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建莉
说到亲子育儿读物,《好妈妈胜过好老师》可能是众多家长的必读书。这本书于2009年出版,仅在中国大陆已销售近700万册,让尹建莉多次登上作家富豪榜。7年后,《好妈妈胜过好老师2:自由的孩子最自觉》诞生,值此机会尹建莉接受了记者的专访,谈了她对“怎样做一个在职妈妈”的看法。
教育理念到位了
但认知没到位
记者:《好妈妈胜过好老师》问世后反响很好,能聊聊这本书的诞生以及理论基础么?
尹建莉:这本书的起源与我个人教育女儿的过程有关系,虽然我是学教育的,大学毕业后也一直有在讲台上教书,但大学里那些课程并不足以指导具体的生活。当我有了孩子,面对着女儿时,我突然发现自己懂的不够,到处寻找书充实自己。遗憾的是我没找到一本直接指导我如何教育孩子的家庭教育类图书。
女儿从小到大一直表现得很阳光,学习成绩很好,自然有很多人来问我教育心得。我一直喜欢写作,也不时地投稿,我发现,凡聊教育的,就特别容易被采用,反应都不错。2007年,女儿高考取得了很好的成绩,我闲着没事就写了几篇关于教育她的文章发到博客中,反响出乎预料的好,所以就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把我教育她的经验写出来。
从一个专业工作者的角度来看,我女儿的高考成绩只是一个水到渠成的结果,是她整体优秀的一小部分,我很想把自己多年对教育的思考和实战经验告诉更多的人。但当时市场上的家教书已经很多了,不确定我的书写出来是否还有人看。为此我特地跑到北京最大的两家书店翻看家教书,翻完后就有了信心,我能看到那些书的缺陷,因为教育写作必须具备几方面素质,如专业见解、丰富的经验、总结归纳能力、良好的文笔等。
记者:你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观察到的国人教育观念有何变化?新式教育观有没有新问题?
尹建莉:1990年代以前中国的家庭教育是很粗放的,很多家庭对孩子的态度是养大就好。而现在,民众文化水平普遍上升,大家意识到教育可以改变人的一生,都要把孩子培养成精英,这些家长发现养孩子还需要学习知识、要借助他人思想。
但是现在的家长也有一个巨大问题,理念到位了但认知不到位,体现在善于接受新观念但没很好消化。比如“自由”的概念已开始被年轻家长接受,大家总认为自己给孩子自由了,实际上却是事无巨细的控制,往往把孩子管得很严,担心哪方面没引导好,孩子就会变坏。有文化的破坏者要比没文化的破坏者更可怕,我看到很多用力过猛的情况,尤其一些精英的孩子,父母给孩子树立太多规矩,反而打乱了孩子内在的心理成长秩序,使得孩子成长得很不如意。
现在人们说“熊孩子”这个词,认为是家长不管孩子导致孩子“熊”。其实这个判断和归因都是错的。首先没有天生的“熊孩子”,其次熊孩子绝不是因为父母不管所致,恰是过度管制所致。举一个例子,我见过一个在包厢里脱裤子撒尿的男孩,当时孩子已经六七岁。平时他的家长管教很严,孩子平时在父母面前很乖,但只要有机会就会表现出“没教养”。那天随父母出来吃饭,看大家吃得热闹,知道自己干坏事家长也奈何不了他,就故意那样挑衅。事实上,儿童天性纯洁善良,在家里越是得到自由和尊重的孩子,在外面就越得体。可以说,熊孩子背后都有个熊家长。这里说的“熊家长”不是说这些家长自身素质不好,往往相反,这些家长作为社会公民本身很得体,只是作为家长,他们和孩子的相处方式不对。
记者:你的《好妈妈胜过好老师》提出为人父母需要学习的太多,何况不是学就能会,能不能针对成为一个好家长给一些关键性建议?
尹建莉:主要有三点:1.给孩子充分的充分自由、关怀,绝不要在小事上纠结,什么时候吃饭、怎样走路,这些都是可以随着孩子的成长慢慢成熟起来的。家长只要给孩子爱、关怀就够了。在安全和道德底线之上,可以让孩子做一切想做的事。2.要信任孩子的天性,信任是最真挚的爱,不要过多侵害孩子的行为边界,你变弱些孩子就开始强大,你收敛起来孩子的格局才能变大。3.家长不要忽视自己的行为,大人的表率影响超过千万句说教,我建议大家要做个“不讲道理”的家长,要做表率,要求孩子做到什么自己先要做到。
学好处理亲子关系
对婚姻关系也大有益处
记者:你曾说过夫妻关系是家庭教育的底色,那么婚姻关系与亲子关系怎样互相作用的呢?
