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城文集》面市:阿城之隐 是一种态度一种丰饶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078542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阿城文集》面市:阿城之隐 是一种态度一种丰饶

2016-05-24 | 来源: 钱江晚报

作家 阿城.jpg

阿城先生如隐者的姿态,让人想起了金宇澄在《繁花》里频繁用到的一个词——不响。

对于首次出版的文集,他不想说什么。然而,自集合了他7部作品的《阿城文集》出炉后,网络上有不小的“响动”。

毕竟,虽然不“玩”文学了,阿城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不容低估。

所以,在这一厚摞的文集面前,即使阿城不响,我们仍愿意将响动分享给阅读者。

与阿城熟稔的作家杨葵说,阿城的所有关注,都是在一个大文化的点上。他从一开始就眼界开阔,从更高的角度在看。

所以,《阿城文集》真正意义,是能开阔人的眼界,让人知道文学、艺术这些东西跟人生之间的关系。它是可依赖的。如果能像阿城一样“游于艺”,就可能把人生过得挺好。

许多年后,重读了《棋王》、《树王》、《孩子王》,忽然听阿城自己说,原来他并不会下棋的。不会象棋,也不会围棋。因他那知识分子出身的原生家庭父母不让学下棋,这不由我惊出一身冷汗。这真了不得了,阿城不仅写了象棋的“棋王”,还是围棋棋王《吴清源》的编剧。

再退一步讲,金庸编了那么多的武侠招式武功秘笈,他也是根本不会功夫的。于是我佩服那些虚构的九段高手,他们一定是绝顶聪明之人,比如阿城,比如金庸。

然而,阿城先生并不得瑟于自己九段的虚构能力,他穿着平常布鞋,双脚分开,合一掌后,将自己太阳下的倒影投射于泥土上——这些年的他不厌其烦地讲常识,而《常识》这本书,记得我们初中时就开始讲了,阿城还是兴致勃勃地讲,可能想补我们那时候所习常识的粗浅。

这么说,阿城近年来那个仙风道骨、不问世事、懒得搭理你的调性忽然又转了调,讲常识的阿城,有点像那个苦口婆心要人“学而时习之”的孔子先生了,这也应了唐诺先生对阿城的评价:“小说家阿城是我个人认识的人中,感觉最像孔子的人”。

比如常识之一,男女之私与饮食之私不同,妄谈即失切肤之感。又从常识出发,他认为中国人的“孝和廉”都是违反本性的,所以一个人如果有了“孝”和“廉”这两条,此人就完全可以做官了。

他非常喜欢从社会学角度看问题。中国自古为什么要规定一个“孝”呢?从社会学来说,我们老祖宗很聪明,把老年保险制度分配到每一个家庭里,而西方没有“孝”,人老后去养老院。被他这么一说,忽然觉得中国人的“孝”道其实是挺高级的。

这套白色封面的《阿城文集》一路看下来,作家最令人不得不服之处,在于他一直在思考一些本质问题。他自己说,喜欢结交的男人要像旧社会的人。他们有智,有信,有仁,有义,有做人起码的东西。

读完《阿城文集》了,我恍惚觉得这个原叫钟阿城的人像一只眼神炯炯的山猫,而且这只猫还有九条命。一条命在《遍地风流》里的怪诞年月的怪诞乡土里游走,翻山越岭去教那里的孩子写字,《孩子王》里不讲语文课本,只拿了一本字典教乡下孩子写字写作文的代课老师,有阿城自己的影子吗?

又一条命献给了良渚文化等远古文化,又生长出《洛书河图》来。

另一条命延续了他父亲的,跟电影接着耗。除了写作,阿城的另一重身份与电影紧紧绑在一起,阿城的父亲是电影评论家,电影的事情可谓传承。现在的阿城已经做了不少电影的编剧、顾问等,至今他依然认为在西方得奖的中国电影缺乏中国的世俗精神。

他喜欢王朔,以及王朔的一系列小说改编的电影,它们是由当代的世俗语言构成,他最喜欢的《顽主》,称赞其最完整顺畅。连《红楼梦》,阿城看来也是体现了中国人的世俗精神的。

还有一条命做一个俗人,娶妻、生子、不超出任何中国人的想象力。据说这一个普通的阿城,是一个看菜单和商品目录,比看荷马史诗还津津有味的人。既然连天上竟也是一派的世俗烟火气,阿城先生偶有颓丧,就会到热闹处去张望女子了。

再一条命的阿城是一个江湖中人,江湖之上,三教九流,巫、医、术、戏子、诗人、画家皆有往来。江湖太大,他慢慢地也应付不过来了,于是,干脆就隐在了江湖。一种《红楼梦》式的颓废或许在某年某月某日击中了阿城,他——在这底子上沉溺,养成敏感乃至大废不起,精致到欲语无言,赏心悦目把玩终日却涕泪勿至——阿城先生,你是这样的吗?

阿城之隐,我以为是中国文学的一起事件,就好比木心的露出,应是中国文学的另一起事件。显与隐,都是动词,都是态度。

只见过阿城一次真人。猜想他是个在自己的那条船上悠哉自在的人,那条船上,谈笑皆鸿儒,往来有白丁。而对这条船外的茫茫世界,他像只山猫一样,有着警惕的本能。他不肯媚雅,也不肯媚俗,他是个界限分明的人。要看他的内心风景,不如不要见这个真人,就读他的书吧。

阿城让我想起《1900的传说》里的那个海上钢琴师,不同的是海上钢琴师一出生便在船上,而阿城是后来弃岸登船的。他在他的船上怡然自乐,带着他爱的书、电影、音乐,及他爱的一切五花八门,少数的同类。

在船上,他花一些时间去谋生,但他真要命地看重的还是文字,他写小说,宁愿不发表,变成一个人的抽屉文学,他小说《棋王》里那个说“为棋不为生”的老头儿附体在阿城身上了,于是有很多年我们没有看到他的小说了。他在等什么呢?他在等谁呢?他在等一个什么样的时候来临,才肯走下那条船,才肯走出那或许只容得下二千人的小世界呢?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