来后如果手套是黑的,中国工人就会挨耳光,重的还可能被严厉处罚。

  在日伪统治时期,城市供水优先保障官厅会所,中国百姓如果住在比较繁华的商业区才能有自来水喝,供水设施只有高级用户能直接入户的,其他大部分百姓实际上是利用一种公用栓,就是在供水管网的某个地方开个口,安上水龙头,有人来管理,老百姓拿着桶来接水。即便这样,还有很多中国百姓是喝不到自来水的。

  燃烧的激情岁月

  南岭水厂第三净水车间厂房外墙呈土黄色,草绿色木门正上方,高悬一颗鲜红的五角星,下面印着与墙体同色、微微凸起的醒目年份标识——1953。

  对于新中国来说,1953年是一个激情燃烧的年份。这一年,中国第一汽车制造厂奠基,长春从此有了另一个响亮的名字:汽车城。

  一汽建设面积70多万平方米,宿舍面积近100万平方米,厂区内除了百姓和工业设施外,还有医院、学校、机关、宾馆、商场、餐饮……而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水,这里的用水量相当于一个小型城市。

  为确保第一汽车制造厂顺利建设和其他重点工程用水,长春市人民政府决定在当年伪满遗留的第三净化系统基础上进行续建。当年工程启动,当年就竣工投产,管线从南岭水厂第三车间出发,沿工农大路,流经延安大路、宽平大路,奔向孟家屯、汽车厂方向,总长20多公里,日净水能力达4万立方米。整个“一五”期间,在长春工业总产值增长近两倍的情况下,长春市供水保障没有出现任何问题,南岭水厂首功一件!

南岭水厂第三净水车间.png

南岭水厂第三净水车间厂房

  20世纪60年代初,长春新立城水库竣工,取代净月潭成为长春城主要水源地。而这时,南岭水厂老旧的生产设施已不适应制水需要,从此开始了一系列扩建、改造、挖潜工程。1960年建成一座向二道河子与铁北地区输水的二级泵站;1974年建成第四净化系统,同时铺设了通往大经路方向口径600毫米的输水管道;1978年建成第五净水系统,配套建设第五、第六二级加压送水泵站,铺设口径800毫米输水管道。至此,南岭水厂日制水能力达到23.92万立方米,比沦陷时期原设计能力提高近6倍,用水人口105.4万人,是沦陷时期的4倍多。

  为缓解南岭水厂的压力,1981年,长春修建了中日友好水厂,又称长春第二水厂。同时,南岭水厂又陆续扩建了第六和第七净化系统。到1993年,南岭水厂累计建设了7套净水系统,35座厂房,供水管线蛛网般织遍城区,日供水量25万吨,相当于现在长春总供水量的四分之一。

  进入新世纪,随着城市发展扩大,老净水厂的地理位置从郊区变成了市中心。2002年7月,南岭水厂旧址被长春市人民政府公布为长春市文物保护单位。2009年,南岭水厂更名为“长春水务集团第一净水厂〞。不过这个带有“第一”头衔的名字,更像是个荣誉,因为其对城市的供水作用正逐步被更先进更科技化制水量更大的新净水厂所取代。2015年11月10日,随着最后一条清水管线切换完毕,已逾耄耋之年的老水厂长长舒了一口气,停了下来,至此,它已奔流不息整整运转了80年。

  惊艳的转身回眸

  2016年5月的一天,几位园林设计师、城市规划师走进南岭水厂旧址。时值晚春,厂区内一派生机,草木幽深,春水初融,林间鸟雀欢唱,松鼠穿行,十几座各具风格的老建筑错落其间。面对这隐藏于闹市中幅员达到30.2万平米的天然生态绿地,设计师们的兴奋溢于言表,他们亲切地把这里称为“水园”。

  南岭水厂更新改造规划随即展开。水园里最难能可贵的是无法复制的原生态景观,所以“保护”两个字,便成了这次改造的重中之重。

图虫创意-777383376924311608.jpeg

图虫创意-777383643207172172.jpeg

园内景观建筑 来源:图虫创意

  工作人员通过细致踏查,拿到了园内植物的第一手资料:植物种类51种,隶属于18科34属,草本植物25科44属,50种,古树区南部主要有黄檗(bò)、山丁子、油松、红松,中部以核桃楸、梨、油松、旱柳为主,许多油松树龄达六七十年。

  园内长年生活着大量野生动物,工作人员在园区同时挂了5个红外相机协助,共设置了17个样点观察,每天4个时段,2至5人一组,沿固定样线记录动物种类、数量和行为等特征,历时一个月,统计出园内野生兽类4种:普通刺猬、黄鼬、花鼠、松鼠,鸟类42种,两栖动物两种:黑斑蛙和中华蟾蜍。

