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春阳气转 民俗馆-文化 曹淑杰 2590384
有思想 / 有温度 / 有品质
立春阳气转 民俗馆-文化 曹淑杰 2590384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化 > 民俗馆

立春阳气转

2018-01-31 10:52 | 来源: 长春日报

       

      立春,二十四节气之首,《月令七十二候集解》记载:“正月节,立,建始也……立夏秋冬同。”“立”是开始的意思,立春乃春之始。古代“四立”,指春、夏、秋、冬四季发端,其农业意义为“春种、夏长、秋收、冬藏”,概括了黄河中下游农业生产与气候关系的全过程。

  “立春大似年”,古人曾以立春为春节,作为农事之伊始,春天之节序。俗语说“百年难遇岁朝春”,立春若逢春节,春风春暖伴以春意春华,可谓普天皆春色,华夏尽祥辉。北方虽有“立春十日暖,四十九天寒”之说,但立春温在风,暖在水,春风冻人不冻水,“立春一日,水暖三分”。星象显现,春天斗柄朝东,天下皆春;寒收北陆,气转东郊,冬至升起的一阳之气已转蓬勃,千里冰封宣告结束,漫山遍野呼唤春的消息。

  古人将立春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东风解冻,二候蜇虫始振,三候鱼陟负冰,说的是东风送暖,大地解冻。立春五日后,蜇居洞中的虫类慢慢苏醒,又五日,河冰渐渐溶化,鱼儿游动,还有没完全溶解的碎冰片,如同被鱼负着一般浮在水面。自秦以来,我国一直以立春为春季之始,这是从天文上来划分的。每年2月4日或5日太阳到达黄经315度时,为立春。在自然界,春是温暖,花香鸟语;在人们心中,“一年之计在于春”,春是生长,耕耘播种;在气候学中,春季是指候(5天为一候)平均气温10℃至22℃的时段。因此,从气候学角度来说,东北的春天实际上要晚得多。

  立春也称“打春”“演春”,祭祀立春的活动源远流长,都与农业息息相关。农为百行之首,春为一岁之先,周朝迎春的仪式是,立春前三日,天子斋戒,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到东方八里之郊,祭祀春神勾芒,祈求丰收。传说勾芒为“鸟身人面,乘两龙行走。”在乡间,勾芒多被扎成少壮形象,手持长鞭,鞭杆“3尺6寸5分”,象征一年365天,鞭绳以柳条制作,具有春的氤氲气氛,长“2尺4寸”,代表一年二十四个节气。立春为国家盛典。立春前一日,各地守土官率僚属,盛陈卤簿仪仗,杂以秧歌、龙灯、高跷、旱船等,前抬芒神、春牛,迎春于东郊。宣读《祭春牛文》,将春牛置一大坑,插鹅毛于竹筒。相传一到立春时刻,那绒毛就会轻轻浮动,徐徐飘出竹筒,飞上蓝天。“春来了!春来了!”带队长者手执春鞭,鞭打春牛,春官念到:“一打风调雨顺,二打土肥地暄;三打三阳开泰,四打四季平安;五打五谷丰登,六打六合同春;七打七星高照,八打八节康宁;九打九九归一,十打天下太平。”是时,又有歌谣:“春天春地春水流,春姑挖春菜,春小儿放春牛,春日莅临,耕犁务勤,风调雨顺,利国利民……”守土官执镐,向正南“农祥星”方向奋力刨土(“农祥,房星也。农事之候,故曰农祥”),以示农事开始。鞭打春牛的习俗,取“打去一冬懒惰,打来一岁丰硕”之意。淘气小子们一拥而上,争抢春牛头,谓之“抢春”;又争抢春牛腹中的糖果,获得“一年的甜蜜”。

