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幻文学的春天在哪里? 文化热讯-关东文脉 曹淑杰 2216566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关东文脉 > 文化热讯

中国科幻文学的春天在哪里?

2016-08-31 | 来源: 羊城晚报

  韩松.png

韩松

     2015年的11月,公众如同进入“科幻季”——2号,第五届全球华语科幻“星云奖”在北京揭晓。11号,刘慈欣的科幻小说《三体》英文版登陆美国,广受好评;同一天,好莱坞大片《星际穿越》全球上映,5天后就在中国拿下2.6亿元票房……在全民“争说科幻,仰望星空”的热潮中,让我们来听听这一众“科幻星宿”的声音。

  11月2日,代表了国内当前科幻文学创作最高水平的“星云奖”颁出。刘慈欣、刘宇昆、韩松、吴岩、宝树、陈楸帆、姚海军……这一串令科幻迷每念一个都要心颤一次的名字,再次聚首。

  他们说出了令中国科幻文学界“心塞”的种种困境。

  困境一:

  再没有第二部《三体》出现

  作为本届“星云奖”的评委会主席,科幻作家韩松发现这届获奖作家更年轻了。从2012年开始,星云奖的参赛作品越来越多,从侧面反映出写科幻的人数正在增加。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科幻文学专业的教授吴岩也有明显的感受,“读科幻和写科幻的年轻人确实多了,不少年轻的孩子让我看他们写的东西,尽管有些作品还需要更成熟。”

  虽然今年是星云奖参赛作品数量最多的一届,长篇有几十部,短篇将近一百篇。但和其他类型文学相比较,这显然不是一个大数字。而本届最佳科幻中篇奖的空缺,更直接证明了这一点,“提交上来的中篇参赛作品只有五部,评委们认为最好的一部,也还是觉得欠了点儿火候,最后不得不空缺。”韩松说。

  “科幻文学作品现在不乏佳作,而且各种风格类型都有,但像《三体》那样能够引起轰动,给人震撼的,再没有第二部。”韩松说。

  在吴岩看来,科幻小说尽管作为类型文学,也仍然是文学的一种,不能因为“科幻”二字就放弃了对“文学”的追寻。“今天很多年轻人写科幻小说,把精力都放在了某个点子的科学创意上,缺乏对生活和社会的历练和思考,没有敏锐的观察和感受力,单靠科技上的想象,是远远不够的。”

  韩松的职业身份是新华社的老员工,他仍然坚持每天清晨四点到六点写作。他坦言现在的写作状态很痛苦,现实工作让他无法全身心投入到科幻世界,至少无法像主流文学界的专业作家那样,将文学创作当做职业。他认为这也是科幻文学作品质量仍然不够好的原因。“如果将科幻小说放到整个文学的汪洋中,能冒头的就更少了。今天提供给科幻作家的机会并不少,星云奖、银河奖、蝌蚪五线谱杯……获奖之后作者会得到一些机会,问题仍然是作品写得不够好,差距还是很大。”

  但在吴岩看来,对于韩松、刘慈欣这样“上了一定年纪”的作家而言,全身心投入到科幻写作中,有可能会写出更优秀的科幻小说,但对于更多年轻作者,这条路并不可行。“没有社会阅历和生活积淀,很难写出优秀的科幻小说。”

吴岩.png

吴岩

  困境二:

     科幻文学未搭上电影的“便车”

  影片《星际穿越》在中国观众间收获的种种好评,又让人们开始思考科幻电影能否带动科幻文学的发展。刘慈欣认为,某种程度上,这当然会有一定积极作用。可是在韩松眼中,这二者并没有明显的联系。“中国人喜欢科幻电影其实已经很长时间了,从《侏罗纪公园》开始,票房就已经很高,但十多二十年来,大家并没有看完电影就去找书来看。”

  从事科幻写作仅四年的年轻作家宝树,凭借《时间之墟》获得第五届“星云奖”最佳科幻长篇小说奖金奖。他认为:虽然美国科幻大片在中国广受欢迎,但大多数人是抱着看大片的心态进影院的,“真正会因此而开始关注科幻文学的,不多。”

  “任何类型文学,像侦探、推理、奇幻、言情、武侠,读者都比科幻要多,这个现实基本很难改变。科幻文学就像摇滚一样,始终是边缘的亚文化,应该坦然接受这样的位置,没必要着急。”

  韩松说,即便在美国,也并没有那么多科幻读者,“甚至某些作品的销量比我们还少”。“今天你和美国科幻作家聊天,他们也开始担忧。除去类似《三体》这样进入畅销圈的小说,在美国科幻小说圈,前十名卖得最好的也只是几万册,少的甚至几千册,接近一万,跟咱们这边差不多。”吴岩也有同样的看法。

  “小说中一旦出现量子、电子、激光这类词,不少读者就会觉得自己不爱看,这是很正常的。虽然阅读科幻的门槛其实并不高,但个人口味很难改变。”宝树说。“比如奇幻文学就不需要任何科学依据,它里边的巫术、魔法等等,都是比较容易理解的感性联系,比如碰你一下你就死了的魔法,大家很容易接受;但我写一个科幻故事,发明某种物质让你死掉,人家可能觉得你是在胡扯。从根本上来说,这两种文学类型的世界观是不一样的。”

  “科幻电影是大众的,科幻文学是小众的。”吴岩一语道破这二者之间的巨大裂隙。虽然今天还没有严格意义上的中国科幻电影,但据吴岩了解,相当多影视公司正在做科幻项目,“估计明年底、后年初会出现一批作品”。仅刘慈欣一人,就有包括《三体》《乡村教师》《超新星纪元》在内的五部小说被买下了影视改编权。

陈.png

陈楸帆

  困境三:

  中国的科幻产业在哪里?

  电影人看到了科幻电影的市场,但这似乎并不意味着科幻文学能够搭上这艘船。吴岩甚至认为,“科幻文学在上世纪初到中叶迎来黄金时代,当时人们通过这种文学类型讨论未来、科学、进步是适合的。今天科技的发展已经让人瞠目结舌,新技术的发展远远超出人们的感受力,无论是内容还是形式,科幻文学这种类型已经不再适合表达当下这个时代,就像诗歌一样,属于它们的年代已经过去了。”

  “中国现在哪有科幻产业?都是嘴皮上说说而已。”说到这里,刘慈欣也毫不乐观。《三体》对中国科幻文学的推动作用是毋庸置疑的,但如果将其放置整个中国科幻产业中,力量依然微薄。

  《科幻世界》主编姚海军这样写道:“作为重要的创意产业之一,美国科幻的利润中心,早已完成了从杂志向畅销书再向影视游戏的转移。而我们的科幻产业却仍处于从杂志向畅销书过渡的初级阶段。”

  著有长篇科幻小说《荒潮》的陈楸帆,去年凭这部作品获得“2014花地文学榜年度类型文学(科幻小说)”金奖。他觉得,“从科幻小说到科幻影视,再到周边产品及娱乐产业、体验经济的整体带动,目前中国还没有成功的例子。”不过,他也发现,如今已经有许多热爱科幻、懂科幻的人慢慢渗透入到影视工业的各个环节,逐渐成为生力军力量,只有当这股力量足够强大时,中国科幻产业的崛起才成为可能。

  在姚海军看来,“不仅仅是我们的创意产业需要科幻。美国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曾说,一个快速变化的社会,人们必会将目光转向未来。中国正处于这样的快速变化中,我们需要科幻小说为我们提供海量的未来图景,让我们做好心理准备,迎接扑面而至的未来。”

责任编辑: 曹淑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