  为保护野生动植物,设计师对未来施工方式进行严格限制:首先是按区域施工,给小动物们留出搬家时间;修建道路两侧植被及灌木延伸控制在5米范围内,超过5米则采用空中廊道;园内三个水池是水禽和两栖类动物生活场所,要为它们保留森林和水域之间往返的地面通道,并保留芦苇和香蒲群落;乔木、灌木、植被分层明显区域是园内野生动物生存的基本条件,白桦林、桃树和火炬树混合林经常见到鸟类活动,这两个区域都为野生动物们进行原貌保留……

  2017年5月4日,在经过周密筹划后,改造开始了。改造以水文化为主题,在“保护”与“开放”之间寻找最好的切入点和平衡点,通过“腾笼换鸟、修旧如旧、适度增新、新旧并置”等手法,目标是既要做到继承城市历史文化特色,又要注入新的活力。

  2018年10月1日,经过一年多的艰苦改造,长春水文化生态园横空出世。面貌一新的亚泰大街正门入口处两栋建筑,以独特的风格迅速成为新一代长春地标:被俗称为“水波楼”的建筑完全保留了结构内墙,以水波设计装饰外立面,呼应水文化主题;与之对应的立体停车楼,外立面以“树的剪影”为构思,表达了对这片原生态园林的敬意。

新生代崛起_副本.jpg

水园正门“水波楼”和“树的剪影”停车楼

  园区内主环路蜿蜒平整,一侧由不同规格的石材拼成,据设计人员介绍:“这些石材的拼接,没有固定图案,也没有任何规律,展现的是城市剪影和水的韵律。”

  道路两侧路灯杆材料为耐气候腐蚀的耐候钢,采用极简倒L造型,工业风十足,灯柱看起来被锈迹均匀覆盖,实则却是崭新材质,这是故意为之的“修旧如旧”。

  园区南侧原本有一个砖混结构的月亮门,为恢复历史原貌,设计人员用一种新的做旧材料塑造了原来月亮门造型。

  路边、林间、草坪、建筑门前空地上,随处可见带有工业风和造型感的雕塑:林间奔跑的螺丝马、路旁停放的轴承车、会喷水的铜人、钢铁为馅的巨型水饺……所有制作材料皆为老水厂时代遗留下来的旧机器零件。

奔腾的马.jpg

林间奔跑的螺丝马  来源:视觉中国 

水文化 下沉花园.jpg

下沉雨水花园 来源:视觉中国

  无论是为避免打扰动物生活修建的“森林栈道”,还是由原水厂沉淀池进行保护性再利用开发的“下沉雨水花园”;无论是为保护那株老山丁子树而打造的古树名木广场,还是原汁原味保存第一净水车间主楼立面上那36个抽象化蜀葵装饰浮雕……漫步园内,每栋建筑,每个雕塑,每处小品,每个看似不经意实则充满匠心的散落于各处的螺丝扣、管道、水桶、阀门……都有一个属于自己的故事,设计人员说:“这样的点太多了,我们要留下原有的记忆,很多地方如果没有改造前后的对比照片,可能谁也不知道为什么会有这样一个存在。”

第一净水车间主楼立面上的蜀葵装饰浮雕_副本.jpg

第一净水车间主楼立面上的蜀葵装饰浮雕

  水文化生态园从诞生之初便殊荣不断——

  2019年3月,获得被誉为全球建筑界“诺贝尔奖”的MIPIM Awards 2019“最佳城市再生”入围奖,这是中国东北地区建筑设计项目首次亮相国际建筑设计界舞台。

  2019年5月,获得有“全球建筑界的‘奥斯卡’”之称的The Gold Nugget Awards 2019(美国金块奖)“最佳国际商业及特别功能奖”。

  同年获得了2019 ASLA(美国景观设计师协会)总设计类荣誉奖。

  2021年6月1日,被中国环境科学学会认定为“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技成果创新与传播基地”,成为全省目前唯一获此称号的单位。

  ……

  世易时移,人影聚散,如今的水文化生态园,已成为中国具有影响力的文化水生态标杆和中国城市更新及工业遗产保护的新典范。90多年的厚重历史,给这里镶上了一层光晕,这里有侵略者带给城市永远需要被铭记的屈辱,有老一辈建设者为城市发展鞠躬尽瘁的荣光,更寄托了新一代改造者传承文化勇于创新的梦想。这里属于每一个热爱生活热爱这片土地的长春人,属于每一份期盼城市更加美好的殷殷守望。(作者:赵薪)

  参考书目:

  《幸福都市》丛书之《长春制造丨长春工业遗产普查与现状评估》

  《长春市志丨城市供水志》

  长春市人民政府网站《南岭水厂的前世今生》《长春水文化生态园 一颗镶嵌在城市里的“明珠”》

  《长春水文化生态园导游词》

  葛卜毓《长春市水文化生态园重生在慢时光里》

  《长春市水文化生态园野生动物调查报告》

  《长春南岭水厂策划与概念规划》

  《长春市南关区珍稀园林植物群落及古树名木明细表》

  海报设计 魏向阳

  ✻本文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编辑:曹淑杰

看吉林新闻,尽在吉网公众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