  在我国古代民间,立春这天还有贴春帖、咬春、吃春饼、穿青衣、占春等习俗。

  春帖 春帖是立春时节房屋的饰物,东北人家立春日喜在红纸上书写“宜春”二字,贴在房门上。或用红纸书写“春”字,悬于堂屋,或写“春色满园”“满室春光”“立新春,大吉大利,万事亨通”或“春”“福”“寿”字样,粘于门框、户牖间。吉林《海龙县志》记载:“于立春时在署内由主印官以春鞭打春牛,谓之‘打春’……并丹书‘春王正月’四字于门壁,俗曰‘演春’。农家倒贴“福”字表示“福到”,于器物上贴“酉”字(“酉”乃鸡,以避蝎虫之属)或大门外贴“出门见喜”,或在十字路口贴有“姜太公在此”等春帖,人们崇尚文字的魔力,相信春帖可保新春之际康泰吉祥。

  咬春。作为饮食文化,是立春习俗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是一个节日的代表和象征。各具特色的节日食品,其象征意义要比营养价值重要得多,所以仅从营养学上去解释节日食品,显然是缺乏说服力的。北方立春,最具代表性的食品是吃萝卜,俗谓“咬春”。吃萝卜可分为啃、切片、切丝、做馅等多种形式。明人刘若愚《明宫史》载:“至次日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清光绪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载:“妇女等多买萝卜而食之,谓可以却春困也。”东北立春日,一家人将一个萝卜洗干净,放在菜墩上,切成块,你一块我一块地食用,认为不仅可以解春困,还有增强妇女生育机能的功效,寓“繁衍、新生”之意,因此立春萝卜又被称为“子孙萝卜”。萝卜,是我国大部分地区出产的蔬菜。萝卜在《尔雅》中被称为“奥菔”。在唐代就已被称为“萝卜”了,且有了种植萝卜的丰富经验:“种萝卜宜沙地,五月犁五六遍,六月下种,锄不厌多,稠即少种。”在唐代已经培育出味美可口的萝卜优良品种,杜甫诗曾赞美道:“长安冬菹酸且绿,全城土酥净如练。”这里的土酥就是指萝卜。人们对萝卜的喜爱与萝卜的药用价值有一定关系。清王士雄《随息居饮食谱》详细记述了萝卜的药用价值。故当代民谣称:“冬吃萝卜夏吃姜,不劳医生开药方。”“萝卜上了街,药铺不用开。”萝卜有“特殊水果”之誉,《城北集诗注》载:立春后竞食生萝卜,名曰“咬春”。黑龙江宁古塔一带,立春日有亲友互相赠送萝卜的习俗,认为未婚男女“咬春”后能找到意中人。

  春盘、春饼、春酒 盘是立春宴饮所调制的菜盘,春盘又叫“五辛盘”,是用五种辛辣菜蔬调制而成的。黑龙江《宾县志》记载,这“五辛”乃是葱、蒜、椒、姜、芥,近年改用生菜、芹菜、菠菜、香菜、苘蒿、茴香等组成,象征勤劳、生机和蓬勃。春饼与春盘齐名,早在唐代就已出现。春饼以面粉制作,将小面团擀成薄饼,烙制而成。“春饼卷春盘”,即将萝卜细丝和其他辛辣菜蔬用春饼裹卷共食,故此清人林兰痴有颂春卷诗曰:“调羹汤饼估色春,春到人间一卷之。二十四番风信过,纵教能画也非时。”春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狭义春酒指北方的老酒(白酒),广义春酒指立春的春宴。春宴日期要持续数日之久,甚至要到元宵节,不论是立春的家庭春宴,还是官方春宴,都以酒作为宴席上的主要饮品。