尹建莉:应该说,夫妻关系的质量与儿童教育质量成正比,因为亲子关系与婚姻关系一样,都是人际关系。很多情况下,一个完全不会跟配偶相处的人,多半不会跟孩子相处。所以,有了孩子之后,学会跟孩子相处,对婚姻关系也有很大的益处,教育教给我们的,不仅是如何教育孩子,还可以让我们学会如何跟配偶相处,乃至如何跟同事、朋友相处。人生活在关系中,一种好的关系可以带动另一种好的关系的建立。可以说,好的夫妻感情本身就是好的教育的一部分,但如果遇到教育冲突,第一,不要觉得是坏事,要珍惜这个学习过程;第二,不要让冲突一直存在,要寻求解决达成共识。结婚时,每个人都是奔着白头到老去的,但如果夫妻双方实在处不来,矛盾长期不能解决,那么以给孩子完整家庭为借口让婚姻苟延残喘是不公平的,反而会让孩子有负罪感,觉得父母的不幸福是自己造成的。父母不如体面地分开。
记者:现在的女性很少脱产回家当全职妈妈,一般都会兼顾工作与孩子,你在孩子一岁的时候就开始一个人带女儿了,女儿的成绩也非常好,有什么经验或者窍门分享么?
尹建莉:我用整整一本书讲了自己的“窍门”。现在在职妈妈很普遍,很多人会选择把孩子丢给老人看管,自己做甩手掌柜。我一直建议家长尽量亲自带孩子。不是说一定做全职妈妈,但要保证每天能见到孩子。时间挤一挤就有了,只要你坚定自己的态度。孩子真正完全依赖你的时间没几年,如果在他小的时候不耗费心血,长大后可能会花费更多精力去纠正。
让孩子也成为
生活中重要的决策者
记者:人们往往觉得溺爱是老人的陋习,但事实上很多家长也会选择事事顺着孩子,这与你说的要给孩子自由怎样区分呢?
尹建莉:词语是有迷惑性的。爱和溺爱就差一个字,所以溺爱被人误解为爱得太多太深了,所以认为孩子应该少爱一些,要对他们严厉一些,但这样的认识是错误的。
爱和溺爱不是一件事情,溺爱不是爱,是披着爱的外衣的占有和控制,是成人按照自己的意志去管理孩子,剥夺孩子的独立性,其背后的心理基础是恐惧和不信任。在教育上,它恰恰是“反爱”的,也是反教育规律的,所以会阻碍儿童正常潜能的发展,这就是为什么被“溺爱”的孩子会出现很多问题,比如没主见、窝里横、没有同理心等。
我一直强调要给孩子自由,但溺爱孩子恰恰是不给孩子自由的表现,真正的自由不是放任,而是给孩子选择权、尝试权和犯错权,使孩子获得成长必需的生活经验。
记者:中国式教育虽然多年以来一直提倡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平衡,但落到实际上,没有一个家长愿意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你怎么看这种焦虑?你给孩子报过什么补习班吗?
尹建莉:很多人都知道我女儿的学习成绩不错,高考时超了清华录取线22分,但事实上她从小到大我只给她报过二胡、爵士鼓两个兴趣班,从没补课过校内课程。在我看来,很多人急于让孩子参加各种班,根源是一种家长间的攀比心理。可以说,更多人花了很多钱报了很多班,仍然不能保证自己的孩子上好大学、获得好工作。同时,我怀疑这种用功恰恰是无用的,因为忙于上补习班的孩子是没时间培养真正属于自己的兴趣爱好的,而没爱好的孩子是缺少自我发展的可能性的。在我看来,好成绩是很多因素造成的,家长能做的就是努力呵护孩子学习的兴趣,激发孩子的学习动力,毕竟学习动机决定学习态度,学习态度决定成绩高低。
记者:很多家长在亲子过程中发现,与孩子的相处是教学相长,你作为教育专家有没有从孩子身上受教的时候?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尹建莉:在我的家庭生活中,女儿跟我们家长一样都是重要的决策者。从小到大,我们在很多事情上都要和她商量,甚至是买房或者做什么重要决定的时候都有她的决定权。在此过程中孩子的判断力经常让我惊讶,因为她没有成年人对于面子的瞻前顾后,决定反而很干脆,直指核心。
印象最深的是,她考大学时想学一个她一直喜欢的专业,但我们了解下来知道,清华的这个专业的分数要比清华录取线高20-30分。北京当时是考前报志愿,她不能保证自己一定能进这个专业,就打算报另一所大学的这个专业,这样就比较有把握。她的班主任老师力主她报清华,我也希望她报清华,但她跟我说:妈妈,大学只伴我四年,但专业伴我一辈子,我觉得先选择理想的专业更重要。她最后如愿以偿,进了一所也很好的大学,被理想的专业录取。这件事让我对孩子刮目相看,我觉得她的虚荣心比我更少。“实事求是”四个字是我这一生都希望孩子记住的,就是放下面子跟虚荣,做一个独立思考的人,我想她做到了。
为什么教育是必需的,它的作用就是让一个人从小长正了,不要长歪,它要做的是奠定一个人一生的生活状态,而不是到末端去解决。