  春花、春幡、彩胜 春为东方之神,属青帝。立春时节官方服饰为穿青衣,戴青帻,民间服饰与佩戴则十分精巧可爱,色彩丰富。

  立春日,女人们最主要的饰物为彩花,也叫春花,以绒花、竹花、绢花和纸花等不同材料制作。并不仅仅限于立春佩戴,在新年、元宵看灯,正月十六“走桥”和三月三放风筝时,都能看到满头簪花的女子。即使是青年男子,当迎春队伍在城中街道上行进时,也会以戴花逗笑取乐。与春花同样具有美感,且凝结着美好愿望的是春幡和彩胜。春幡是用纸或绢制作的彩色小旗,是年景丰收的征兆。春幡戴在帽子上或佩戴在衣服上,也有的春官出行,手拿写有“春”字的春幡,示丰稔之兆。彩胜又叫幡胜,是小于春幡的彩色饰物,造型多为彩蝶、彩燕、彩蛾。彩胜中又包括戴(扔)春鸡与戴春娃。春鸡是用花布裹棉花制作而成,形同菱角,一角尖端缀花椒仁作为鸡的眼睛,另一角缝几根与身等长的花布条作为尾巴。春鸡约长一寸,缝于儿童帽子上,以此祝愿“春吉”。春鸡的嘴上还要叼一串豆粒,孩子几岁就有几粒豆,以鸡吃豆隐寓孩子不生天花、麻疹等疾病。春鸡要在元宵节或者正月十六赶庙会时扔掉,寓意祛病。扔春鸡象征扔掉疾病,实际上是一种象征,就像某些地区放风筝时剪断线的习俗,人们相信,断线的风筝可以把病灾带走。而孩子戴“春鸡”就是戴“春吉”,而鸡又降服“五毒”,即蜈蚣、蝎子、蟾蜍、蛇、马蜂或者蚰蜒等,祛除五毒是一个十分重要的民俗题材,深受民众的喜爱。戴春娃是“用绢作孩形,俗名春娃,童稚佩之”,寄托了母亲对孩子成长的殷切期望。

  占春 我国古代实行干支纪年纪日,占春就是以立春日所属的干支搭配占卜本年雨旱和丰歉。如《探春历记》详细记述了六十甲子中立春的六十种不同的气候。有一则谚语说:“立春日占,先天与后天,何须问神仙,但看立春日,甲乙是丰年,丙丁多主旱,戊己损田园,庚辛人马动,壬癸水连天。”如果立春和一些特殊日子重合,也被赋予特殊的寓意。民间一直认为,逢春节日立春最佳,“一年两春”,主吉祥。《磐石县乡土志》中说:“一年打两春,黄土变成金”“春见春,四蹄贵如金”或称“春见春,带毛带脚(角)贵如金”,这里除六畜外,还包含带角的豆类植物。又有一年两春主冬暖之说,“两春夹一冬,无被暖烘烘”。除以干支占春外,还有以立春天气占验当年收成的民间习俗,如“立春晴一日,农夫不费力”“有雪主夏秋旱,西北风主米贵,东南风主旱”。北方春天多风,因此农民对于风向给予了特别的关注。

  在占春习俗中,也包含一些民间信仰,比如以为立春的雨水有特殊功效。《本草纲目》载:“立春雨水,夫妻各饮一杯还房,当获时有子,神效。”又载:“立春清明二节水谓之神水,宜浸造诸风脾胃虚损诸丹丸散及药酒,久留不坏。”此外,立春忌讳挑水和掏灰,这天挑了水,一年都要打瞌睡;如果立春掏灰,就掏掉了这一年的好运。这些看来孤立的民俗事项及占卜风俗,都植根于传统文化的整体系统中,隐含着源远流长的古老传承。


  “气候三阳始,勾萌万物新。雷声初发号,天下已知春。”行春、拜春、占春,打春牛、咬春、食春饼、制春盘、戴彩燕……在我国古代民间,人们通过一系列妙趣横生的活动,表达着迎接春天的喜悦心情和对美好生活的无限向往。

  (作者 施立学 中国满学会副会长、吉林省民俗学会理事长、吉林省政府文史馆员)



编辑: 曹淑杰 吉网新闻热线:0431-82902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